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赏唐诗之美,王维鹿柴
鹿柴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王维(-年,一说-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之前,我们先后欣赏了他的传世名作《相思》及以小见大的《杂诗三首·其二》。今天,我们来看看这首《鹿柴》。
天宝三年(年)后,44岁的王维买下宋之问位于辋川山谷(今陕西蓝田县西南10余公里处)的辋川山庄,并在其基础上营建园林别墅,作为他母亲奉佛修行的隐居之地。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这《鹿柴》便是是其中的第五首。
古时的诗人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比如嶙峋怪石,比如参天古木,比如飞瀑悬泉,用景物之奇来烘托气氛。而在这首诗中,落笔“空山不见人”,走进深山密林,山中毫无人迹,这似乎再寻常不过。然而,接着一句“但闻人语响”,这却突然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按理来说,深山密林之中,其实未必一片死寂的,这里面常常会有有溪水之响,有蝉鸣之语,有鸟叫之声,犹如一阵交响乐,悦耳动听。而在这首诗中,作者没有写这些大自然的声音,而把着力点放在人声之上。在深山密林之中,这人语之声显得格外清脆,似乎一下打破了深山之中的寂静。就好比在《闪光少女》中,中西合奏时,一声唢呐之音秒杀全场,让人记忆深刻。作者通过感官上的感受,衬托出山林的幽深,在视觉上是“不见人”,在听觉上是“闻人语”,将人的感受与情境结合,人与自然融合为一体。
诗的后两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写的是诗人返回到深山树林之中,看到夕阳照在青苔上。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整首诗结合起来,我们其实可以这么理解:诗人应该看到天色渐晚,便起身往回走,因为在深山之中,视野不开阔,只听到路人的说笑声,但不见其人,更加感受到空山的清幽,又不觉返身走回深山树林中,便看到夕阳“复照青苔上”。
开元年间,王维高中进士,热衷政治、有远大抱负。天宝年间,因安史之乱,隐居山林,将自己的热情寄托于自然之间。此诗后两句寄情于景,作者对国家未来、对自己的远大理想犹如这夕阳余晖复照“青苔”并未完全心灰意冷,而是希望国家能像夕阳一样仍能发光,自己仍能为国家建功立业、一展宏图。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犹如人语之后归于寂静,复照之后归于幽暗。作者的抱负到了最后,也落得一丝无奈。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而此诗正是一首典型的诗、画、乐相融的佳作。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作者以他作为音乐家对声的感悟,作为画家对光的把握,作为诗人对语言的提炼,刻画了空谷人语、斜辉返照那一瞬间特有的寂静清幽,耐人寻味。
据北宋词人秦观在《书辋川图后》中自叙,他在汝南做官时患病久不愈,看到朋友带来王维的《辋川集》画卷,其中绘有鹿柴等景,如身历其境,同时又读王维《鹿柴》等诗,久病竟然不治而愈,足见其非同寻常的美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