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翻译家弗莱彻之王维鹿柴译作,似乎

唐朝诗人王维的《鹿柴》被收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书中。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描写王维购置之地鹿柴空山深林,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全诗如下:

鹿柴__(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英国翻译家弗莱彻将其翻译为:

鹿巢__弗莱彻/译

似乎如此的寂寞,这山;

看不见有人在那里。

但我听到的人语声从何而来?

落日之光斜斜刺入森林,

而在它们的映照中,青苔显现。

单从诗意来看,弗莱彻的翻译是准确的。简单几个词的改变,场景更加具体,内容也落到了实处,与原诗之意更为贴切,但似乎缺少了中国诗的诗味__留白。

留白是中国艺术作品(诗歌、雕刻、绘画、音乐等)常用的一种手法,是指留下空白,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它还有一个雅称“余玉”。

下面就两首词进行比较赏析:

(一)“空山”之“空”__译为“寂寞”

显然,“空”给人留下许多遐想,你尽可以通过想象填补诗中的“遗憾”。这里的“空”即为留白,留白则是中国诗歌意境的极致之美。

而“寂寞”一词带有浓郁的感情色彩,表达的直白而且具体到位,毋须添枝加叶地理解分析。

(二)“入”__译为“斜斜刺入”

弗莱彻之“斜斜剌入”是不是很具体,很形象呢?而“入”字的想象空间就广阔得多,除“斜斜剌入”,读者还可以有更多的创作空间,并且可以沉浸在自我创设的审美愉悦之中。

(三)原诗中无“主语”__弗菜彻添加叙事者“我”

在此,弗莱彻将中国诗留白的内容落到了实处,朗朗圆满,这恰恰违背了原诗留白之美的创作理念。

人类的情感都是共通的,只是我们表达的方式各有不同。中国诗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而西方诗善于“浓墨重彩”。

在对比鉴赏中,我们不仅对中外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有更深刻的领悟,也更能发现中国诗歌的高远意境和审美品格,从而对中国诗歌更加理解,更加热爱。有了这样更深刻的感受,我们就会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诗歌里的“中国味”!

(图片来自网络,诚表谢意,如有不当,立即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81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