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仓颉文化的七个定位
中国洛南仓颉文化不仅是一个地方特色文化、中华民族瑰宝文化,而且是世界级的稀缺文化;它不是一个符号碎片文化,而是一个历史体系文化。我们要全面科学地传承发展仓颉文化,就必须系统确认仓颉文化的地理定位、历史定位、哲学定位、思维定位、研究定位、现实定位和发展定位等“七个定位”。
一、地理定位
仓颉文化地理定位是指仓颉造字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域,这是我们研究仓颉文化的基础和条件。关于这一点本人在《高山不倒仓颉不老》一文已全面论述,在此简而言之。
仓颉造字到底产生于哪里?“古三论”“九说”告诉我们:仓颉造字产生于秦山洛水之中的阳虚山和玄扈山,它的行政所辖是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保安镇。
(一)古三论
“古三论”即古自然创造起源论(简称自然论)、古人间创造起源论(简称人间论)和古天地创造起源论(简称天地论)。
自然论来自于阳虚山和玄扈山(又称元扈山)两座文化名山。但称谓阳虚山和玄扈山的山名全国有很多,仅洛河区域,上游陕南的洛南县有,下游河南洛宁县、洛阳市等地也有。
那么,阳虚玄扈何时诞生,又是谁给冠名的?
宇宙在亿年前诞生,地球在45亿年前诞生,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撰写的《中国》说,秦岭在到个百万年之前诞生,作为秦岭腹地的洛水及其洛水两岸连绵不断的山脉也随之而生。阳虚山和玄扈山就在这次地质运动中以自然之态蛰伏在秦山洛水之中,作为秦岭的一部分和秦岭一起穿越时空。
那么,在公里的秦岭山脉中,洛水两岸的阳虚山和玄扈山是谁命名的?
翻开中国的地理宝典,我们发现口传于大禹和伯益,成书于距今约年~年的《山海经》,首次有这样的记载:“讙举之山,洛水出焉,……洛水又东至阳虚山,合玄扈之水。”
“洛水东北流,注于玄扈之水是也。又曰:自鹿蹏之山以至玄扈之山,凡九山。玄扈亦山名也,而通与讙举为九山之次焉。”
“此二山者,洛间也。是知玄扈之水,出于玄扈之山,盖山水兼受其目矣。其水迳于阳虚之下。”
“阳虚之山,临于玄扈之水,是为洛汭也。”
无需多言,《山海经》则是阳虚山和玄扈山冠名的摇篮和父母。
从此,在地球,在秦岭,在秦山洛水两岸的两座大山有了名号,有了九山之尾山--讙举山庇护的阳虚山、玄扈山,有了秦岭复地之洛南的阳虚山、玄扈山,有了洛河源的阳虚山、玄扈山,有了中华洛河的阳虚山、玄扈山,有了华夏大地的阳虚山、玄扈山!
阳虚山和玄扈山冠名的年代,如果从家天下的夏朝算起距今约有多年的历史,如果从战国时期算起距今约有年的历史。这个历史就是阳虚山和玄扈山在人类注册,登记户口的历史。
至此,以高程为米的东部秦岭讙举山(草链岭)主峰为统领,以讙举山(草链岭)、洛水(洛河)、洛(洛南)、阳虚山、玄扈山(元扈山)、玄扈之水、玄扈洛汭等“七位一体”的地理坐标及其方位关系得到确认和固定。
随后,《水经注》等皆是自然论的论述。
阳虚玄扈有了户口约年~年后,仓颉造字说在《荀子·解蔽》中诞生了:“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一也。”毫无疑义,《荀子》是中华民族最早关于仓颉造字说之传世的历史文献,从此,仓颉造字写入了文书在历史上得到传承和颂扬。
由此可见,标志性“仓颉洛南造字说”之“人间论”是《荀子》,随后《说文解字·叙》等皆是人间论的论述。
人间论约年~年后,《河图玉版》再次创新仓颉洛南造字说,其内记载:“仓颉为帝,南巡狩,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帝。”把历史和现实相结合,把自然和人文相融合,把仓颉造字圣地确认和固定在阳虚山与玄扈山。
从此,人类独一无二的方块汉字之根之仓颉洛南造字,以“阳虚山、玄扈山、洛汭之水、灵龟负书(洛书)、丹甲青文和以授帝”六大元素而“六位一体”地融合了起来,立体地构建了仓颉洛南造字说。
显然,《河图玉版》是仓颉洛南造字说的完整版,是在继承了自然论和人间论基础上,将二者有机地合二为一而创造的。实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达到上天神灵(神界)和大地人间(人界)的融合,富有创意和传奇色彩地创造了仓颉洛南造字说。
