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取功名是执念,归隐田园是理想,唐朝诗人
你小时候背会的第一首古诗是哪一首?
孟浩然的《春晓》?还是王维的《画》?
或者是李白的《静夜思》?又或者是骆宾王的《咏鹅》?
不管是哪一首,这些古诗都深深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很多古诗至今都能倒背如流。
古诗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是我们的精神血脉。因此传承古代文化中的精髓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责任。
古诗便是其中之一。诗最早见于战国,常与歌舞联系在一起。因为古代的诗其实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歌词,就是要和着曲子唱出来的。
诗在唐朝达到了鼎盛时期,涌现了无数的优秀诗人,其实很多诗人为我们民族留下了许多永传不朽的诗篇。
比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王白居易、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边塞诗人高适、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等等。
在胡维老师的《我的大唐我的诗》一书当中,作者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10位诗人,比如李白、杜甫、高适、王维、李商隐等人,为我们展现了这些诗人一生的故事。从这些故事当中,我们就能发现,在这些唐朝诗人身上,有一些比较独特的共性。
首先,唐朝的诗人受到的是儒家文化的教育,因此诗人们深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影响,出仕几乎是他们的毕生追求,可以说,他们对出仕有执念。
其次,我们也能发现,唐朝是佛教比较兴盛的朝代,所以佛学文化对很多诗人的诗文甚至一生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实际上儒家思想与佛学文化在某些方面是对立的,比如儒家倡导入世,立身成名,而佛教则宣扬出世,抛却红尘,功名。所以很多唐朝诗人一生都生活在矛盾当中,因此命运多舛。
唐朝诗人们对求取功名的执念
唐朝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强盛繁荣的时期之一。社会风气很开化、包容。
在学术上,继承了魏晋南北朝的儒家文化,儒学是唐朝的主流学术思想。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教育深入人心,即使是在后世看来对权贵不屑一顾的诗人,如李白、王维、孟浩然等人,在他们一生当中,也曾数次徘徊于长安城,渴望求取功名。
在当时,科举制度是普通子弟实现鲤鱼跳龙门的唯一方式,所以文人们终其一生,都渴望通过科举而一夜闻名。因此唐朝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意思就是三十岁考取明经科的话,年龄是不算小了,但是五十岁中进士则算得上年轻。
所以翻阅历史就会发现,唐朝诗人当中有很三四十岁,混迹长安,却未成谋得一官半职,可以说是很普遍的现象。
而白居易能在29岁高中进士,可谓天才了。因此白居易留下了“慈恩塔下留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名句。
实事上,也要承认的是,读书好,写诗好,但未必就是好的政治才能,比如李白,“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诗才流传千古,但却并没有治国之才。李白在唐肃宗时因站错队,投至永王李璘帐下,永王叛兵失败,李白被治罪流放。
有不少诗人因为社会风气的影响,或者是家庭教育的原因,不得不被时代所裹挟着,也曾在人生的某些阶段里渴望入朝为官。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是骨感的。文学才华与政治才能不成正比,大多数诗人最终都失望而归。
佛学文化对唐朝诗人命运的影响
在宗教方面,唐朝佛教盛行,同时派别众多。禅宗思想在逐渐由出世向入世转变的过程中。
有“诗佛”之称的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就深受佛学影响。王维的母亲信佛,给王维取的字摩诘就是来自佛教里的一个菩萨名字。也就是说,王维的从小的成长环境里就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
王维在29岁的时候还曾在长安跟着禅师修行。成长经历深深地影响着王维后来的为人处世和生活态度。再加上仕途不顺,婚姻也颇多磨难,王维在31岁的时候,妻子就因难产而死,此后王维终身未娶。
或者也是受到佛教的影响吧,到仕途后期,王维已经无心公务,过着半隐居的生活。
这种生活状态也真实地反映在他的诗里,王维的诗颇具禅意,一如大片留白的山水画。
所以大家会发现,王维的诗中常会出现“空”、“无”之类的字眼。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送别》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
另外像孟浩然、白居易等诗人也是如此,仕途坎坷使得诗人们不得不寄情山水。
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左右摇摆,并且这些诗人大多官运不济,而性格又多狂放不拘、随性洒脱,所以他们在官场上并不容易讨喜,以至于生活十分窘迫,比如杜甫,一生都非常困苦。
或许也正是他们多舛的命运,才造就了那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才能为后世留下那些千古流芳的文化瑰宝。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