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堰头村农旅融出好风景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徐德荣唐曦成俊峰

   

  堰头村位于衡阳市珠晖区茶山坳镇,全村10个村民小组共有村民户。年以前,堰头村交通闭塞、不通水电,村民靠在家种田或外出务工为生,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近年来,堰头村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凭借当地独有的地理、人文、民俗、资源和产业优势,以花海、果园、农庄、客栈、美食、养生、生态动物园等为特色,推动农旅、文旅、康旅融合发展,成为集美景、美果、美食、好玩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特色村。目前,村内有2个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创立了金甲吉、金甲七宝、绿赋、金甲岭鸡萝卜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年接待游客近40万人次,旅游年收入达余万元。

  堰头村先后获评全国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湖南省同心美丽乡村、湖南省精品乡村等。

   

  要说衡阳市这两年最热门的乡村游景点,珠晖区茶山坳镇堰头村肯定能拔得头筹。

  她近——地处城郊地带,从市区前往景区,不过半小时车程;

  她美——千亩梨花基地,引领衡阳市最早的赏花经济热潮;

  美食多——有辣椒、茄子、黄瓜等应季蔬菜,橘柚、桑葚、杨梅、翠冠梨等特色水果,还有国家地标农产品金甲岭萝卜,甘甜鲜脆,做成鸡萝卜咸菜,是绝佳的开胃小菜,香辣脆爽;

  好玩——摘菜采果、儿童乐园、实弹射击、观赏梅花鹿,室内室外随心转换,让你乐得停不下来。

  5月4日,抓住“五一”假期的“小尾巴”,记者来到堰头村“打卡”。

   1观光农业“种”出来

  ——四季有花、月月有果,好看更好吃

  眼下正是桑葚采摘时节。堰头村亩桑葚园里,一人多高的桑树,浓浓绿叶间点缀着深深浅浅的紫和红,鲜艳明亮,沁人心脾。

  记者穿行在桑葚丛中,一颗颗手指粗细的果实密密麻麻,压弯了枝条。

  熟透的桑葚红得发紫、发黑,透亮饱满,像一串串迷你的葡萄。张口嚼食果实,一股甜酸劲迅速蔓延舌尖。

  “入园30元,在园里桑葚随便吃,管够!呐,还有个篮子给你,能装多少就带走多少,免费!”不远处,堰头村党支部书记贺光权正给游客介绍入园规则。

  一听到“管够”“免费”,游客迫不及待四散开来。有的先从顶端挑大果尝鲜,有的俯下身子、拨开叶片,把藏在角落的“紫葡萄”摘进篮子。

  很快,游客唇边、指尖沾染着桑葚紫红色汁水。有女孩故意沾了桑葚汁水,涂抹在指甲盖上,一个天然的“美甲”就做好了。

  大家边吃边玩边拍照。吃够了玩够了,提着满篮“战果”,又准备去相邻的蔬菜园再战一轮。

  看着菜地里摘菜忙活的游客,贺光权告诉记者:“现在搞观光农业,游客进来把采果、摘菜当做一种生活体验,收获了美味、享受了快乐。”

  贺光权介绍,年以前村里不通公路,只有1条2米来宽的泥土路穿村而过,车子进不来。村民去市里卖菜,凌晨三四点就得起床摘菜、备菜,挑着担子去渡口乘船,再转乘公交车进城,折腾人还赚不了几个钱。

  “年,村里引进力丰农业,投资打造湘南最大的早熟梨基地,也就是村里现在的主打景点之一——金甲梨园;春赏花夏采果,慢慢地,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前来。”说起堰头村的转变,贺光权认为是从农旅融合开始的。

  10年来,经力丰农业投资建设,堰头村已拥有8种果、6大园。

  “1至2月橘柚、4月桑葚、5月杨梅、6月水蜜桃、7月翠冠梨、8月无花果和葡萄、9至10月柚子,加上海棠花、梅花和玫瑰花,现在我们村里四季有花、月月有果。”贺光权自豪地说。

