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美国诗人对诗佛王

云南治疗儿童白癜风 http://pf.39.net/xwdt/220316/10441680.html

《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是商务印书馆在年出版的一本小书。之所以说它小,是因为它整体轻薄,拿在手里几乎感受不到丝毫的重量。它不是什么大部头,但却富含有用的知识和独到的见解。薄荷绿将书的外观团团围住,与这本书的主题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呈现出一种简明的清新和柔和。光是看这本书的封面就能够产生莫名其妙想去深入的欲望。

作者温伯格逐一检点了王维《鹿柴》一首四言古诗的十九种及更多种——英、法、西语译本。在这场文本的细读之旅中,一面在翻译的横向上挪移,一面在诗的纵向上深入,向我们展示翻译的艺术,它寸心的得失;展示诗的幽微迷人,它的难以把捉。当然,也展示了汉语以及英语/法语/西语每种语言的质地,特色,以及运用。

艾略特·温伯格,是美国诗人,散文家,译者,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墨西哥诗人帕斯的御用英文翻译,同时也是博尔赫斯经典英译本之一的译者。他有丰富的东西方翻译经验,所以,当评价王维的时候,他并不将自己行文的视角单单集中在翻译与诗歌上,对中国的文化也偶有落笔。比如谈及中国哲学,他在文中写道:“这或许是中国哲学的一个语言基础——中国哲学永远基建于关系而非本质之上。”

一部简短而深美的经典小说。巧妙的开启了一段迷人的之路,对所有喜欢汉语、英语,喜欢翻译的人来说。尤其对于喜欢诗的人——而那些在古典诗歌与当代诗歌两地犹疑(甚至化彼此为阵营并投戈相向)的人,也许在这次短旅中会温和的走向彼此。

我阅读此书完全是奔着王维的诗在其他外国诗人笔下的另外模样而来,没想到竟看到了关于中国哲学的观点。或许这也为对中国哲学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和契机。而读书的乐趣之一正在这里。

一、以外国人的西方文学视角来看中国唐诗

回到这本书本身,在我的记忆中,它的关键词之一是诗歌的翻译。

翻译诗歌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门槛,翻译唐诗想必是门槛又提升了好几个高度。谈及西方译者翻译唐诗的难处,艾略特在书中如此说道——

“对西方译者,殊难之处在于汉语时态的缺乏:在诗中,此刻发生着的是过去的,且将继续发生的。同样,名词无单复数:玫瑰,可是一朵玫瑰,亦可是所有的玫瑰。”

短短一句话将中西方诗歌的区别揭示无疑。这些难处在书中提及的翻译文本中也都有所涉及。

对于汉语诗歌,作者在书中也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

“汉语中罕见第一人称单数。通过消除诗人的独立意识,读者的体验既普遍而广大,又深刻而直观。”

在我们学过的或是阅读过的那些诗歌当中,也不难发现确实如作者所说的,西方世界的诗歌充满了“我”。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在诗中消失了,“我”在诗中却无所不在。

这一切足以让我们更了解唐诗。在阅读过程中竟也觉自己离唐诗很远很远,仿佛在一生中只是单单偶遇了它,它之于我就像是一个美丽的过客。可是我生在中文世界,我做过的试题还残留着它们的墨香,这种感觉何其悲惨和可笑。也越发觉得自己对唐诗文化的无知,而这种无知恰恰是对唐诗的习以为常和熟视无睹为基础的。尽管唐诗对我来说几乎唾手可得,但我仍对它一知半解。

以外国人的视角来看唐诗,一方面让我们有了不同的看自己国家文化的视角,更多的却是对自身的一种洗礼。大概经过这次阅读,可以以一种更谨慎和庄严的态度重拾唐诗。我们不仅仅只有网络流行语,我们还有遗留在古书里的精炼文字。一种逐渐消失在大众心灵的文化瑰宝。

二、拥有东西方文学视角和丰富翻译经验、内核强大的作家是如何快准狠地吐槽的

读罢此书,竟萌生些许的趣味性。而用“吐槽”形容,便是我阅读此书后关于中文世界古典文化的一些感慨。其实这本书最打动我的还是作者通篇几乎无所不在的吐槽。这种吐槽来得猝不及防却也在情理之中,吐槽功力之深,竟也能从未品到诸多美妙。