由此可见,继自然论和人间论之后,仓颉洛南造字说之“天地论”是《河图玉版》。
随后,《策海·大书》等皆是天地论的论述。
新近洛南发现的《创建三圣母前后殿暨重修大佛殿碑》(“竹林古刹”)是“天地论”的延伸,使“六位一体”发展到“七位一体”。
“古三论”充分论述和反映了仓颉洛南造字说三步走的历史脉络,以及仓颉造字体系构成的重要历程、关键年代和主要成就。
(二)九说
“九说”是“仓颉洛南造字说”的具体遵循和确认。
一说洛水。《山海经》说“第九山尾山: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讙举之山,洛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玄扈之水。此二山者,洛间也。”
《水经注·卷十五》又说:“洛水出京兆上洛县遭举山……”
“洛水”即洛河;“上洛县”即包括洛南在内的秦置“商县”(现商洛市大致区域)。
二说讙举山。《山海经》说:第一山“首山:《中次四经》釐山(河南洛阳市西南嵩县境内)之首曰鹿蹄之山。”
“第九山尾山: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讙举之山,洛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玄扈之水。此二山者,洛间也。”
“凡九山,玄扈亦山名也,而通与讙举为九山之次焉。”
古时的“讙举山”“遭举山”“冢岭山”亦现在的草链岭。
讙举山(草链岭)使仓颉洛南造字圣地在秦岭、在洛河流域有了明确、具体的地标和位置。
三说洛。《山海经》说:“此二山者,洛间也。是知玄扈之水,出于玄扈之山,盖山水兼受其目矣。其水径于阳虚之下。”
《水经注·卷十五》:“洛水出京兆上洛县遭举山。”
四说玄扈山。“此二山者,洛间也。是知玄扈之水,出于玄扈之山,盖山水兼受其目矣。其水径于阳虚之下。”
“凡九山,玄扈亦山名也,而通与讙举为九山之次焉。”
五说阳虚山。阳虚玄扈本同一理。
六说玄扈之水。“玄扈之水”随玄扈山之理。
七说玄扈洛汭之水。《山海经》说:“阳虚之山,临于玄扈之水,是为洛汭也。”
《河图玉版》说:“仓颌为帝,南巡,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汭之水。”
八说灵龟负书(洛书)。《河图玉版》说:“仓颉为帝,南巡狩,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帝。”
同阳虚玄扈本一理。
九说竹林古刹。《创建三圣母前后殿暨重修大佛殿碑》说:“且夫,天地初开,而阳虚之山峙于洛水之西北,元扈之峯供于洛水之东南,而苍帝授书观兽蹄鸟迹而作字即在是焉。”
“自汉以来,广建庵观寺院,故阳虚、元扈之间有竹林古刹一座。”
竹林古刹即洛南县保安竹林寺院(年久失修,现仅存遗址)。
二、历史定位
仓颉洛南造字的历史定位本人已在《论仓颉在中国历史造字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作了论述,现简而言之。
《六书》象形、形声、指事、会意和转注、假借六种造字方法是仓颉文化历史定位的基本依据。
《仓颉书》中象形字有18个,占28字的64%。
“书画同源说”是包括仓颉造字在内的中国汉字寻源的方向和路径。
图腾在中国历史上的代表是伏羲创作的龙图腾。青帝是远古第一帝,青龙是中华民族第一龙。伏羲氏是龙图腾的创始者,是从“自然”到“符号”,从客观存在到主观表意的开拓者。龙图腾既是最原始、最早的“书画”,又是最原始、最早的“表意符号”,是带有“画”的属性的“象形字”。
形声字在后来汉字中数量最多,达80%以上,但形声字是比较晚起的造字方法。早期甲骨文中形声字还比较少;后期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20%。由于这种方式方便灵活,适应性强,在甲骨文之后,在汉字发展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由此可说,在中国历史上汉字完成了三步走的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原始社会后期(氏族、氏族部落时期)以伏羲为代表的龙图腾及其它图腾之“表意”符号的阶段;
第二阶段,华夏民族形成时期(国家形成时期)以仓颉为代表的鸟迹之“表意”符号的阶段;
