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古诗词王维鹿柴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是唐朝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绝句。苏轼曾这样评价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我们一起看看,能从他的这首诗中看到一幅什么样的画?

诗的题目“鹿柴”,它是王维辋川别业的盛景之一,在人迹罕至的山林深处。辋川别业是王维在宋之问辋川山庄的基础上营建的园林,这是一片拥有林泉之胜、因地而建的天然园林。

我们先来看一下每句诗的大概意思。

空山不见人: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

返景入深林:落日余光映入了深林。

复照青苔上: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简单地了解了这首诗之后,可以说它描画了一幅夕照图:在山谷中,密林深处,夕阳斜照,缕缕的光线透过树林,使幽暗处的青苔披上了光。

读这首诗,应该抓住首句首字“空”,我认为此诗是围绕“空”来写的,即使是诗的后两句,写了具体的景,但这景却是转瞬成空的。我们知道,王维被称为“诗佛”,这首看似写景的诗,其实渗透着或者说体现出佛意。

前两句,是叙述,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的。眼前的山谷是空的,空旷?空洞?空空如也?难道山谷里什么都没有?从后面的两句诗里,我们知道不是这样的。那么诗人为什么说它是空山呢?因为“不见人”!当我们看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时,如果单纯的是景,虽然感觉很美但总觉得有点美中不足,这个不足就是景中无人,这时候如果景中出现一人,无论是个什么样的人,都会给观看者造成视觉和心理上的冲击。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山里虽然看不见人,但是能听到人说话的声音。因为不见人,所以说它空山,因为能听到人说话,所以说它不是空山,你说它到底空还是不空?空即是不空,不空即是空,这是不是一句佛语?

这两句诗,诗人呈现了一幅空而不空的画面,任由读者想象空山的样子。从写作手法上说,人语响,则是“以动衬静”,由人语响,衬托出山的空。因为空,所以能听到“人语”在山间回响,同时也更显出山“空”。这两句话,写出了鹿柴环境的幽深、宁静。

从后面两句诗,我们知道诗人写的应该是夕阳斜照时候景色,所以这里的“人”应该是,早时来到山中,而现在归去之人,他们离开鹿柴渐行渐远,只留下或高或低、或清晰或模糊的声音,不时传来。

当人的声音也消失殆尽的时候,诗人从听觉又回到了视觉,眼前的景象别有一番洞天——“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如果说前两句诗是转折关系——虽然空山不见人,但是可以听见“人语响”,那么后两诗则是承接关系。诗人在此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具体的画面(前两句诗描写的画面需要我们想象),夕阳斜着照进深林,照在了幽深处的青苔上。我们可以想象:原本幽深的山林,因为夕阳斜照而亮堂了,那些树干的影子被无限拉长,变得若有若无,被映在原本暗处的青苔上,此时的青苔得到难得一见的阳光。

“返”,按照《汉语大词典》的解释,这里是回转;折回的意思。它和李商隐《写意》“日向花间留返照,云从城上结层阴”中的“返”一个意思。

“返”应该和“复”结合起来理解,“复”是又、再的意思,在这里应该理解为为“不止一次”,更恰当。为什么说,落日的余光折回深林,又照在青苔上。可以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来理解,一是在早晨的时候,太阳初升,阳光斜照进深林,到了夕阳西坠的时候又斜照进来;二是每一个晴天的下午,夕阳都会斜照进深林,而今天是又一次照进来。

而关于诗中的“景”字,它有两个读音,在这里到底读哪一个,是有争论的;关于“景”在这里的解释,也是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读“jǐng”,意思是阳光,根据是后面一句里的“照”字,认为这两句合在一起是说,夕阳斜照进深林的青苔上。有人认为读“yǐng”,解释为:景通影,指日影。而对于诗句的解释则没有什么变化:太阳的一抹余晖返入深林,又照到林中的青苔上。

如果说前两句诗写“声”,那么后两句诗则是写“色”,但声音是远处的声音在回响,辨不清方向,色彩是丰富而简洁的,一抹余晖、幽暗处的青苔,仿佛可触及然而又握不住。

最后再来读一遍这首诗,边读边想象画面,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610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