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代幼儿园建筑设计发展历程解析云鹿幼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多样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有能力选择优质的教育服务和资源。随着适育年龄的人群变为80后和90后,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被广泛接受和重视,人们对于学前教育的需求由基本保育向更高的教育需求转变。

JGJ39-《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的执行标志着我国幼儿园建筑设计标准化进入了新的阶段,国家规范在确保幼儿享受基本的教育设施和教育公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经过30多年的发展,幼儿园建筑作为教育建筑的一种类型,其空间环境模式逐渐趋于成熟与稳定。

国家战略、教育发展、人民需求,都对幼儿园建筑提出更高的要求,相对成熟与稳定的幼儿园建筑亟待创新与发展。

幼儿园设计面临的问题

1、客观环境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幼儿园按开发建设的主体主要分为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公办幼儿园的建设主要以政府为主导,民办幼儿园的建设主要以开发商为主导。建造学校的首要任务是配合卖地和卖房,教育经常被放到了第二位。在这样的条件下,不论建设资金来源是谁,政府和开发商都不愿意提供充足的土地来做学校这样的公共建筑,土地供给的优先权一定留给高利润的住宅和商业。出于对利润的考虑,用于幼儿园的建设资金与土地面积常常被压缩。另外这两种建设方式的主体都不是幼儿园的真正使用者,客观上造成了设计者与使用者的脱节,设计师无法客观真实地了解幼儿园的使用需求。

2、主观因素的问题

现有的幼儿园建筑因“稳定”“成熟”的特点(面积小、功能少),其建筑设计的过程、方法、评价标准常常被忽视。幼儿园设计普遍采用“实例—模仿型模式”这种“缺乏创造性的设计方法”。设计者往往将符合规范作为衡量设计品质的标准,但是“现行规范的制定都是从结构、功能、日照、消防等角度对建筑提出最低的量化要求,而对教学所需要的空间质量和舒适度却甚少涉及”。资金与指标的压缩、设计者与使用者的脱节、对幼儿园认识的不充分、设计方法的单一、片面追求符合规范导致目前幼儿园建筑呈现出创新不足、千园一面的现象。

我国当代幼儿园建筑设计的发展历程

1、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前教育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转型时期。在此之前,“我国的学前教育界主要是‘师从苏俄’—向苏联学习的与西方经典课程模式相向而行的‘直接教学’和‘分科教学’的集体主义教育模式”。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交流日益加深,教育工作者开始实践和探索与集体主义教育模式截然不同的西方现代教育模式,如高宽教育方案、蒙台梭利教育法、瑞吉欧教育方案,以及华德福教育方案等。这些多样化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对我国学前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当代幼儿园建筑设计的探索正是在学前教育的转型期起步的,因此对幼儿园的认识、幼儿园的空间环境模式均受到“直接教学”与“分科教学”模式的影响。

2、幼儿园建筑设计认识的发展

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教委等8个部门《关于明确幼儿教育事业领导管理职责分工的请示》的通知,将发展托幼事业提到了与民族素质密切相关的战略高度。根据通知,建设部制定了年版《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试行)》,从此,我国幼儿园建筑设计进入有规可循的标准化、正规化的阶段。

对~年的幼儿园经典教材及相关规范进行梳理,主要包括年刘宝仲主编的《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年出版的《建筑设计资料集》;年黎志涛编写的《幼儿园建筑设计》;年首次出版、年第七次印刷的付瑶主编的《幼儿园建筑设计》;年龚兆先主编的《幼儿园建筑设计》,可以发现幼儿园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如下:

①托幼建筑虽从一开始就按儿童年龄分为托儿与幼儿两类,但在提法上逐渐明确分化为托儿、幼儿两种类型的建筑,幼儿园建筑从托幼建筑中分离出来,功能更加专业,分类更为细化;

②幼儿园被普遍认为是一类教育机构,从建筑专业上看,更强调其建筑空间与环境的整体性;

③随着学前教育内容的丰富、外延的拓展,幼儿园建筑空间环境的构成也逐渐丰富和完善,从适应保教结合,逐渐拓展为适应幼儿全面发展;

④随着幼儿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逐渐提升,重要性逐渐增强,人们逐渐认识到幼儿教育的特殊性与重要性,应将幼儿园建筑与中小学建筑相区别。

3、空间环境模式的发展

基于对经典教材及国家规范图集的梳理,可将幼儿园建筑空间模式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以保教为主要教学内容(图1);第二阶段为以幼儿全方位发展为主要教学内容(图2)。

图1:以保教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幼儿园功能关系图

图2:以幼儿全方位发展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幼儿园功能关系图

将功能关系图中的教学空间进一步转化为模式图可以看到,我国幼儿园建筑的空间环境模式是一种串联模式,适合分班式教学,强调班级之间的相对独立,避免教学过程中的相互干扰(图3)。

图3:适合分班式教学的空间模式

随着学前教育内容的拓展,因教学需求将科学室、美工室、图书室等专业教学空间加入幼儿园建筑中,形成了与原有保教空间并置的专业教学空间(图4)。

图4:全面发展的教学空间模式

如果将原有幼儿园的活动室+休息室+班级室外活动场地看作是一个教学单元,可以看出,幼儿园教学单元是类似于中小学的普通教室的空间模式,而其他专业教学空间类似于专用教室,从空间环境模式的角度分析,目前我国幼儿园建筑与中小学建筑在空间环境模式上具有相似性(图5)。这种相似性正是教育理念一致性的集中体现。

图5:幼儿园教学空间与中小学教学空间模式相似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园教育的内容从传统的保教为主逐渐发展为强调幼儿的全方位发展的素质教育,但我国幼儿园建筑的空间环境模式依然是串联模式,是一种适应“直接教学”与“分科教学”的空间模式,其背后是“为儿童的学业内容做好准备”的教育理念。

4、幼儿园建筑设计实践的发展

经过30年的设计实践探索,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学空间模式主要分为标准活动单元模式、合并的活动单元模式、扩大的交通空间模式三种。其变化与发展的直接原因是教育方式的改变。

图6:标准活动单元模式,以濮阳市实验幼儿园为例

图7:合并的活动单元模式,以北京市现代城幼儿园为例

图8:扩大的交通空间模式,以上海夏雨幼儿园为例

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幼儿园基本以活动单元作为基本教学空间展开设计(图6)。进入21世纪之后,以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为代表的“活动区”教学模式的采用,对传统活动空间提出了新的要求,利用较小的储存空间摆放活动床铺使活动室与休息室合并,活动室的空间被扩大了,可用以满足更加灵活的“活动区”教学需求,传统的标准活动单元模式演变为合并的活动单元模式(图7)。随着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深入,逐渐发现在“活动区”的教学中,教具成为教学中心,幼儿彼此之间缺乏语言交流,没有社会性互动,随之产生了扩大的交通空间的模式,增加儿童在交通空间的交往活动,以满足社会性教学的需要(图8)。

虽然教学空间在逐渐发生变化,但传统的串联式空间环境模式作为一种常规的、标准化的空间模式依然是目前我国幼儿园设计中的主要形式,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目前幼儿教育模式仍然以“直接教学”与“分科教学”为主要方式。

我国当代幼儿园建筑发展趋势及对策

进入21世纪后,教学理念的更新引起幼儿园建筑产生变化,例如,更加注重孩子个性发展的新的教学技巧,课程中引入了新的教学活动,如瑜伽、语言课程或计算机科学等。新的理念与新的方法“促进了儿童进行自主选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48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