  农旅融合,产业丰富多彩,村民跟着受益。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入股分红、售卖农产品等,年堰头村全面脱贫,现在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万元。

   2多元休闲“玩”起来

  ——鹿园、射击场、精品民宿,这里都有

  观光农业引来了游客,但赏花采果模式下,游客往往玩两三个小时就走了。

  “关键要把人留住,让他们在这里二次消费。”堰头村党支部书记贺光权说,近些年搞乡村旅游的村很多,如何走出差异化路子,需要科学规划。为此,堰头村特地聘请专家做产业规划,实施“梨花产业村”“生态旅游村”“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三大工程,走上消费场景多元化的休闲旅游新路子。

  说着,贺光权领记者来到村里新打造的鹿园参观。

  沿蔬菜基地前的主干道驱车向前,来到一处山坡前,盘旋而上,路过大片的蜜柚嫁接苗圃,又是一片开阔景象。停车坪、茶歇区、动物观赏区,层次分明。

  三四十平方米的铁丝网墙内,站着5只鹿,饲养员正在喂食。

  “这是什么品种的鹿?”有游客好奇。

  “吉林双阳的梅花鹿,四母一公,头上有鹿角的就是公鹿。”饲养员解释。

  “梅花鹿?‘梅花’呢?”游客看了看眼前的几头鹿,棕黄色的皮毛上并无“梅花”,只有一些地方毛色稍浅,不很匀称。

  “它们正在换毛期,因为刚从吉林引进来,对气候还不太适应,毛换得慢些,过半个月毛就换好了,‘梅花’斑点就显出来了。”饲养员笑着说。

  贺光权告诉记者,首批共引进70来只梅花鹿。这5只是经过人工驯化的,可供游客近距离互动、喂食等;其他鹿则留待发展鹿茸、鹿酒等产业,野生散养在后山。过去山林荒废,现在种树、养鹿,都成了宝地。

  说话间,一个小朋友在爸爸的陪伴下走进网墙,怯生生地递了根玉米给梅花鹿。见鹿很温顺地低下头吃食,他又大着胆子伸手摸了摸鹿的脑袋,开心地喊道:“爸爸,我摸到梅花鹿啦!”

  不仅能与来自雪域森林的梅花鹿亲密互动,在堰头村里,游客还可以体验实弹射击的快感。

  “实弹射击需要提前预约,场地人数和子弹都有限制,必须严格按规定来。虽然要求严格,但游客参与热情很高,项目启动以来,基本都是满订单状态。”贺光权说。

  留客,自然要有住的地方。一家家农家小院收拾得干净整洁,屋前果树环绕,屋后开阔的空地多半开了农家乐,住进去就能享受一顿地地道道的地方美食。

  中午,村民邓洪涛的院子里已坐了几桌客人。“来份嗦螺、腊肉炒鸡萝卜、香煎荷花鱼、艾叶粑、蔬菜。”游客张先生与家人玩了半天,点几个地道农家菜,满意得不得了。

  “除了农家乐,村里还建了28栋别墅式精品民宿,厨卫设施齐全,家庭出游入住、朋友聚会都可以。”贺光权说。

   3文化民俗“融”进来

  ——植物科普、田间课堂、咖啡书吧,让你游有所获

  初夏时节,鲜花怒放,堰头村的金甲玫瑰园成了多彩的美丽世界。

  进门就是数百盆玫瑰盆栽“汇”成的花海,粉扇、朝云、婚礼白、美国粉等品种,花型各异、大小不同。

  再往前,树本玫瑰绕立游步道两侧,花朵足有巴掌大小,绚丽多姿。还有藤本玫瑰搭建而成的大型迷宫,置身其中,仿佛来到了《爱丽丝奇遇记》里的仙境。

  记者看到,公园里有多处玫瑰分类与科普知识的展牌,游人不仅可以赏花,还能学到许多玫瑰花方面的知识。

  据介绍,金甲玫瑰园占地约亩,有多个品种共60余万株玫瑰,俨然一个玫瑰科普基地。

  “农业是基础,为让游客游有所获,我们努力做好文旅融合文章。”堰头村党支部书记贺光权说,村里开设了田间课堂,打造系列研学项目,“一颗梨子的成长史”“拔萝卜比赛”等都是热门课程。

