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研究揭示五千年前大湾区的珊瑚分布和多
(原新闻稿已于年10月15日发布)
鹿角珊瑚(右)的结构复杂,较适合作为海洋生物的栖息地。可惜鹿角珊瑚的生态面临严峻的挑战,而现时香港较多结构相对简单的珊瑚(左),非海洋生物最理想的栖息地。(图片提供:JonathanCybulski)
Cybulski在海底搜集珊瑚沉积物。(图片提供:KihoKim博士)
香港大学生物科学学院和太古海洋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团队,首次就大湾区的珊瑚群落的历史活动作出调查,揭示了该区的珊瑚分布及多样性在近数十年经历了灾难性的衰落。
这项研究由港大博士生兼国家地理探险家JonathanCYBULSKI领导,透过收集香港附近海域约十一个地点的珊瑚化石,为大湾区珊瑚群落建立了首个古生态基线;研究揭示了在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影响以前,分布于大湾区的珊瑚物种,包括:鹿角珊瑚(Acropora)、蔷薇珊瑚(Montipora)、陀螺珊瑚(Turbinaria)、沙珊瑚(Psammacora)、牡丹珊瑚(Pavona)、刺柄珊瑚(Hydnophora)、滨珊瑚(Porites)、扁脑珊瑚(Platygra)、角孔珊瑚(Goniopora)和蜂巢珊瑚(Faviids)。论文已在著名学术期刊ScienceAdvances发表。
Cybulski搜集的珊瑚沉积物中包含了珊瑚化石,他形容这些化石为“化石时光机”。
(图片提供:KihoKim博士)
会说故事的化石
“我们收集所得的数据资料,有如制造了一台化石时光机一样。”Cybulski说。珊瑚在成长期间,部分会碎落至海床,最终成为沉积物。久而久之,珊瑚会随着时间层递,因此采集不同的沉积层可揭示不同时期珊瑚群落的面貌。在东京大学大气与海洋研究所横山祐典博士的协助下,研究团队使用放射性碳定年法,运用了上述层递的原理,搜集了一些早于5,多年前形成的珊瑚化石。
研究团队将搜集所得的化石资料与香港浸会大学邱建文教授和JamesXIE博士所搜集的现代珊瑚群落资料作对比,发现香港南部水域的珊瑚多样性比过去下跌40%;此外,鹿角珊瑚(Acropora)——香港水域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物种之一,受人类活动影响至深,其分布比过去减少了50%;最后,团队亦发现珊瑚多样化衰落的重灾区,分别位于珠江河口和吐露港一带。根据团队所得的资料显示,关于珊瑚群落的生态转变,保守估计应在过去一个世纪之内出现,但很可能在过去数十年间至为关键。基于上述发现,研究总结经济发展和缺乏妥善的水质处理方法,令大湾区的水质转差,严重影响当地的珊瑚群落的生态。
“以我们观察所得,有关珊瑚多样性的衰落和鹿角珊瑚数量下跌的趋势,跟世界各地的研究发现相脗合。”Cybulski续说:“鹿角珊瑚是大湾区里各种不同珊瑚中结构最复杂、最适合提供额外空间予其他海洋生物栖息,从而可提高生物多样性。因此,失去鹿角珊瑚犹如森林失去所有大树,对此区域的生态影响最为严重。”
珊瑚复育新希望
此古生态学研究亦有助本地的珊瑚保育和修复工作。本年七月,港大Baker实验室的博士生余碧芬在海下海岸公园开展了一个珊瑚修复项目(备注一)。此项目的目标为协助珊瑚复育及找出应对方法,并在政府的水质改善工程下获得成功。
研究团队按Cybulski建立的古生态基线,在海岸公园的海底放置人工礁盘,并引入曾经分布在海下的珊瑚种,依附着礁盘生长;截至目前为止,团队放置的珊瑚种的存活率为%,一些以珊瑚作栖息地的物种亦被发现依附团队引入的珊瑚生长,证明此项目有助珊瑚复育。最后,研究团队认为古生态学研究有助鉴定不同地区正面对何种严重的生态威胁,可促进珊瑚保育工作,减低牠们灭绝的风险。
下载研究论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