汉语文字的声音与意思相结合,会在诗词中产

对于中国文字先有声后有义,还是先有义后有声,两位著名学者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段玉裁认为是先有义,他说:“文字之始也,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说文解字注》)

刘师培认为是先有声,他在《字义起于字音说》中指出:“古人制字,字义即寄于所从之声。”尽管他们的观点如此对立,但都能意识到声与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既然义寄于声,声即是义,那么字音与字义之间又是一种怎样的对应关系呢?刘师培在《原字音篇》中曾对一些文字的声义关系作过剖析:

推之“食”字之音,像啜羹之声;“吐”字之音,像吐哺之声。“咳”字之音验以喉,“呕”字之音验以口,“兮”字之音验以鼻。“斥”“驱”之音像挥物使退之声;“止”“至”之音像招物使止之声。“奚”字之音像意有所否之声,“思”字之音像敛齿度物之声。均其证也。

我国的常用文字有数千之多,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有的字音原来所具有的含义失去了,有的则出现了完全相反的情况,所以我们现在已无可能将这些文字的声义关系一一对应起来。

但总的说来,声与义的基本对应关系还是存在的。这种基本对应关系就是《白虎通义》说的“宫者容也,含也;商者张也;角者跃也;徵者止也;羽者舒也”。宫商角徵羽是古人根据汉语字音发音部位的不同所划分的五种发音方式,又称五声或五音。

杨慎曾对此作过具体的说明:“合口通音谓之宫,开口叱声谓之商,张牙涌唇谓之角,齿合唇开谓之徵,齿开唇聚谓之羽。”用我们现在的语言学术语来说,这宫商角徵羽就是喉齿牙舌唇五音。

喉齿牙舌唇五音由于发音部位的不同,所以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情感特点。这就是《白虎通义》说五音乃“通乎性情也”的原因。朱光潜在《诗论》中曾借用生理学原理加以说明:“高而促的音易引起肌肉及相关器官的紧张激昂,低而缓的音易引起它们的弛懈安适。联想也有影响。有些声音是响亮清脆的,容易使人联想起快乐的情绪;有些声音是重浊阴暗的,容易使人联想起忧郁的情绪。”

我们再综合训诂学家与语言学家的研究成果,可以将五音与情感的关系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喉音多给人浑厚的感觉,齿音多给人尖细的感觉,牙音多给人深重的感觉,舌音多给人流利和平的感觉,唇音多给人朦胧纤柔的感觉。

王力在《汉语史稿》中还曾举例说明:

有一系列的明母字(唇音)表示黑暗或有关黑暗的概念。例如:暮、墓、幕、霾、昧、雾、灭、幔、晚、茂、密、茫、冥、蒙、梦、盲、眇。

有一系列的影母字(喉音)是表示黑暗和忧郁的概念,以及与此有关的概念的。例如:阴、暗、荫、影、噎、翳、幽、奥、杳、黝、隐、屋、幄、烟、哀、忧、怨、冤、於邑、抑郁。

正是中国语言文字的这种声义相切的特性,也促使了诗人们在创作中利用它来更形象、更细微、更生动地表现主观的情意。

试看贾岛的《客思》诗:

促织声尖尖似针,更深刺著旅人心。

独言独语月明里,惊觉眠童与宿禽。

诗写自己在远乡的旅舍中,听到一阵阵的蟋蟀声,不由地引起客思的悲伤。诗人于首句七字全用齿音字,齿音字多有细小尖锐的感觉,读起来很自然就会有一种“尖似针”的感触。尤其是诗人还采用了当句顶真的句法,使诗句的音响效果更为显著,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诗人所身受刺心之感的体会。

再看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的第三句中的“千”字是牙音,牙音的发音特点是发自口腔后部,所以这一性质的发音常含有宽大迷混的意义,诗人用在这里,正好将无法精确表达的“千里”的情致概括无遗,而且配合了人们联想的无穷无际,配合了黄昏景色的朦胧迷茫。末句中的“更”是喉音,喉音的发音必须让气流冲破阻力才得以实现,因此这一性质的发音常含有用力、加劲的意味,诗人用在“上一层楼”之前,也正好与诗情所需要的提升、加力的情调相适应。

王士禛正是发现诗人们常常利用字音来暗示不同的感情色彩和情调,因而指出:“善读诗者,由声以考义。”(《倚声集序》)

还有刘采春的《罗唝曲》之一:

不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

傅庚生先生在《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中从字音与情感关系的角度对此诗作如下分析:“寥寥二十字,使人吟诵回环,不能遽置。平易中有深致,柔情中有刚骨,所以感人。而字音复多舌齿间字,吟咏之际,别有轻盈娇稚之韵味,使人怜煞也。”字音在诗中的表情作用由此见出。

五音还有清音、浊音之异,在力求做到声义相切中,诗人对此也常加考虑。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说》中曾指出,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的首句“群山万壑赴荆门”,若改为“千山万壑”,“便不入调,此轻重清浊法也”。“群”与“千”虽然都是牙音字,但正如李氏所说,“群”为浊声,“千”为清声,用一个力重气沉的浊声,使声带受摩擦振动,或许更能表现群山历乱的景象。

王维的《鹿柴》也是一首十分讲究字音的清浊的作品。其诗如下: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首句的前四字都是清声,发音时靠口腔后位置发出,声带不振动,故用力轻而气流直上;次句的前四字都是浊声,发音时靠口腔前位置发出,声带要振动,故用力重而吐字沉闷。上句的轻清与所表现的空山静幽的景象及下句的重浊与所表现的人声嘈杂的景象极为谐和。

#诗词#

这种写法非常奇特,诗词意象妙趣横生,李商隐与黄庭坚是个中高手

诗词不要油滑与趣味低级,寓庄于谐才是王道,幽默中有严肃

以一首临江仙剖析创作过程,原来填词有这多讲究,诗词琢磨很重要

诗词原创:《薄倖.流年》向小字铺情,红笺研泪,磨灭青葱之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2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