  从玫瑰园出来,有一处高高的水泥操坪,十几张大圆桌摆开,依然宽敞。站在坪里,可以俯瞰玫瑰园,视野极佳。

  “这是我们的‘乡村大舞台’,每到节假日就会进行一些民俗表演,游客可以闻着花果香,赏民俗、品土菜。”贺光权告诉记者,这个舞台是年建的,当时不少村民自发过来帮忙挖地基、运土方。

  “泥土味”的东西有,“阳春白雪”也不缺。一间由梨园办公地改成的咖啡屋,成了村里新晋“网红”打卡地。

  玫瑰花拱门,菱格竹篱笆,碎花桌布搭配铁艺桌椅,清新雅致。再往里走,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精致吧台,随着咖啡机研磨,浓郁香气萦绕屋内。

  最让人惊喜的,是咖啡屋一角的小型书吧设计。三面书架环绕,中间一张方桌,桌上几枝花,暗香浮动。

  如果还嫌不够清净,再过一扇圆形木门,又来到一处更隐蔽、开阔的休闲室,阳光透过大扇的玻璃窗照进来,不论阅读还是慵懒地享受午后阳光,都十分惬意。

  民俗文化与农业的碰撞,给了游客更多游玩体验。“以前来堰头村主要是带孩子摘水果,玩了几次就没有兴趣了。现在让他跟着研学班深入体验田间劳动,还有阅读、科普、民俗等活动,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每次来都有不同收获。”衡阳市民杨女士说,她是堰头村的常客。

   

  门前好风景村民好“钱景”

  李曾(南华大学学生)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打工,多地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农村发展缓慢。乡村怎么留人、怎么发展,难题不少。这次我作为青年观察员,跟随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来到衡阳市珠晖区堰头村,看到了乡村振兴崭新气象。

  这里的一切让我感到新鲜,桑葚园的果儿个个饱满、玫瑰园的花儿娇艳欲滴、鹿园的梅花鹿乖巧可爱……在堰头村,我一边品尝美味,一边感受生态美景,零距离喂养梅花鹿。当天,与我同去村里“打卡”的游客很多,一位游客说,退休后她喜欢到各地游玩,堰头村是她游玩次数最多的地方,在这里整个人神清气爽,回归大自然的感觉很好。

  不仅有好风景,村民还在家门口找到了好“钱景”,不用外出就能“兼职”或“再就业”。他们中有人是售票员、饲养员、厨师,有人“变身”小贩售卖当地土特产,但他们每个人也都是“导游”,耐心为游客服务。在玫瑰园门口售卖桑葚的阿姨,空闲下来就抓紧时间给孙女喂饭,看到我在拍摄她,羞涩地笑着说,摆个小摊一天能赚好几百块,身边有熟人朋友,还能照顾家里,生活过得惬意自在。

  为什么这个村发展得这么好,产业和村民这么有活力?在与村支书的交谈中,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在产业发展上,因地制宜,邀请专业人员编制规划,将村里单一的蔬菜种植,扩展到集果蔬种植、农旅观光等于一体的农旅特色产业集群。在育才留人上,有计划、分批次地帮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通过村里的党员群众教育培训讲习所,给大家进行农耕知识、旅游服务、民俗表演等专题培训。

  通过此次观察,我看到令人鼓舞的乡村振兴新气象,期待更多的农村转型升级,找到符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责任编辑:高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1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