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王维丨木兰柴
木兰柴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木兰柴的秋山
木兰柴和鹿柴一样,是辋川别业附近二十景之一,山中木栏围成的村居。住处因旁有木兰树,因以为名。
木兰柴和《鹿柴》诗一样,同是山景,只不过鹿寨描写的是“空山”,木兰柴点戳的是“秋山”。
秋山,秋天的山,自然色彩变幻,红白绿翠,幽逸肃远。这里的秋山不是残秋节令的山,残秋的景色定是万木飒飒,寒风瑟瑟,色彩暗顿,萧条落寞;也不是浅秋时候的山,西风含热,七月流火,色彩明艳不让盛夏,绿树葱葱,草丛蓬蓬。这里的秋山应该是清秋时节的山,山高处树眇树叶染色,变黄变红,依旧牢挂在树枝上,树枝内的树叶缺少金风吹拂,颜色仍然翠青;山低处的树叶却是葱茏,一副浅秋的姿态。经不住秋意的榉树和枫树已经变黄,变红,而松柏还是苍翠可人,山上这一点微黄,那一点火红,这儿残存着绿色,那儿已经转换为金黄,秋由高山处向低谷地蔓延,翠色向红色,黄色过渡,这里展开的是一幅山含秋色的擘画,浓墨重彩般的秋迹。
诗文赏与析
秋山敛余照,用字精炼,直接点明季节和时辰:秋季和日落时分。
余照,指的是落日的余晖。秋山和余照,由“敛”字连接。敛,有收集的意思,也有收缩的含义,所以这就有些奇妙了。既可以看作落日余晖泼洒秋山,秋山对落日余晖应收尽收,毫不浪费;也可以看作夕阳西落的整个过程,余照在山岭间的光影界限不断上移,由山脚转到山顶,直至消失,山上的光影也渐渐减少。一个敛字,两个动态。秋山落日,天光变幻,在一个词语中完美地展现出来。
如果说“秋山敛余照”展示的是秋山辽阔清静的全景,那么“飞鸟逐前侣”就变成一个暮鸟相随飞翔的特写。一个平静,一个灵动,这一动一静相互映衬,共同表现着秋的意境。
飞鸟,飞翔的鸟;前侣,走在前面的伴侣,这里指飞在前面的鸟。逐,追逐相随义。飞鸟逐前侣,就是后面的归鸟紧跟着前面的。这里与陶潜的《饮酒二十首并序·其五》中有“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诗句有同工之妙。夕阳晚照,秋意肃爽,成双成对的飞鸟,相互追逐着,一会儿在前,一会儿在后,相随相护,飞向自己的归巢。
彩翠时分明,是对秋山的扩写。近看是有颜色有光影的秋山,色有赤橙黄绿青蓝紫,光有明暗强弱,五彩斑斓的清秋景象。那秋山和夕阳组合的形貌是什么样子呢?它就是彩翠。
这里的彩翠不是彩色和绿色的意思,而是一种绚丽的绿色。我们慢慢远望秋山,就会发现夕阳的光影投射在山的肌肤上,形成褶皱凹凸的模样,而红色和黄色彷佛调和在绿的主色调里,就会形成油绿,嫩黄,青葱,青绿的不同绿色光感,有光照射的地方油绿嫩黄,少光的阴面就青葱苍翠。山连着山,山隐着山,光影就这样奇迹地出现山的轮廓,直到远山轻氛遮挡,山转为青色,逐渐淡远。
我们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产生这种奇妙的观感。这就是秋山,夕阳晚照时的秋山。
夕岚无处所,这句该如何理解呢?
夕岚,傍晚山里飘着的雾气。处所,指居住或停留的地方,无处所,表意是没有居住或停留的地方。此句中的“无处所”的主题是雾气,指雾气没有停留的地方。
傍晚落日前的雾气,或有或无,忽生忽灭,飘忽不定,难以捉摸踪迹。如果色彩鲜明的秋山再加上虚无缥缈的雾气,就会变成一时一景,时时不同的状态。
诗文延与比
这首诗是半隐半禅,隐禅互用的山水诗。飞鸟归林、夕岚飘忽的意象借用或含着隐士的意味。“时分明”,“无处所”又包含佛理,光影的明暗转移,雾气的瞬息变幻,表达出刹那生灭,无常无我,清静涅槃的禅意。
《木兰柴》和《鹿柴》诗有相同之处,都有柴(木兰柴、鹿柴),山(秋山、空山),有树(彩翠、深林),面对的都是夕阳(余照、返景),而且余晖都变幻了光影。二诗却指向不同的归处,《鹿柴》俯看向大地卑微的青苔,它身处阴暗湿滑的地方,只能接收返景的残照;《木兰柴》仰看青空中虚无的云雾,它无拘无束,潇洒自由。
一高一低之内,一天一地之间,只剩维一人,维一心而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