第三阶段,甲骨文时期(商朝晚期)及其以后以形声字为主的各种文字之“表意”符号的阶段。
在这三步走的历史阶段中人类创造“表意”符号:由客观现象到主观思维,由自然存在到人工创造,由依赖自然到远离自然,由实际临摹到意识生产,最后直至人类主观发明形声字等造字方法,但基础和根源永远在于象形字、在于图腾、在于自然。
由此可见,仓颉在中国汉字文化发展史中,其处于人类原始社会和人类文明社会交替过渡的特殊年代,一方面继承了人类原始时期龙图腾表意符号的汉字文化思想;另一方面开创了人类文明时期象形字等表意符号的汉字文化新思维。
如果说炎黄二帝开创了华夏民族,那么仓颉则开创了华夏汉字文化,28个鸟迹文字是中国汉字及其文化之根、之源、之本、之基,仓颉是华夏民族创造汉字及其汉字文化第一人,其造字之历史地位无人能够超越和代替。所以称仓颉为“字祖”“字圣”“人文始祖”“文字始祖”“造字第一人”和“造字圣人”,名副其实,毫无言过之意。
对于年的华夏文明来讲,如果没有仓颉造字,中国汉字文化很可能无法发展,很可能今天就没有汉字文化。
在中国汉字文化发展过程中,仓颉的作用和贡献:一是继承了图腾符号反映自然的“象形”原理和“象形”方法;二是广泛发展和全面推广了“象形”这种造字理论和思想,使图腾所反映的极其有限的特殊自然之物扩展到无限的普遍自然之物,使“象形”的这种原理和方法跨越式得到推广和应用;三是使反映自然的表意符号从全体到局部,从复杂到简约,从全貌到特征,从全面到典型,图腾符号质变升格为鸟迹符号,反映自然的格局和境界得到极大提高,牢固的奠定了象形字的基础位置和汉字发展的根本条件;四是启蒙、孕育和首创了象形字,不仅把“象形”这一原理和方法运用到文字的创造之中,而且除过象形造字法之外,原创和孕育了其它造字方法,使之文字造字方法丰富了起来。
所以,仓颉文化的历史定位就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和改革创新。
三、哲学定位
仓颉文化的哲学定位是指《仓颉书》所反映的人类高端意识形态之哲学思想的定位。此本人已在《仓颉书与人类思想》和《仓颉哲学思想》《仓颉文化浅谈》等文中作了全面论述,现简而言之。
在公元年,宋太宗赵光义命翰林学士王著编撰《淳化秘阁法帖》时,仓颉28字被题名为《仓颉书》,其哲学思想在我们传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一)人类社会的概括和总结
年上海书店组织专家翻印《淳化秘阁法帖》把《仓颉书》破译成现在语言即是:“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至列世、式气光名、左互乂家、受赤水尊、戈矛斧芾”。
其中“戊己”代表黄帝,“甲乙”代表炎帝。《国语?晋语》所说:“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也印证了这一关系。
“居首共友、所至列世、式气光名”,是说黄帝、炎帝在母系氏族社会末期,华夏民族初始时期,各自作为本部族首领带领两个部落,互相帮助,互为伙伴,使社会达到了空前的和平统一,他们的做法和勤政被天下各部落视为榜样,皆加以学习。《国语?晋语》所说:“……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也印证了这一史实。
这段历史的大背景,即为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胶着的过渡时期,以及其后“三大集团”形成和鼎盛时期。
这个时期及以前来说,由于人类面临共同的敌人--大生态部落中食物链上端的物种--凶禽猛兽的存在,人类内部没有斗争,更没有战争,团结一致,共御外敌。人类是一种和平合作,共谋生存的局面,虽然没有统一的“首领”,但由于有共同敌人的威胁,客观上人类是一种合作统一的局面。
“左互乂家、受赤水尊、戈矛斧芾”,说的是涿鹿之战黄帝和炎帝联合打败蚩尤,随后阪泉之战黄帝征服炎帝,这一曾经对立战争局面的存在;此后,天下重新走上新的和平统一时期,社会恢复安定,黄帝被尊为天下各部落首领。
由此可见,《仓颉书》是对人类社会从原始时期向文明时期过渡的这一特殊历史阶段的记载。在这个记载中,实际的隐含和揭示了仓颉对人类社会发展深刻的思想认知。
