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归隐鹿门山,这首诗意境幽寂,并启发
孟浩然是盛唐时期著名诗人,也是与王维齐名的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之一。他的作品经常描写羁旅生涯以及隐居闲适生活,文笔秀丽、意境恬淡,他还尤其擅长无言短句,字里行间常露出洒脱情怀。下面这首诗,就是诗人仕途无望、厌倦了喧嚣和纷争、打算归隐田园之作,先一起欣赏!
夜归鹿门山歌唐代: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地在襄阳鹿门山辟一住处。此诗作于作者四十岁后隐居鹿门时,故题为“夜归鹿门山”。
这首诗属于歌行体短章,诗人用白描手法,看似轻描淡写,却流畅自然,情韵不尽。前四句句句都是平声押韵,后四句换仄声韵,诗人浅吟低唱,舒卷自如,整首诗意境幽寂,归隐情趣浑然一体。
诗人首先为大家描绘了一幅渡口的画面,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报时的钟声。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熙熙攘攘,急于归家,喧闹地抢渡着。“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首联表现出回归的时间、地点,以及悠然而鸣的山寺钟声,还有渡头焦急的人群,让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争渡的人们都纷纷奔向人烟聚集的江畔村庄,诗人却悠然地独自乘船回归鹿门山。“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颔联透露出孟浩然与大家的不同志趣,他不愿随波逐流,宁愿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以及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接下来诗人采用了顶真手法,引出后面内容,过渡巧妙而又灵活。“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暮霭笼罩着山里的林木,朦胧迷离,山月初现,清光朗照,刹那间薄雾消散,树影清晰。诗人缓缓独行,恍惚间就来到了当年庞德公隐居的地方。
庞德公是三国时荆州襄阳人,刘表曾数次延请,他却坚辞不就,后来还携带妻儿登鹿门山采药不返。诗人以庞德公自比,表现出恬淡和隐逸的情怀,他向往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厌倦了尘世间的欺诈和争斗,更不为浮名虚利而动心。
尾联描写鹿门山的景象,表达内心的感受。“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山岩里柴扉半掩,松林下小径幽深,不闻尘世熙攘,却有禽鸟野物为伴,诗人在此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安静的生活。“幽人自来去”与“渡头争渡喧”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表现出喧处自喧,幽者自幽,诗人闲远的胸襟豁然体现。
孟浩然归隐鹿门山,这首诗意境幽寂,并深刻地影响了苏轼的创作。苏轼在黄州时生活困窘,为了谋生不得不在东坡开荒,精神上却经常寂寞无聊。后来他与僧道往来,心境慢慢变得开朗,曾作有《卜算子》,其中两句“时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就是化用孟浩然的诗句,可见其影响深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1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