例如在书的21页,翻译文本“这寂寞的山中,瞥不见一人”中的“寂寞的”是说山是“寂寞的”,将原诗中的“空”等同于寂寞。对此,艾略特忍不住吐了槽。他的吐槽以一个简洁的句子呈现在文本上,但他嫌弃的神态却好似穿过了文本本身来到了读者面前——

“空=寂寞,一种西方式的比喻,有损王维的佛家气息。”

简单来说就是自以为是的碰瓷。

翻译文本中还有一句是这样的:

“穿过深林,斜阳投射着斑驳的图案在绿玉青苔上。”

上一句的吐槽似乎不够尽兴,艾略特紧接着发力——

“青苔绿如玉,阳光‘投射着斑驳的图案’,不过是一种装饰主义者的喜悦。”

看到这里,我想应该没有人会忍住不捧腹大笑。这里,他吐槽的范式我总结为:将原文尽数陈列,而后用特定的名词进行进一步的本质揭露。精简的文字透露出一种看透本质的蔑视和漠然。读者,例如我,体会到的是一种高级而优雅的嘲讽,他确实做到了如此。句式为“一种”以及“不过是一种”。

类似的吐槽在本书的35页也看得到。罗宾森将原诗的最后两句翻译为:“因光线回返到幽深森林里,青苔顶部再次被点亮。”

艾略特的吐槽如下:“对原诗最后一个字(上),罗宾森描述了一个几乎毫无逻辑的画面:你必须得体型极小才能对青苔的顶部有概念。”原文是“Thetopofthegreenmossislitagain.”这一句从原诗和翻译本身出发,作者认真分析后,用同样精简的文字将其表达的本质揭露了出来。甚至可以从句子中感觉到作者对“top”的讶异。罗宾森的翻译版本令作者很不满意,他是这么说的——

“罗宾森的翻译是由企鹅社出版的,很遗憾,他是王维作品在英语世界里传播最广的版本。”

通过具有联系的翻译家和出版社这两个不同物体,用“遗憾”和“传播最广”两词作为对比,对罗宾森翻译版本的嫌弃表露无疑。值得注意的是,他丝毫没有明说罗宾森的翻译不好,由此可见作者“吐槽功力之深。”老江湖就是这样,出刀不仅快准狠,而且“杀人于无形”。

三、中西合璧,《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的文字魅力和作者的个人魅力

读完书中“后记”和“又后记”两节,我再次被艾略特由文字魅力体现出的个人魅力所折服。其实早早从“吐槽”就有所感,他的文字功力内核强大不说,所产生的各方魅力也值得探索。这一点在读完帕斯深评和译后记后更加得到证实。好的文字即使是经过翻译也不会丧失其美感,反而会在另一种文字世界继续发光发亮,照亮和温暖他人。

例如他对翻译的见解——

“翻译是精神修炼,靠的是译者自我的消解:奔向文本的一种绝对的谦逊。坏的翻译,从头到尾都是译者的声音——即是说,见不到原诗人,但闻译者的聒噪。”

“翻译不只是从查字典到查字典的跳跃,还是对诗的一次重构。如此,无论语言,一首诗的每一次阅读即是一次翻译:深入读者理智与情感的翻译。没有读者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阅读都是不同的,人不能两次读出同一首诗。”

再例如他对王维诗歌的评价,富有诗意和哲理,那是一种飘在空中,受人仰望的东西。从中可以一窥王维诗的高深之处,也越发让我对唐诗生出更多的敬意。而这个中曲折和深沉,却要靠个人时间的积累和思考的沉淀才完全体会得出来。

“王维的这两行皆以toreturn(返/复)开启:取白日中某一具体时辰,化为一瞬,冻结在其无限循环中,于是便成为万古的。这场景可解作灵悟(illumination)的隐喻。这个寻常(森林落日)代表的是一个不寻常(个体的顿悟),而以天地的角度来看,这个不寻常,也不过是如日照青苔一般地寻常。”

这是我喜欢的评论风格:精准、直击要害,简洁,幽默。豆瓣上看到一位网友对此书的评论:“漂亮,读完倒吸凉气,中文系也不容易,洋人研究已搭好大厦,攻进去(或者铲平之)实在不容易。”

诚然,不得不说这或许会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书,也是当下国内诗学研究相对基本的一本书。将起点坐落西语去理解古代中国文化,是让处于现代汉语的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最好的方式。而作者挑选的王维在中国文化背景里也具备很好的开放属性,这代表了传统诗学中最为精妙绝伦的部分,且就诗谈诗,不坠入空乏的概念或是意识形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34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