(二)人类社会发展的模式和格局。在人类万年~万年历史前提上,在4年~年前,人类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时期表现的模式和格局。
01、合作模式和统一格局。合作模式和统一格局应该说是人类社会的理想模式和格局,它没有人类社会的内部斗争,规避了人类生命为了存在和发展而付出沉重的代价。
一是母系氏族社会的合作模式和统一格局。在原始时期,由于野兽多,人口少,安全生产力低下,人类处在生物链(食物链)的中下端,经常成为凶禽猛兽的猎物,生命毫无安全保障,人们只有团结一起,合作共存。
二是三大集团的合作模式和统一格局。在人类安全生产力得到满足,爬上生物链(食物链)顶端,在新的条件下,人类社会内部合作统一开始有分化、独立的趋势,人们开始谋求物质自私、物质需求的同时,在原始社会末期,逐渐形成了炎黄、东夷、苗蛮三大集团的分布格局,虽各自独立,但和平相处,互不侵犯,是一种默契、客观、松散的合作模式和统一格局。
三是炎黄合作模式和统一格局。有着共同母族的黄帝、炎帝两个氏族日益繁荣,除了留在祖居区域以外还有不少支系四处发展,两氏族世代互通婚姻,和睦相处,形成客观上的合作统一局面,直至两部落结盟,共同击败蚩尤以前都保持着这样的状况。
02、斗争模式和对立格局。在人类社会再不需要提高以人力为主的安全生产力的时候,人性自然规律进一步展现,一些强势的生命个体、生命群体企图抢占和掠夺他人的利益资源,于是人类社会内部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斗争模式和对立格局。
一是琢鹿之战的斗争模式和对立格局。大约年前,在今河北省涿县一带,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和以蚩尤部族为代表的东夷集团发生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战,最后以炎黄取胜而结束。
二是阪泉之战的斗争模式和对立格局。在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失去共同敌人的新的条件下,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爆发了华夏集团内部两个同源共祖部落之间的阪泉之战,黄帝活捉炎帝取得胜利,再次上演了人类社会内部的斗争模式和对立格局。
03、再合作模式和再统一格局。在黄帝取代炎帝新的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空前再合作,空前再统一,促使了华夏民族的形成。
由此可见,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时期三段式的社会运动程序,即“合作统一--斗争对立--再合作再统一”的发展模式。
这是《仓颉书》蕴含和揭示的基本思想。
无论是合作统一,还是斗争对立,还是再合作再统一都是由人性自然规律所决定的,除此之外再没有任何别的原因。
人性自然规律既可以让人类社会合作统一,也可以让人类社会斗争对立;是人类社会矛盾的根源,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但人性自然规律的本质要求是合作统一。
(三)人类社会的光明之路
《仓颉书》不仅反映了黄帝时期社会诸多波澜壮阔的变迁、变革,而且把黄帝所处时期的过往历史和后来历史紧密的融合在一起。
这里,我们理出六大特征:
一是人类从生态部落走向社会部落的特征。《仓颉书》把人类从生态部落居民走向社会部落居民链接在一起,把万~万年原始生态部落居民的历史和后来年的社会部落居民的历史链接在一起。
二是人类由安全阶段走向物质阶段的特征。《仓颉书》把万年~万年的人类安全阶段和年及未来人类物质阶段锁在一起,在此中间人类社会由安全阶段走向物质阶段,人类社会实现了主次矛盾的转化,人性得到巨大释放,人性安全的枷锁被彻底粉碎,而进入物质建设的社会。
三是人类由女权社会走向男权社会的特征。女性阶级和男性阶级,管理和被管理,领导和被领导,截然矛盾的女权社会和男权社会却在《仓颉书》中得到充分反映。之所以人类由母系氏族切换为父系氏族,由女权社会切换为男权社会,不是女性主动退让,也不是男性主动抢夺,而是人类安全生产力的满足,物质需求成为社会主要矛盾,而由于男性掌握着物质生产资料,从而人类从女权社会走向了男权社会。
