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贵人语迟,宝宝说话晚,多半是
孩子多大会说话,这是年轻的妈妈们聚在一起,免不了要讨论的话题。但是,宝宝开口说话这件事,却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有的孩子,不到一岁就能叽里呱啦说不少词了,等到1岁多点的时候,表达就已经很流畅了,而有的孩子,快2岁了,仍然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出来,不会表达,不爱说话,令家长着急上火。
贵人语迟?没有的事!这3个原因才是孩子“语言能力发育滞后”的关键!
近年来,宝宝语言发育迟滞的情况越来越多,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宝宝说话晚呢?孩子说话晚真的是“贵人语迟”吗?这完全是误读。其实,“贵人语迟”出自论语的“贵人语迟,敏于行却不讷于言,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贵人语迟”的原意是指很多有谋略的人不善于言谈,却心中有数、行动迅速。但是后来这个词在民间流传开来就被很多人误解为是小孩子开口晚,将来变贵人的意思了。
生活中,所谓“贵人语迟、金口难开”是有限度的,如果宝宝在2-3岁时没有学会说话,家长们一定要给予重视,因为这极可能是孩子语言发育迟缓。如果不及时进行语言服务训练,将来不仅成不了贵人,还会影响到社交、阅读、语言理解及正确表达的能力。
通常影响孩子说话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生理原因、心理原因和家庭原因。
1、生理原因
宝宝不会说话或晚说话,首先需要排查的是生理因素的影响。宝宝语言发育迟缓的生理原因主要有遗传因素,此外,如果孩子的听力本身有问题或发音器官不正常,会导致无法正常发音。而智能上有所欠缺的孩子也可能不会说话。如果宝宝是因为生理性的原因不会说话,需要赶快给宝宝治疗,千万不要错过治疗的黄金时间。
2、心理原因
很多家长反映说:我们说什么,宝宝都能听得懂,但他就是不愿意开口说话。这些宝宝明显对学说话有厌倦情绪,怎么都不配合。对于这种宝宝,妈妈甚至要对宝宝任何的交流形式表示理解,并进行平行的交流。否则,这类型的宝宝还会减少和妈妈的任何交流,当有什么需求的时候,他不再愿意和妈妈表示,而是自己来,或干脆放弃需要。这样对宝宝的心理健康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3、家庭原因
大多数孩子不肯说话是由家庭环境造成的。父母少言寡语,宝宝缺乏学习与模仿语言的环境。父母说话速度偏快、偏长、偏于复杂,以致宝宝模仿困难。也有极少数家长,强迫孩子说话或把孩子发音不准当笑料,不经意间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于是变得不肯开口。还有些家长过于“了解”宝宝,宝宝一个动作一个手势就明白了宝宝的意思并满足她,这样不利于宝宝语言的训练,致使逐渐养成用手势代替说话的习惯,从而延缓了宝宝语言的发展。
教宝宝说话,小心陷入5“误区”
宝宝学说话必须要有适当的引导,如果家长这方面的意识较差、不爱说话、和宝宝交流太少,没有给宝宝足够的示范与鼓励,那么宝宝开口晚、不爱说是必然的。儿童在1岁至3岁这个年龄段是语言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有的科学家研究,两岁儿童的词汇量可达个字。你孩子已经快两岁了,能懂话,就是说不好,可能原因有这么几个:
误区1:家长很少和宝宝说话,用电子设备代替父母的陪伴。
有这样一个极端例子:一对父母认为宝宝会自然而然地说话,因此一直与宝宝零交流,等待宝宝能够说话那一天。但是这对糊涂的父母却一直到了宝宝两三岁的时候才醒悟,自己的宝宝“不会说话、不会交流”……
像这样极端糊涂的爸妈确实比较少,但很多父母在宝宝说话的问题上仍然存在误区。语言不是与生俱来的,宝宝什么时候会说话虽是因人而异,但会说话的快慢和宝宝成长的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
有的孩子由于父母工作较忙,照料孩子的成人缺乏教养孩子的知识,只是一味地对孩子生活上照料,很少和他们说话交流,造成说话迟。而且,随着智能手机、智能电子设备技术的迅速进步,人们对手机的依赖度逐步提高,停留在手机上的时间也越来越多。还有的家长图省事,用电子设备代替父母的陪伴,导致宝宝从一出生就被各种电子设备包围,失去与家人之间的交流与应答。
