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中令人智商捉急的问题之一渲染烘

明确定义

渲染和烘托是诗歌鉴赏中经常涉及到的概念。渲染旨在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行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修饰,来突出形象,表现中心;烘托则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意刻画,以使所要表现的人、物、事鲜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这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但经常被人们混为一谈。

追根溯源:

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烘托是一种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点染轮廓外部,使事物鲜明突出。又是一种写作方法,通过烘托景等事物来突出某种事物。

从这两幅图所用的绘画技巧,我就可以明白了,“渲染”是从正面入手,“烘托”是从外围(侧面)入手。

下面就用你最熟悉的陌生人文字老弟来讲讲吧:

渲染和烘托的本质区别在于:正面描写vs侧面描写

渲染举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天高气爽,风声作响,猿长啸,江渚清水环绕,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群鸟飞翔,诗句通过六个镜头,渲染出秋天的肃杀苍凉。不难看出,风急、天高、猿啸,清渚、白沙、飞鸟,这些景物描写对于肃杀苍凉的秋天来说,它们都是正面的描写。这样的正面描写就是渲染。(直接拿颜色来作画)

烘托举例: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汉乐府《陌上桑》)

行者等人的反应,对于罗敷之美来说,显然是侧面描写,这样的侧面描写就是我们所说的烘托。(那颜色在外围勾勒)

看托体与主体相属与否

渲染和烘托都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达中心。如果把渲染烘托中的具体描写当着托体,那么所要表达的中心就是主体。在渲染和烘托中,托体和主体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渲染托体和主体关系:“风急”、“天高”、“猿啸”、“清渚”、“白沙”、“飞鸟”,对于肃杀苍凉的秋天来说,其实也是一种从属关系(个人和一般的关系),“风急”、“天高”、“猿啸”、“清渚”、“白沙”、“飞鸟”是肃杀苍凉秋天的属类,肃杀苍凉藉“风急”、“天高”、“猿啸”、“清渚”、“白沙”、“飞鸟”而存在。

烘托托体和主体关系:托体是行人、少年等人的反应,主体是罗敷之美,托体能够反映主体,但托体并不是主体的具体表现形态,托体和主体并不相属。

但有时候明明……??///?

特殊情况:在同一篇作品里,分析的角度不同,就有不同的表现手法。

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空山,光照的影子,青苔构成了幽静的山景图。对于幽静的山景来说,空山,光照的影子,青苔都是正面描写,表现手法显然是渲染。可是作者表现这美景又是为了什么呢?原来,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美景对于情感而言,这是侧面描写,这又是烘托无疑了。先渲染,后烘托,局部是渲染,全局是烘托,这种现象在借景抒情的诗篇中是很普遍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33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