四是人类由部落联盟走向统一国家的特征。人类在原始人群以后进入母系氏族社会,由氏族家庭组成氏族部落,由氏族部落组成部落联盟,直至华夏集团、东夷集团和黎苗集团三大集团的出现,最后黄帝集团胜利,华夏民族统一,夏朝诞生,国家出现。这样一个历史过程在《仓颉书》中得到全部反映,特别是部落联盟、三大集团向统一的华夏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的淋漓尽致。
五是人类由对外斗争走向对内斗争的特征。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命安全,合作对外,共同对付凶禽猛兽。但当人类的安全力量--人口大规模增长,有了武器、有了语言,火已经能够熟练使用,成为地球主人,失去共同敌人新条件下,人类内部出现了斗争和战争。
如此血腥的人类对外斗争和人类内部斗争,却在《仓颉书》中被包含,通过不动声色的把两种性质完全不一样的斗争贯通一起,顺理成章的融在一起。
六是人类社会由性别阶级走向物质阶级的特征。性别阶级即是指母系氏族社会居于领导地位、管理地位,或统治地位的所有女性成员所组成的上层阶级,以及居于被领导、被管理和被统治的所有男性成员所组成的下层阶级;或者父系氏族社会男性居于上层阶级,女性居于下层阶级。
物质阶级是人类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因私有制占有物质财富多少不一,贫富悬殊差距所形成的阶层、阶级,这也是我们习惯所称谓的“阶级”。
这样一种历史跨度和截然不同的阶级存在,却在《仓颉书》中得以完全的深层的反映。
四、思维定位
仓颉文化的思维定位是指仓颉洛南造字遵循方法的思维定位。这一定位本人在《论仓颉造字之道》已做了全面论述,在此简而言之。
无论是伏羲发明原始部落的龙图腾,还是仓颉留下的“兽蹄鸟迹”符号,还是后来形声字等文字都是一种艺术创作,都是脱离自然本体对自然的一种记忆、认知、反映和表达,都是满足人类需要的一种表意符号。
因此,仓颉造字必然经过主观观察和主观认识,主观思维和主观创造,把自然的山水、鸟兽及其人类社会的一些现象和行为,经过创意和加工,抓住某一要表达、反映和表现的自然与社会典型的、突出的和代表性的特征、特点及主要部分,以符号的方法给予命名和确定来代表某些存在的事物,使其有了传播和表意的功能。
这就清楚看到了仓颉洛南造字的思维,这个思维就是道法自然,就是字法自然;就是造字之法遵循宇宙自然存在,遵循人类社会存在,遵循客观事物存在。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仓颉洛南造字之规律、之道是什么呢?
借鉴和传承。“书画同源说”已经告诉我们,最早的文字来源于图画,书与画是无法分开的。伏羲和仓颉虽然历史史料上找不到他们的联系,但伏羲的龙图腾之表意符号和仓颉的鸟迹之表意符号就是这样一种关系。
提升和深化。仓颉文字在龙图腾基础上,其“表意符号”由复杂到简单,由全体到局部,由全貌到特征。使之人们学习和使用更加简洁与方便,更加远离原始自然状态,从依赖于自然造字转向人类主观造字,为后来的形声、会意等造字方法开创了新的路径和方向。
开拓和创新。仓颉为了顺应人类需要,对先祖特殊的“表意符号”之“图腾”进行了大胆革命和创意:
其一,使其失去原有氏族象征的意义和功能,而为人类记事创造文字服务,“书字”从“图画”中分离出来;
其二,把局限于动物、植物特殊的“表意符号”拓展到普遍的大自然,为后人象形造字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其三,把人类社会纳入象形造字寻找素材的范畴,使人类一些特定动作、行为及其人工制造也作为灵感源泉,又再次极大的丰富了造字取材的广度和深度,为了后来汉字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其四、摆脱大自然启迪的象形造字法的限制,首创、孕育、启蒙了形声、会意等造字方法,为汉字文化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由此可见,造字思维的根源、启迪和灵感不是主观本有的,不是主观意识生产的,而是遵循社会实践,遵循自然规律,遵循老子的道法自然之字法自然,遵循道之精神之要求而产生的。
这个“字法自然”就是仓颉造字之智慧,就是仓颉造字之规律,就是仓颉造字之道,就是仓颉造字之思维定位。
五、研究定位