孩子最初的语言学习是从模仿父母开始的,父母作为宝宝语言学习的第一任老师,在日常交流中要尽量用清晰、标准的发音和宝宝对话。说话时讲语速放慢些,让宝宝看着你的口型。有些家长喜欢让孩子多听广播、看电视来让孩子有更丰富的语言学习素材,但其实这些媒介手段反而会阻碍亲子之间的交流,让宝宝很难听清你的话。
所以,想要宝宝能够健康成长,作为家长,首先我们应该多陪伴孩子,尽量创造一个说话和交流的氛围,利用任何机会和他说话,讲孩子感兴趣或正在做的事,配合情境才更便于理解。即便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是父母的“一言堂”也要坚持。另外,“低头族”家长就要做出改变,减少宝宝接触电子设备的机会,控制宝宝看电视玩游戏的时间,多多陪伴宝宝,和宝宝说话、读书,这样孩子的语言交流能力才能健康的发展。
误区2:养育人太“善解人意”,剥夺了宝宝说话的“机会”
家中有了宝宝,大人肯定会细心照料,甚至宝宝一个眼神就知道孩子是饿了、困了、累了,还是想要便便了、想玩玩具了,然后马上给宝宝弄得妥妥的。在很多家庭,宝宝仅仅用手指一下水瓶,妈妈马上明白这是宝宝想喝水了,于是赶紧把水瓶递给他。
这样对宝宝的语言发展并不利,因为你根本没给他/她表达的机会。而宝宝无需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自然会使学说话的动机受到抑制。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当宝宝指着水瓶,妈妈可以引导宝宝用语言表达他想干什么,就算仅仅说一个“水”字,也应该及时鼓励宝宝。
误区3:语言环境复杂,使用“方言”或“儿语”和宝宝说话
有些家庭,祖辈、父辈及保姆使用的语言各不相同。语言环境复杂。,会使正处于模仿学习成人语言的小宝宝产生困惑,表达自然也会滞后。因此在宝宝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家人应着重教宝宝普通话,避免语言环境过于混乱。
很多家长跟自己的小孩子(特别是4岁以下的)说话的时候很喜欢使用“吃饭饭”、“睡觉觉”、“骑车车”。有些爸爸妈妈以为宝宝只能听懂这些婴语,或者觉得这样说很有趣。可长期用这样的语言与宝宝讲话,会拖延宝宝过渡到说完整话的时间。有老人的家庭,这样的语言出现频率更高,爸爸妈妈要适时与老人沟通,尽量减少这样与宝宝对话。
误区4:重复宝宝的错误发音或嘲笑宝宝的发音,给宝宝造成不好的体验
刚学会说话的宝宝多存在发音不准的现象,如把“苹果”说成“苹朵”等等。爸爸妈妈可能会觉得好玩,觉得宝宝很可爱,于是总喜欢重复宝宝错误的发音,这无疑就在不经意间强化了这个错误的发音,让宝宝觉得这是对的。
当在宝宝说了错误的发音后,爸爸妈妈要用正确的语言重复一遍,比如宝宝说“苹朵”,妈妈就假装听不懂地问:“宝宝说的是苹果吗?”并注意强调“苹果”的读音,在正确语音的指导下,宝宝发音才会逐渐正确。
很多宝宝刚开始学说话时,发音不标准(尤其是家中有人说方言的情况下),家长听到后便以此为乐,嘲笑宝宝,导致宝宝自尊心受到伤害,慢慢地也就越来越不爱张嘴说话了。想要改变这种现象,家长就要尽量说普通话并放慢语速,那么宝宝听清了自然就能说准,也更愿意用语言来表达。父母先不要在意他说得好不好,也别急于纠正他语言中的毛病,培养他说话的自信心、使之体验到表达的喜悦比什么都重要。语言表达不好的幼儿,大多因为惧怕别人嘲笑,养成了不爱说话的习惯。
误区5:家长过于心急,喜欢“贴标签”,给孩子造成消极的心理暗示
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语言发展轨迹,个体差异很明显,所以有些宝宝说话晚,有些宝宝说话早,这都很正常。有的家长过分心急,有些家长教孩子说话没一会儿就不耐烦了,甚至会训斥宝宝:“你咋这么笨啊,这都学不会!”要知道宝宝的心智远未发展成熟,小心灵更是脆弱敏感,若自己都没能给宝宝做出正确示范,还频频给宝宝施压,只会起反作用,让宝宝产生心理负担。尤其是一些心急的家长,这种情绪会导致孩子也跟着急,于是越急越说不出来...
所以,作为家长,不要对宝宝做消极暗示,尤其当着陌生人不要说“我的宝宝不爱说话”,乱贴标签,那样宝宝更加不会开口。注意不要急躁,不要对孩子有不良的情绪刺激,家长要学会尊重宝宝、赞美宝宝,多多表扬,树立宝宝的自信心,多给孩子做积极的暗示,哪怕宝宝只说出一个字,也要表扬他/她,这样才有利于宝宝多说话。
本文由原创首发于头条号,未经授权,不可转载,抄袭必究!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1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