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春天,我们一起读书吧燕赵都市
读书是一种享受,它带给我们知识的丰富,精神的慰藉。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燕赵都市报约请几位著名作家、书评人推荐他们最近读的好书,谈谈阅读的感受,虽然读书是很私人的一件事,但从别人的书单里,我们或许可以得到一些启发。春天,让我们一起读书吧。
击中当代人的心灵敏感地
文/韩浩月
有几本书,这几年来突然变得特别热销,有人认为这是经典阅读又开始流行了,但我觉得,更深层的原因是,这几本书的故事背景,以及书中人物的心境,与当下中国人的情绪有共通之处,迷茫与焦虑,使得读者对书中人物的命运更加感同身受。这几本书分别是:
第一本:《月亮和六便士》
有位四十岁的朋友,发了条朋友圈说他刚读完《月亮和六便士》,我跟他说,你读晚了。其实四十岁读这本书,不早不晚,刚刚好,年纪太轻读不懂,年纪再大一些,不用读了。
《月亮和六便士》是毛姆最优秀的小说,它的好看之处在于,不但成功刻画了以高更为原型的文学人物,而且说出了普天下很多男人都有但却不敢去实现的梦想——为了爱好毅然放弃拥有的一切(包括家庭),从头开始创造全新的人生。
每个男人都应该去读一读思特里克兰德。读他,是看他是如何跳出庸常生活的,怎样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在美好与残忍之间,寻找到一个中间地带,让庸常的幸福和心灵的归宿互不干扰、协同存在。
第二本:《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受欢迎程度出人意料,它写得如此通俗,却又如此优美,但终归它的魅力在于写出了真实,尤其是关于爱的真相。
年轻的读者注定不会喜欢查理·包法利医生这样的男人。在一个男人十几二十几岁的时候,想到以后自己的人生会像查理那样被无知、愚蠢、懦弱所充满,肯定会崩溃的。遗憾的是,他们中的不少人,还是长着长着就变成了查理那样的中年人。
屠格涅夫说过一句名言:“没有完全的平等就没有爱情”,司汤达则说“爱是可以宽恕一切的”。古今小说家写爱情小说,放在一起看,真是古典与现代、保守与新潮、放肆与收敛等等各种矛盾与纠葛,而《包法利夫人》集以上之大成,读起来连喟叹都是痛快的。
第三本:《了不起的盖茨比》
莱昂纳多主演的同名电影,让《了不起的盖茨比》又开始一轮大卖,作为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他提供了一个特别理想化的男人形象,无论男女读者,都可以从盖茨比那里找到自己所需。
盖茨比的了不起之处还在于,他洞察社会的构成,知道人性最阴暗的一面,却保持了一颗纯真的心,以及看上去很是可笑的理想主义。看这部小说或电影,我们或许更多地看到了爱情,但更值得看到的是一个男人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执着又执迷不悟。
盖茨比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爱创造了他的伟大与卑劣,也给予了他由无数碎片回忆组成的永恒爱情。如果一个男人对爱情不抱有永恒之心,那么他就永远不可能像盖茨比一样,成为一名了不起的爱情大师。
眼前的诗和远方的苟且
文/三九木
《整个巴黎属于我》是一部读时血脉偾张,读后又无尽惆怅的非虚构作品。它采用多维度的记述手法,以数量惊人的细节还原了海明威在巴黎的7年生活。正是在这7年里,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天才完成了由穷困潦倒到恒久闪耀于世界的生命蜕变。
这本书写尽了巴黎梦幻的一面,扑面而来的挑战与机遇,纵情享乐的上层生活,令人难以置信却又极其真实的名流八卦,无一不记录在其中;它也写尽了巴黎残酷的一面,一个野心勃勃的文学青年在追求名利的道路上无所不用其极:精于算计,背叛至亲至爱,过河拆桥,自我营销——这既有当局者对生活的无奈选择,又有令旁观者不齿的龌龊手腕。那个一直令人钦佩的硬汉作家形象,能够随时在突然出现的历史事件回映中变得猥琐无耻。可以肯定的是,你绝对会在这部作品中真正理解何为“迷惘的一代”,那就是当梦想照进现实时,每一丝“努力”都激荡人心;当现实照进梦想后,每一步“进取”都虚荣卑鄙。每个人都难逃在巴黎沦陷。
读到最后,你甚至能看出这部作品的真正主角不是海明威,而是巴黎——我因此喜欢作品中的一段话:如果年轻,这是一个好去处,也是一个人成年的必经之路,巴黎如同一个不会老去的女人,不断更换着新的情人。我们都曾爱过她。
与这部能让读者一口气读完的作品相比,《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则是一本高冷到逼迫你一字一句慢慢读完的轻学术读本。作者艾略特·温伯格逐一评点了王维诗作《鹿柴》的19种以及更多(实际共29种)译本,有纠正有补充有赞美有吐槽,严肃认真却也幽默可爱,里面既有不同语种国家迥然相异审美标准的严格区分,又有世界大同的情感追求的温情融合。于翻译于诗意,均有一种跨界对比的特殊魅力。比如说作者提到,这首诗的西班牙译本不得不将“青苔”翻译成“青草”,主要是因为西班牙语中“苔藓”的读音粘滞,破坏整首诗的音律之美,但也因此遗憾地丢失了诗意的轻巧。这种解读会让读者对此诗有全新的理解,发现很多以往我们自认为熟悉其实一直忽视的鉴赏角度。
