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如何翻译王维的鹿柴这本书告诉你
《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是由美国作家艾略特·温伯格和墨西哥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年合写的一本小册子,从翻译和诗歌的角度细致解析了王维的《鹿柴》一诗在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等语言中的代表性译文,一共有十九种。译者光哲又在书后收录了关于此诗的其他十六种译本,为读者提供了有趣的翻译示例。诗歌的每一次翻译,都是学者们对诗歌文本的再建构。
作者:冯春雨
叙述视角的显与隐
中国古诗尤其是山水诗中几乎很少出现人称代词,从而使得语意不具有唯一性。美国著名学者、威斯康辛大学教授周策纵先生在论述王维诗歌里的时、空、我这一论题时,特别提出中国诗人惯用自我省略手法是因为诗人们对待自然的主导思想不是天人对立,而是天人合一,即追求自我与万物的协调一致。作为王维山水诗歌的代表作之一,《鹿柴》中并未出现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这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般特点,与西方众多以自我为中心、以入世为依归的诗歌大为不同。
在《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一书中,学者们对于《鹿柴》前两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翻译可以分为添加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和没有添加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两种。温伯格对他们擅自添加第一人称代词这种做法持否定态度,总试图寻找语句之下的观察者和感受者,所以这使得译文带有很明显的西方韵味。而王维在《鹿柴》中隐藏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者,诗人的主体意识被消除,从而使读者的体验更为直观。
措辞揣摩的润与涩
中文诗歌一旦被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必然会失去它原本的韵味,而学者们要译出最贴近《鹿柴》本意的语言,不仅对于原诗的理解比较困难,而且在翻译时还要选择恰当的措辞来向原诗的本意靠拢。在反复翻译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他们对译文措辞的不同选择问题。
以标题“鹿柴”为例,《王右丞集笺注》提到:“柴(zhài),栅也。一作寨,凡师行野次,立木为区落,谓之柴。别墅有篱落者,亦谓之柴。”“鹿柴”是一个地名,是诗人王维所隐居的地方。
关于鹿柴的措辞选择,从弗莱彻开始,就已被多元地翻译与重构了。本书的十九种译本中一共有十一种都把鹿直译;还有学者想根据音译来翻译标题,但是因其拼音水平不达标,于是将“Lu”(鹿)错译为“Li”(狸)。在选择“柴”的措辞时,也因学者的不同理解而丰富多样。有学者认为其与鹿的栖息之所有关,这一措辞完全背离诗人的宗旨。有的译者们考虑到王维在作此诗时的隐居背景,所以“鹿柴”一词被译为“Deerparkhermitage”,又经光哲译成中文“鹿苑兰若”,不仅充满诗意,而且符合王维作为一名佛教徒在隐居之地修身养性的特质。
译者光哲在回译为中文时,在语句的揣摩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语句流畅,不仅用合适的中文词语对应了学者们在译文中所要表达的语义,而且比较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但仍瑕不掩瑜,有些副词的翻译让笔者读起来在语体风格色彩上略感与原文表达稍有出入,或者是没有那么好地表达出温伯格在点评译本时所带有的讽刺语气。
此外,译者似乎对西方汉学界的情况还有些许隔阂,一些为汉学界所约定俗成的译法没有被译者采用,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译者本身不是学界出身,另一方面在于译者可能考虑到坚持全英译的方式对读者来说更好理解。
诗歌结构的散与齐
中国诗歌非常注重结构形式,通常以五、七言为主,以四句或八句居多,讲求押韵、句数、逻辑等结构形式。《鹿柴》就是一首五言绝句,属于近体诗的范畴,第二句的“响”和第四句的“上”押上声“二十二养”韵,读起来不仅充满节奏感,而且使声调具有一种和谐之美。全诗四句通过副词“但”、“复”的连接,使每两句诗之间都有着紧密的逻辑结构。在本书关于《鹿柴》的十九种译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学者们根据自己对原诗的理解对其结构形式作了不同的处理。
本书中很少有学者注意到中国古代诗歌的韵律问题,只有一位学者注意到原诗的押韵特点。华裔汉学家刘若愚的译作读起来有一定的韵律感,符合中国诗歌押韵的特点,但因西方学者的接受和理解程度不同,同时受到当时后殖民主义的影响,此译本并未能得到点评者温伯格的太高评价。
对诗歌句数的还原程度,一种是不改变原诗四句四行的绝句形式,这种译法在本书中是较多运用的,使译本在形式上维持原貌,但这并不能保证内容上与原诗相贴切。另一种则是打破原诗形式,出现了多行诗。学者们将其分成了几个句子来进行表达,他们打破了语言形式的禁锢,可能是想通过更多的语言来尽量传达诗歌的原有内容。这在读者看来会认为翻译得“面目全非”,不够顺畅,显得太过破碎,完全背离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但是仔细去阅读译文,却能够体会到学者们在还原诗歌内容及情境上所做出的努力,同时靠近了西方读者的理解层面。
在对诗句的逻辑处理方面,学者们大多数都遵循原诗的逻辑结构,不改变诗歌的原有顺序。但是也有学者打乱原诗顺序,将诗歌的开头与结尾颠倒,从而使译文表达的意思离题太远。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他们缺少“亲证”经验,翻译诗作多呈现具体化、实证式、具象化的特点,不注重诗歌逻辑的美感。温伯格也对此译文毫不留情地进行了批判:“坏的翻译,从头到尾都是译者的声音。”
想要用外语将中文诗歌所要表达的意思准确翻译出来,不仅是简单地传达诗句的字面意义,而且还要挖掘其中的隐含意义。学者们对《鹿柴》的不同译文,因语境的不同,都没能把原诗中所隐含的诗人的禅宗思想、佛教观等翻译出来。但是,他们的每一种译文,都是经过精心翻译而成,形成了对《鹿柴》一诗的重新建构。
(原标题:谁才是最贴近《鹿柴》本意的语言?诗歌可译:对王维的十九次再建构)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