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是进化最成功的动物

法国动物学家布封说过:“在所有的动物中间,马是身材高大而身体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匀称、最优美的”。

是的,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马是进化最成功的动物,健壮、漂亮,高矮适中、矫健威武。骆驼太丑,牛太憨,象太笨,鹿太小;其他,诸如鼠和兔等体量小,安全感解决不了。

马起源于万年前,早期的马大小与狗相当,四肢均有5趾。到第四纪更新世,呈现为单蹄,身躯变得高大起来。家马是由野马驯化而来,我国是最早驯化马匹的国家之一。

现存的马种类很多,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汗血马、蒙古马、阿拉伯马三大类。

汗血宝马产生于大宛国,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这种马形体轻细、曲线优美,据说,奔跑起来,流出的汗液是红色的。当年汉武帝与大宛发动了一场战争,后人演绎说是为了索取大宛马,说明了大宛马的价值。

蒙古马矮小,但吃粗饲、忍苦寒、耐力强,可以长途奔跑。当年,成吉思汗就是骑着矮小的蒙古马,欺金灭夏、横扫欧亚大陆的。

阿拉伯马体型轻盈、紧凑,颈部弯曲,形态优美。肩部倾斜适度。四肢强健有力,赋予它们力量与速度。

最大的马是英国的夏尔马,最小的马是阿根廷小矮马。除此之外,比较有名的还有河曲马、西南马、三河马、伊犁马、柏布马、哈萨克马、荷兰温血马……尤其是人工杂交干预,使马的种类不断增加。

还有一部分马的远亲,那就是我国的普氏野马。本来,在我国已经绝迹。后从国外引进的,并正在放归野外试验。

正由于马的种类繁多,马的个性禀赋不同,导致“相马”,成了十分令人尊敬的职业。秦穆公时的著名人物“伯乐”、“九方皋”,都是当时善辨骏驽的相马高手,以至于今天,“伯乐”,成了发现、培养人才的代名词。

小时候,在电影里,经常看见“骑洋马、跨洋刀”的日本鬼子军官,以为日本的马都是高大的。其实,日本马也和蒙古马一个系列,甚至小于蒙古马。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联军司令嘲笑日本人,是“兔子骑在狗身上”。这令日本人羞愧不已,回去后着手马匹改良,引进英国、阿拉伯马杂交。等到二战的时候,日本马变成了大洋马。我们看见电影日本鬼子骑着的高头大马,那就是改良后的马。

马与人类休戚相关,广泛用于农业生产和战争,成了与人类生死相托的朋友。中国多年文明史,三分被马书写。如果离开了马,历史就会逊色许多。

古人爱马、喜马,可以说是蔚然成风。由于对马的青睐,演绎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和传说。如:“伯乐相马”的神奇;“优孟哭马”的犀利;“老马识途”的经验;“田忌赛马”的智慧;“塞翁失马”的哲理;“白马非马”的论辩;“指鹿为马”的狡诈;“马革裹尸”的豪言。

在早期神话,相传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拾遗记“周穆王》记载:“王驭八龙之骏”。穆王驾驭八匹骏马,遨游西方。

唐太宗喜马爱马,有著名的昭陵六骏,分别是“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为纪念这六匹战马,李世民令工艺家阎立德和画家阎立本用浮雕描绘六匹战马列置于陵前。

而对马最倾情的,是清代乾隆皇帝。有中亚地区进贡来八匹马,乾隆非常喜欢,让宫廷画师艾启蒙为他绘制了著名的《八骏图》。画上八匹马分别叫“绝地、翻羽、奔菁、超影、逾辉、超光、腾雾、挟翼”。每个名字都有一个含义,比如绝地,就是脚不落地;翻羽,就是比鸟飞得快……八匹马或长鸣、或腾跃,或回顾、或翘首,引颈嘶鸣、蓄势待发,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八骏图》现在南京博物院,也是我国的稀世珍宝。

马,最大的作用还是战争,从商周时期直到春秋战国时代,马都是军队的组成部分。谁的马多,谁的战车就多,谁的军力就大,所以,常有“千骑之国”,“万乘之尊”的说法。

进入西汉以后,战车被骑兵所取代。北方广阔的草场,是养马的天然场所。庞大的游牧民族骑兵,成了农耕民族的灾难。例如,宋朝就不断被草原民族按在地上揉搓;到了明朝也是被后来居上的满清凌辱,就是输在“马”上。草原民族善于使用马,总能发挥骑兵的力量。想一想那场景吧:一声号炮,万马奔腾,山呼海啸……不要说来自于马上的弓箭刀枪,即便这些马蹄子也让人吃不消啊。

有些北方民族使用马匹作战已是登峰造极,金军有铁浮图,西夏有铁鹞子。就是把几匹战马固定在一起,马身前绑上坚甲利器。作战时,战马结阵而行,若干匹马连结在一起形成一个横队,一声令下,铁骑滚滚,雷霆出击。步兵要对付马上敌人,还要防止包裹铁甲战马的冲撞,显然处于弱势。进攻时撵不上骑兵;战败时跑不过骑兵。