研究定位是指仓颉文化研究方法的定位。此本人已在《创新研究方法开拓研究领域推动我县仓颉文化深入发展》一文作了论述,现简而言之。
(一)遵循史前史的研究方法
史前史的研究方法就是依据考古发现人类遗存的实物资料和神话传说的研究方法。它确保了过去的线索、推理的逻辑、获得的经验三个方面的“三位一体”的方法。
仓颉所处年代属于史前时期,因而研究史前史的方法就是研究仓颉文化的方法,我们应以仅有的《仓颉书》、以及有关文字记载和历史神话、传说为对象,来拓展仓颉文化研究,在类比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
(二)参照考古的研究方法
考古学包括三个途径:一是考古研究所获得的历史知识,有时还可引申为记述这种知识的书籍;二是借以获得这种知识的考古方法和技术,包括搜集和保存资料,审定和考证资料,编排和整理资料的方法和技术;三是理论性的研究和解释,用以阐明包含在各种考古资料中的因果关系,论证存在于古代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
(三)研究仓颉文化的现实途径
01、仓颉文化研究的地理范畴。地理或区域范畴的确定是仓颉文化研究的基本条件。我们要紧扣洛南西部保安的阳虚山、玄扈山(元扈山)和墨染黑潭三处地理(遗址)地标作为三个基本坐标点,构建三层全国仓颉文化研究圈,即以中国地图为底图,规划仓颉文化“三圈”建设。
“三圈”就是核心圈、重点圈和辐射圈。
第一、以阳虚山、玄扈山(元扈山)和墨染黑潭三个地标点确定中心点,以中心点划园,确定仓颉造字核心圈。其包括以上三处外,还有仓颉造字台遗址、仓颉庙、仓颉造字洞、竹林寺院、椒沟庙和仓颉小镇等。这些是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源、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我们必须以此为着力点向外发力。
第二、以中心点划园,纳入秦岭(狭义)、蟒岭、洛河源(狭义)和洛南县城,确定仓颉造字重点圈。其中包括以仓颉小镇为中心的洛南西部文化、秦岭文化、蟒岭文化和洛河文化四个区域类型文化等。
第三、以中心点划园,辐射全国各地仓颉文化,构建仓颉文化辐射圈。科学、客观理清洛南仓颉文化和全国各地仓颉文化的历史脉络和现实关系,明确未来关系和发展方向,把洛南仓颉文化研究推向全国,走向世界。
通过“三圈”确定仓颉文化研究发展的地理空间和文化空间,在此基础上分步实施,抢占高地,推动仓颉文化大力发展。
02、仓颉文化研究的时代范畴:
第一、从周易(风水)角度考察核心圈和重点圈,从中发现必然和神奇的仓颉造字文化内涵。
第二、从地理、人文、地质、林业、农业、畜牧业、水文、气候和交通等方面考察历史变迁和现状。
第三、以许庙、水西峪、盘底和黑潭为主深入挖掘民间神话、传说和以往与现在的故事。
第四、和仓颉小镇等对接,在固化了洛水两岸阳虚山、玄扈山方位关系立体化以后,对这个山水大空间作进一步的规划。
譬如,通过实地调查完成图表卡等一手资料,夯实自然地理基础部分,筑牢仓颉洛南造字说的自然条件。
又如,和两山密切相关的洛水,玄扈之水以及玄扈洛汭、神龟负书等的考证和定位。
再如,当年仓颉在玄扈山上俯视洛水,“发现”洛汭处灵龟负书的观书台,下山至洛汭的路线,以及跪请灵龟发现造字密码(“丹甲青文”),然后到洛北阳虚山的路线及其造字台等。
还有,随后在阳虚山硐室壁上的刻字(仓颉书)等。
03、仓颉文化研究的历史范畴:
其一、仓颉造字和河图洛书的关系;
其二、仓颉造字和太极八卦的关系;
其三、仓颉造字和伏羲图腾的关系;
其四、仓颉造字和认知革命的关系;
其五、仓颉造字和人类历史的关系,等等。
六、现实定位
现实定位是指仓颉文化研究和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定位。这一点本人在《创建三圣母前后殿暨重修大佛殿碑与仓颉洛南造字说》等文中已有论述,在此简而言之。
对于商洛、对于洛南,我们坦率地说,和厚重传统文化价值、独一无二文化名片相比,仓颉文化在传承、开发和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方面还有很大潜力和很多有作为的事情。
