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深时见鹿,海蓝时见鲸,梦醒时见你,
诗人前去访问道观,却不料道观之中并没有人在等候,于是自己就只能原路返回。在回去的路上,树林深处看见了一只鹿在觅食。看着远处的道观并没有响起钟声,看来确实是没有人啊。
求道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诗人李白本在戴天山读书,一日书读倦了,就想要跑到戴天山上的道观里去看看那群道士。彼时的李白还很年轻,所以笔下的诗词依旧带着些许自己的主观看法。不过这首诗主要是写的是自己上山时所见的景物,颇有“世间一场大梦”的韵味,而且通过钟声没有响起来判断出自己想要找的人并没有在。
这首诗首先把山野的静谧刻画了出来,树木茂密,所以时不时地可以看见有鹿出没。自己在溪涧正午之时并没有听到钟声,起义以见鹿来侧面烘托树林的安静,进而表现隐士们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可以看出隐士们在山野之间,静谧之处过得也算悠然自得,而且自己也非常向往这样的日子。
名句错用
现在网上流传的“林深时见鹿,海蓝时见鲸,梦醒时见你”颇有矫揉造作之风,而且看起来原作者似乎对这句诗有什么误解,毕竟他连断句都有点问题。林深时见鹿依据字面意思的话,是在林子深处时可以看见鹿,所以一次为依据才有了后面的两句海蓝时见鲸,梦醒时见你。
但是原诗是树深时见鹿,断句在树深之后,这个时的意思也并不是在......的时候,应该理解为时不时的意思。其本来的意思是在树林深处时不时地有鹿出没而不是在树林深处就可以看见鹿。而且把林换成树总显得过于直白,体现不出深林里人迹罕至的意味,再接上后两句后不免有狗尾续貂之嫌。
后边两句更像是拼凑上去的,若是依照此等句式的话像花香处见蝶,天蓝处见云。看似接的精妙,实际则是拙劣无比。而且发表这句话的人似乎也没有把李白的原句给备注上,这样的话总给别人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而且修改别人的诗句首先要先搞清楚诗人想要表达什么,否则就容易闹出来笑话。
正确化用
化用前人的诗句也未尝不可,只不过化用的基础在于理解。比如有句“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被辛弃疾化用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如此一来整个诗篇都得到了升华。所以并非不可以化用前人的诗句,只是在化用之前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总不能化用后还没有化用之前好。
况且我们都没有辛弃疾的功力,所以对待前人的诗句还是敬畏得好。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但凡能够流传下来的,那必然是精品中的精品。这些作品都值得我们反复研读,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现在越来越多精美的作品被人们发现,但还是不要让这些传统艺术蒙上了灰尘。
异曲同工
自从互联网发展飞速之后,也涌现了许多被人修改的诗词,不过其中多数还是比不上原篇,反而更加平添了一分世俗。以其中一句为例“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是你,冰河也是你。”说实话,这一句话仿佛是在嘲笑着陆游。陆游的这首诗本意是在梦中还看见自己在战场上驰骋,被这样一改反而不伦不类。
同时也可以想象一下,陆游陆放翁当时已经年迈,却还在想着如何报国,甚至在睡梦中还想着要为国建功立业。如果他知道在几百年后的后世之人看到这样的句子回事什么样的心情。本来是一心想要为国效力却郁郁不得志,现在却变成了少时男女的相互追逐的词句,岂不是在欺负已经故去的人不能说话吗。
李白的这句诗也一样,如果想要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意的话明明有很多,比如李白的“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或者诗经中的“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明明只需要上网一查,就可以得到数不清的优美句子,它们有着更为干练的赐予,有着更为强烈的情感,难道不比自己所写的更为准确优雅吗。
所以即使在信息化的今天也不要忘记读书,并非读书无趣,实在是书本是书,人若无趣,何必怨书。传统文化的精华太多,就像胡适先生所说:“得一分便有了一分的欣喜”。
关于古诗词的乱用,根本原因还是读者无法感同身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没有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也确实很难体验。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慢慢戏读,才可以品尝出它的精美。对于古诗词的乱用,不知道您有什么见解,请在移步评论区让我们看到您独到的见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