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术不为人知的苏洵,穷尽一生精力,写
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对于“苏门三学士”之中苏洵很好奇。论才华,他没有大儿子苏轼留下那么多千古名句;论官位,他只当了八品校书郎,远没有小儿子苏辙职务高;论影响力,更比不上欧阳修、王安石,那他是如何成为“唐宋八大家”?毕竟文学成就突出的范仲淹都没入选。
苏洵(年5月22日—年5月21日),自号老泉,四川眉山人。自幼聪敏,像一个浪子,崇尚道教,喜欢游山玩水,不将读书当回事,直到第一次科举落榜,深受打击。用他自己的话说: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
自此开始读书,而后虽几次科举不中,回乡之后继续发奋苦读,连《三字经》都写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期间,他哥哥苏涣让苏洵帮修家谱,苏洵拿出族谱和先人往来书信,查到唐朝刺史苏味道,再往前追溯到了汉代苏武、先秦苏秦,这让苏洵越来越感兴趣。
为了弄明这些人的生平故事,他翻阅《史记》、《汉书》、《左传》、《战国策》并得以考究古今治乱得失。借此机缘,苏洵创造现代修家谱方法之一的“苏氏谱例”,时至今日,仍然是许多地方和姓氏的修谱范例。
嘉祐初年(年),苏洵带苏轼、苏辙进京应试,他拿自己写过的文章拜见翰林学士欧阳修。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一本《衡论》,包括任相、养才、议法、田制,都是如何经营好国家政策。
欧阳修读完称:“博辩宏伟,可与刘向、贾谊媲美”。并献给朝廷。于是,一日之间,父子三人名动京师,苏氏文章遂擅天下!
唐宋八大家的曾巩评价苏洵:“其文言当世之要,颇喜言兵”。这也揭开了一生最重要作品就是《权书》,苏洵数十年专研,留下一本兵书。他在开篇写道:
人有言曰:“儒者不言兵。”仁义之兵,无术而自胜。使仁义之兵无术而自胜也,则武王合用乎太公?而牧野之战,"四伐攻、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又何用也?《权书》,兵书也,而所以用仁济义之术也。吾疾夫世之人不究本末,而妄以我为孙武之徒也。夫孙氏之言兵为常言也,而我以此书为不得已而言之之书也。故仁义不得已,而后吾《权书》用焉。然则《权书》,为仁义之穷而作也。
意思是说,都说儒生不言兵,仁义之师没有战术也会胜,如果真这样,武王为什么用姜太公计策,牧野之战,武王率仁义之师还是经过六、七战才胜,这如果不是用战术,又是什么?
我的《权书》是一部兵书,是仁义之师采用的战术。我痛心世人看不透事情本质,错误认为我是和孙子一样的人,孙武著书讲述兵法,是讲行军打仗规律,我写这本书是仁义无法施行时,要用到的,仁义技穷,而写《权书》。
要理解这段话,需要结合历史背景。北宋重文轻武,为了防止武将佣兵自重,严令将帅不得专兵,所以将官驻地经常轮换,导致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军队没有一点战斗力。
虽然避免了军阀拥兵,但是也造成北宋军事落后,开国后一百多年间,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朝廷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商品,既损国力,加重人民负担,又带来无穷祸患。
苏洵就生活在这样背景下,所以他花了大量精力研究古代兵法、战例,这本《权书》就是他系统研究战略战术问题的军事专著。里面有“心术”“法制”“强弱”“攻守”“用间”“孙武”“子贡”“六国”“项籍”“高祖”等十篇文章。
在所有的文章类型中,兵书是最难写的,也最容易受争议,能写下兵书的,要么是鬼谷子的弟子,要么像张良偶遇黄石公,或者像岳飞这样的将领,苏洵以一文人写兵书,不但是个人能力、魄力,我想更多是放浪不羁性格下的济世情怀。
到这里我才明白苏洵的人格魅力和才华,一个真正德才兼备者,心底的忧国忧民,知道国家哪里薄弱,就去研究哪部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心术》是《权书》开篇,讲将领的心理修养,制下待敌之道,管理军队的权术谋略,虽是军事文章,文辞犀利,心思诡秘,值得一读。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身为将帅,先要修心。泰山崩塌,面不改色,糜鹿窜跑,眼睛不眨。只有如此,才可能把握利害,对付敌人。用兵打仗要崇尚正义,不能只看眼前好处,也不能只想一次行动,要考虑深远后果。将领用正义激励士兵,士兵出于正义打仗,可以百战不殆。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这段讲用兵作战原则,要对士兵驭心,无战时养财力;将有战时养体力;战争进行时养士气;胜利时就养心志。并且警惕边防,监视敌人动向。其中很犀利的一条,士兵取胜后也不要完全满足他们的欲望,要让士兵对敌人保持愤怒,欲望不能完全实现,才会有博功名之心。不然一次胜利后放松懈怠,以后很难再打胜仗。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这一段是对将帅要求,凡是将帅,都要有智慧、有威严,凡是士卒都要选老实的。土兵把自己性命托付长官,只有愚笨老实者才能拼死作战。军事行动之前先了解敌方君主,将帅后再行动,还举了三国魏将邓艾的案例。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这段讲统帅用兵行动原则,何时举兵,何时加兵,何时用兵,善于忍让,不冒进是为将关键。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这段讲善于运用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的战术。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xi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馀矣。
善用兵者要让士兵打仗不惧生死,要用适当的方式使军队有坚不可摧的意志,只有如此,才能战无不胜。
看过太多古人写的诗词歌赋,散文游记,或者抒发心情,感叹命运,读到这篇《心术》会作何感想,我们都只以为对方是文学家,诗人,其实他们还是政治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6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