由于各种原因,我们现在对仓颉文化认识不足,开发利用不够,提升发展落后等。我们应该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创新创造,把这一世界级稀缺文化纳入社会经济发展大盘子去定位、去把握、去规划,将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放在更高的位置去保护、开发、研究和利用,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比如,可经过地理定位,在固化洛水两岸阳虚玄扈方位关系以后,进而可以打造“中国洛南仓颉造字生态体验大观园”,以自然山水为基础,以历史文化为底蕴,以生态旅游为引领,以仓颉洛南造字说为抓手,以造字圣地为载体,以文化经济为目标,把阳虚山、玄扈山、玄扈之水、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仓颉授书处、许庙仓颉庙、墨染黑潭、竹林遗址和仓颉小镇等立体融合,发展洛南仓颉文化大产业。
七、发展定位
发展定位是指仓颉文化研究发展水平的定位。这个定位本人已在《高山不倒仓颉不老》等文中做过论述,在此简而言之。
古代对仓颉文化的贡献主要表现和成果是“古三论”与“九说”。在此条件下,公元年王著编撰的《淳化秘阁法帖》、公元年陕西白水知县梁善长摹写的《仓圣鸟迹书碑》、公元年陕西洛南知县王森文民间征得《阳虚鸟迹》石碑和美国博物馆的玉器《仓颉书》(一张玉器版摹刻着《仓颉书》,现藏于美国福瑞尔(FREERSACKLER)博物馆,没有标注年代出处等相关信息)等文物基础上,仓颉文化现代研究发展呈现出现代译字论(简称“译字论”)、现代解意论(简称“解意论”)和现代哲学论(简称“哲学论”)的现代新三论(简称“新三论”)。
(一)“译字论”。《仓颉书》28个鸟迹符号到底是什么文字?这是我们研究仓颉文化首先面对的题解。所以,公元年上海书店组织专家研究,最终将其破译为:“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至列世、式气光明、左互乂家、受赤水尊、戈矛斧芾”。
(二)“解意论”。在“译字论”基础上,《仓颉书》叙述、说明和记录的是什么?这又成了我们研究仓颉文化的必须面对的第二道题解。在许多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下,对于《仓颉书》的“解意”形成了“史书说”“憧憬说”和“彝族说”(“宋代(蔡京)译”“马贺山译”“刘志一译”)三种代表性观点。
我们选择了“史书说”的观点。
其已在“哲学定位”作了说明,此再加以补充。
“史书说”“解意”:“戊已甲乙”指黄帝和炎帝;“居首共友”意为黄帝和炎帝居于所有部落中的首领地位;“所止列世”意为黄帝和炎帝部族代代相传,其模范和正义的行动得到了很好的发扬,并传之后世;“式气光名”意为黄帝和炎帝部族对图腾十分崇拜和尊敬,并以天上的云及自然景观命官,各司其职,治理天下;“左互乂家”意为百姓经历了战争之后,互相协作帮助,收获庄稼清除杂草,重建家园的美好景象;“受赤水尊,戈矛斧芾”意为在战争结束后,百姓在黄帝的领导下,携带着戈矛及生产、生活用具,在草木茂盛的地方游牧狩猎,过上了美好的生活。
(三)“哲学论”。在“解意论”的基础上,《仓颉书》这种“述而不论”的表征下,其蕴涵和反映的思想是什么?这又再次成了仓颉文化研究必须面对的第三道题解。我们从历史生命哲学的角度,结合当时特殊的历史阶段对《仓颉书》进行了研究。《仓颉书》得到了社会科学之意识形态的高端升华,不再是28个鸟迹文字,也不是一般的、社会现象的历史记载,而是一部历史生命哲学。
此已在哲学定位作了说明,这里不再敖述。
在“古三论”的基础上,“新三论”跨越式提升了仓颉文化研究,使仓颉文化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得到充分释放和表现,把仓颉文化研究发展推向一个新高度和新水平,凸显了民族文化自信的力量,高扬了民族文化精神标识,为这一世界级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创造了条件。
关于仓颉文化的“七个定位”其实就是关于仓颉文化研究发展七个方面的认识和确立,是仓颉文化研究上台阶、再发展和可持续的重点和关键,使我们继续深入研究仓颉文化必须的路径和把握的方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7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