历久弥新的小说创作指南
文/武小森
24岁时,我在杂志上发表了平生第一部短篇小说《在马尼胡弗酒馆里》,它在创作上给予我极大的自信。那个年纪我对西方的一些思想家很着迷,便虚构了一个以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胡塞尔名字联合命名的酒馆,我喜欢的思想家们在酒馆里消磨时光,小说里的“我”佯装成酒馆的主人。那时觉得写小说也真好,可以虚构,可以倾注个体的思想,可以天马行空,我还很为自己写下的结构和某几个段落洋洋得意。这种得意的消弭是当我遇到佛斯特《小说面面观》时。
佛斯特是一个英国著名的小说家,一部《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被誉为经典,而这本《小说面面观》是佛斯特参加剑桥三一学院讲座的汇总,出版后也迅速成为炙手可热的小说创作与批评入门书。
佛斯特从故事、人物、情节、幻想、预言、模式与节奏七个方面观照、解读小说,听起来波澜不惊,小说课的体例大多如此,直到抛出到对小说的观点,才发现佛斯特确实非常犀利、独到、睿智、深刻。佛斯特给这几个要素做过简单又极具洞察力的说明:“故事要求读者的好奇心,人物要求读者的同情心和价值观,情节要求读者的智慧和记忆……幻想要求一种附加的适应……预言需要读者的特质有二:一是谦虚;二是暂时抛弃幽默感。”情节和故事的区别则是:“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是故事;“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则是情节。
小说之所以能达成表现人内心深处情感的成就,在于虚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绝不能看见别人的内心所想,但小说提供了这种可能性。佛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引用署名阿伦的法国批评家的话说,每个人都有两面,一个人的外在活动及可从其外在活动推论而出的内在精神状态——属于历史范畴;另一方面则包括“一些纯粹之热情,如梦想、喜乐、悲伤和一些不便出口或羞于出口的内省活动”——则属于小说的范畴。
佛斯特的这部小说创作宝典最早的翻译版本是花城版的,年出版。那一年徐则臣刚三岁,韩寒还在母亲肚子里酝酿,这本书却悄无声息地影响了20世纪80年代的许多小说家。24岁以后的我遇到这本可以习得方法技巧的奇书,却没有再写出任何一部拿得出手的小说作品。
用关切的眼光审视身边的历史
文/常朔
前几天,与朋友喝茶聊天,一位朋友无意中说到了生养他的村庄,以及这个村庄的变迁,他从老辈人那里搜索了不少村庄的陈年故事,并准备将村庄过往的流年碎影,用文字的形式整理出来,编一部村史。作为一名默默的倾听者,我深以为然。
对于出生在城市的我来说,对于村庄也许并不算熟悉。但是朋友环顾生养之地,力图将自己身边的历史尽量完整地呈现出来,却对我有所启示。我生于兹长于兹的老旧小区,从我的祖父开始,到我的父亲,再如接力棒一样传到我手里,已经过了半个多世纪。这半个多世纪,我所生活的小区,多少人事变迁,岁月的风霜沉淀下来,足可写一部血肉丰满的“小区史”。而这一切,我四十多年来似乎视而不见,身边的历史被如此漠视,还去故纸堆中寻觅所谓古旧的历史,这才是舍近求远呢。
还有,从我家骑自行车到正定隆兴寺,只需几十分钟,这也可算是身边的人文风景了。去的次数不少,却都成了匆匆过客。直到去年,我才一步一步地考量起这座千年古寺,稍一留意,便觉处处别有洞天,我责问自己,为何身边有这样厚重的历史,却被我那么轻易地忽视?
再将我的目光转向我的祖辈生长之地——我的故乡保定,对于保定仅存零星的童年记忆,保定的历史又太过厚重,想了解又苦于无从下手,好在《铁肩铮骨杨继盛》(郑建党著,花山文艺出版社年11月第1版)为我了解故乡这个古城,打开了一个缺口。生于明朝中叶的谏官杨继盛,很多人或许并不熟知,但他却是保定历史人物中一个极有特点的人物。“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与其说是这位谏官的自况,不如说是慷慨悲歌的燕赵风骨。从我生活的小区,到正定的隆兴寺,再到阅读《铁肩铮骨杨继盛》,是一个由近到远的过程,但其实远也离我不远,近也距我不近,对我生活的地方和我的故乡,我都缺乏一种热肠。也许,对《铁肩铮骨杨继盛》的细磨精研,能让我找回这种热肠,进而用关切的眼光审视身边的历史。而这身边的历史,才最具熨帖人心的温暖。
(刊于《燕赵都市报》年4月23日15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