当然,中原民族辉煌的时候,也是借助于马。春秋战国的时候,赵国为了对付匈奴,改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的骑射,也就是著名的“胡服骑射”。有了马的加入,赵国瞬间强大。

汉武帝能击败匈奴,也是得益于马。卫青、霍去病组织强大的骑兵集团,千里追杀、犁庭扫穴。曹操率兵打击乌桓踏顿,一击便溃,原因就是张辽的骑兵部队。岳飞对金兀术屡次取胜,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岳家军基本是骑兵部队。岳飞部将杨再兴敢于带领名骑兵,敢于冲击金兀术的大营,并能重创金兵,也都是马匹发挥的力量。

马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在农村,马是村民主要的帮手,犁地、拉车、骑乘,被农人视作宝贝。马是财富,是人类可依赖的资源。在牧民家中,马是粮食,是交通工具。马背上的民族,一年四季离不开马的伴陪。马奶酒、马奶酪,更是充饥的最好食粮。

马是身份的象征。汽车带个马字,就成了宝马,也就提升了身份。灰姑娘的恋人,往往是“白马王子”,而不是“奥迪小伙”。笔者小时候在乡下,看见民间娶媳妇,都是大马车去拉新娘。马蹄踏踏,铃儿声声,那气势,绝对碾压今天的宝马车队。依稀记得,那个老板子,腰板挺直,鼻孔对天,长鞭发出啪啪的声响,牛气冲天的。

马是美的使者,也是英雄的标配。乌骓衬托了项王的雄烈;赤兔马托起关云长的勇悍。没有黑骏马的陪伴,就没有当阳桥张翼德的呵斥;没有银盔白马,就没有赵子龙的七进七出;即便秦琼病了,也舍不得卖了黄骠马……电视剧《激情燃烧岁月》,石光荣和妻子分手上前线。看着妻子越来越远的身影,他突然策马飞奔,回来再次告别。战马嘶鸣,铁蹄踏踏,一幅英雄气概油然而生。设想一下,石光荣不是骑马,而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跑过来,英雄形象是不是大打折扣?

马是艺术家们的最好素材,画马、雕马,是常见的艺术形式。历史上,善于画马的艺术家也很多,如,曹霸、韩干、李公麟、赵孟、郎世宁。近代画马的高手是徐悲鸿,他笔下的马从来不戴缰辔,竭力突现马自由奔放、桀骜不凡的风姿,表达自己对自由、力量的赞美和讴歌。

马也是诗歌讴歌的对象。“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经典的跑马场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是人与马的碰撞。文学大家永远不吝啬赞美马的语言:“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曹植);“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李贺);“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李白);“霜蹄蹴踏长楸间,马官厮养森成列”(杜甫)……

不仅是诗歌,有关马的成语也很多:千军万马、一马当先、龙马精神、马到成功、金戈铁马、车水马龙、人困马乏、兵荒马乱、驷马难追、马不停蹄、单枪匹马、悬崖勒马、天马行空、马首是瞻、招兵买马、驽马十驾、走马观花、宝马香车、一马平川、青梅竹马……

人对马的感情,永远纯粹、完美极致。耻笑一个人骄傲,往往是“牛气冲天”;贬低一个人的人格,常说“一条癞皮狗”;而说一个人笨,往往拿猪来比较:“不怕神对手,就怕猪队友”;说人溜得快,往往说“像兔子一样”;形容一个团队不宽容,往往是“鸡争鹅斗”;即便蓝天上的雄鹰,也要和狗混到一起,成为“鹰犬”的一员。而马,永远是褒义,即便是“愿效犬马之劳”,也没有任何贬义。

马有灵气,在战场上是不会说话的战友,不但忠诚、还会保护主人。三国演义中,就有战马卢的飞跃檀溪、帮助刘备逃脱了蔡瑁所害的情节。据说,杨家将五郎捉住了一匹辽国的战马,这个战马不吃不喝,对着北边长啸而死。遂有了“越鸟朝南至,胡马依飞风”的诗歌。

当然,马也是悲壮的,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曾格林沁的铁骑像旋风一样拼杀,但在火炮和枪弹的射击中,却饮血疆场。二战时波兰军队的骑兵舞着马刀,扑向德军的坦克,没办法,以卵击石。现代战争,骑兵,早已被铁流滚滚的坦克和呼啸的战机所取代。

但是,马的贡献不可抹煞,马的精神不可消逝,马的情怀不能湮灭,人与马,永远是“剪不断、理还乱”。

看《水浒传》时,经常有这样的情节:“武松大喊一声,上好的牛肉切一盘”。从来没看见这样的描述——“武松大喊一声,上好的马肉来一盘”。人们“吃猪肉,喝狗汤,涮羊肉,烤牛排”,甚至发出“天上龙肉地上驴肉”的感慨,但是,谁见过“马肉馆”?

是的,在马的身上,除了亲切、敬畏和仰慕,还能有啥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70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