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五上

教学目标:

1.学习诵读中根据诗人的情感处理抑扬顿挫,读出诗韵诗味。

2.通过学习三首诗词,揣摩动静互衬的表达方法。

3.通过诵韵、赏画、悟境,领会诗词传递的魅力,推敲“空”“留”“愁”“故园”等词。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解诗题,诵诗韵

1.看这三首古诗词的题目,你有什么理解和发现?

预设解题:《山居秋暝》:居住的终南山秋天傍晚的景色。《枫桥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长相思》:词牌名,意指长久的相思。

2.古诗词的题目是理解诗意的第一把钥匙,再把这三首古诗词的内容放在一起比较,你们又会有什么整体上的发现?

预设发现:一首五言律诗,一首七言绝句,一首词。

这三首古诗词是唐代王维、唐代张继、清代纳兰性德留传下来的经典诗词。

3.同桌试着互读三首古诗词,注意把字读准确,把诗句读通顺。

4.挑战朗读,全班共读,指导读正确。

(1)《山居秋暝》:读准“暝”和“浣”。

(2)《枫桥夜泊》:读准“泊”。

(3)《长相思》:“风一更”这个“更”字是个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

5.读诗词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诗词的韵味。韵味首先体现在声音的停连、快慢、长短、高低等节奏韵律的变化上。师生互读,指导读出节奏和韵味。(板书:诵韵)

(1)《山居秋暝》:根据补充的资料背景,引导学生以喜悦而悠然的声调曼声吟诵,以体味诗人对山水田园的欣赏与热爱之情。诗隔句用韵。在吟诵中间两联时,注意对仗句法的变化,如颔联的动词在句尾,是“二二一”的节奏;颈联的动词在句中,是“二一二”的节奏。

(2)《枫桥夜泊》:根据学生补充的资料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借自己的所见所闻,抒发了难以言说的满腹愁情。这个寒冷、寂静、凄凉的深秋之夜,那无语的江枫、昏暗的渔火,都令诗人愁上心头,辗转难眠。

(3)《长相思》:根据学生补充的资料背景,指导读好“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6.三首诗词诵读到这里,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

(设计意图:在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中,诵读应该是有层次的,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深入地体味诗词的内容和情感。教学中先由读准生字、多音字开始,再要求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读得抑扬顿挫、韵味十足,读出词的节奏感、音乐美以及自己的感觉。以诵读为主线,读活了诗词的音律、声气、节奏,学生才能读出诗词的韵味。)

板块二赏诗画,悟诗情

1.苏轼评价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出示《山居秋暝》,边读边想象,你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从哪句诗中读出了这样的画面?(板书:赏画)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空山新雨”让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拓展理解“空山”之“静”与“隐逸”: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唐)王维《鹿柴》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唐)王维《桃源行》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唐)王维《鸟鸣涧》

空山里有哪些景物?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两幅画面由哪些景物构成?请同学们圈画出来。(明月、松、清泉、石)这些景物让你联想到什么?这样的画面给你什么感觉?(静谧;以动衬静。)

(3)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在这样的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为什么要把“竹喧”和“莲动”放到前面去呢?(先闻其声再见其人,先见莲动再见渔舟。)

这样的画面给你什么感觉?(喧闹的,有动感的。)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样的景让我们感受到“静”;“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样的人让我们感受到“动”。动静结合,让画面活了起来。(板书:动静互衬)

(4)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有这样美丽的景色,王维想不想离开?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出示)

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楚辞·招隐士》

究竟可“留”还是不可“留”?是什么把王维“留”了下来?

总结: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

(设计意图:读诗词见意象,见意境,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作品情感。诗词中静态和动态描写所传递的不单单是描写的方法,还有在观察生活的时候如何多角度去看,持续去看,细致去看,去发现静态和动态特点,尤其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53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