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莲花王维空静的华丽
王维的很多诗,以一些极普通的名词为意象,平朴道来,反有自然淡泊的韵味。他身上仿佛附有陶渊明淡旷闲恬的影子,他的不少山水田园诗颇具陶风,从容,朴素,自然,意境高远。
空
王维写诗,很爱用“空”字。
如《鹿柴》的“空山不见人”、《过感化寺》的“夜坐空林寂”、《酬比部杨员外暮宿琴台》中的“空谷归人少”、《过沈居士山居哭之》的“空山五柳春”、《鸟鸣涧》的“夜静春山空”等。
大概由于“空”字能很好地点染幽静的氛围,并烘托出那种寂寞之余又安适欣悦的主观感受。
另外,这大抵也是王维深受佛禅熏染的心理特征的折射。“空”是心境的空明。王维很早就归心于佛法,精研佛理,在晚年的归隐中,他甚至确实达到了“气和容众,心静如空”的境界。
因为心如明镜台,便得以用如水的清透目光,细致地观察自然、感悟美境。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空山”并非空荡荡什么也没有的山,而是有大美而不言、幽深得静谧朦胧的山。诗人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山水中,感受万物生生不息的乐趣,精神升华到了空明无滞碍的境界,自然之美与心境之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纯美诗境”。
静
王维写诗另一个很爱用的字是“静”。
静的景,静的境,静的氛围,但归根结底,静的只是诗人的一颗心。澄静的心最大限度地平静思想和情绪,让身心都处于一种洞见慧识、近乎寂灭的虚空状态,不为世俗所侵染、所牵绊、所奴役。
这种静默观照与山水的审美结合后,折射在王维的山水诗中,是清幽的禅趣。明秀的诗境,似乎把一切波动的思虑全数净化,让人感受到一种完全摆脱尘俗负累的宁静心境。如《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
这首诗的核心之一,便是一个“静”字。人在山中安静闲坐,在静谧中听到桂花凋落的细响。明月甫现天际,惊起一谷山鸟,鸟鸣在山间时起时伏……这一切使周围的静谧感更强,可以想象的美妙境界。而落花簌簌,山鸟惊月,这些声响给人的感觉恰恰不是喧闹而是空寂,因而反倒渲染了幽深静谧的气氛。
不知是否受到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启发,这种“以静写动”的方法王维在他的诗中一再使用,都试图营造一种“凉夜听鸣虫”般清幽的听觉效果。像《鹿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竹里馆》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秋夜独坐》的“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等,都以动衬静,勾染出露滴深潭般清亮幽深的神韵。
而提到清静、幽深等语,我们似乎又常常很容易想到孤独、寂寞。
是啊,不寂寞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话语,怕只有林隙的夕阳和青苔上的细细悲风来应和吧?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高山之曲并无流水相和,这琴声,除了自己和天边的孤月,还有谁来听呢?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偌大的一片涧谷,重重峦莽中只有孤单的自己,独自一人看着芙蓉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
这一切,在寻常人看来,美则美矣,但同时又该是何等的孤独寂寞啊!
而王维却不然。就算说有孤独,他仿佛也是在享受这孤独,而人一旦能享受孤独,寂寞于他,也就变成一种美了。他欣赏到的,也正是人在寂寞时才能细察到的、隐含自然生机的空与静之美。
如佛祖释迦牟尼掌上的莲花,有着凡人所不能解的清净微妙的玄意,王维在世人眼中的孤独寂寞,及其显现其中的空静之美,其实也都自有它另类而深邃的华丽。
那空山青苔上的一缕残阳,那静夜深林里的白月光,那自开自落的芙蓉花……它们所展示的,无一不是自然造物生生不息的原生状态,不受世俗的干扰,不被世事所拘役,没有孤独,也没有惆怅,只有一片空灵的寂静。而美的意境,就产生在对这自然永恒的空、静之美的感悟之中,平淡处现华丽。
而尽悟这空静之美的王维,在寻常人未谙的华丽中,他已拈花,微笑了许久许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3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