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用50年去汉字,还是去不掉千百年前
二战后,民族主义思潮在世界各国兴起。汉字作为中国的代表,开始受到各国民族主义者的抵制。
不管是日本、韩国、还是越南,都曾发起过去汉字化运动。风水轮流转,如今的韩国和日本不仅没能清除汉字,反倒出现了学习汉字的热潮。
汉字在韩国历史悠久
汉字在韩国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朝鲜半岛文明史。西汉时期,汉武帝在朝鲜半岛设立四个郡,汉字就此传入朝鲜半岛,并成为官方文字,这也是朝鲜半岛 次出现文字。
此后朝鲜半岛虽独立,仍旧是中原王朝的藩属国。在汉朝以后,半岛政权历经更迭,无论政权如何变换,半岛统治者都主张学习中华文化,并以中华文化为荣。
在唐朝时期,新罗和唐朝的交流十分密切,唐朝的书法、诗歌、绘画等艺术深受新罗贵族的欢迎。
在明朝时期,李成桂正式被明太祖册封为朝鲜国王。为了报答明朝,朝鲜国开始大规模学习明朝,在制度、文化习俗、甚至服饰都仿照明朝。
朝鲜不仅年号跟随明朝,连首都汉城的名字都是明朝皇帝命名的,因此朝鲜也被称为小明朝。
经历近年的熏陶,汉文化已经深入到朝鲜文化的骨血之中。朝鲜的古代诗歌、书法、绘画、史书都是用汉字写成的,朝鲜文人和中原文人交流密切,可以说古代朝鲜就是汉文化圈的一个组成部分。
汉字早已是韩国文化的一部分
在韩国民间口语中,韩国人还会经常用一些中国人常用的成语。在韩国的年度成语中,就曾出现中国人熟悉的指鹿为马,掩耳盗铃、党同伐异等词。
除了常用汉语,韩国社会还流行一些在中国已经不常用的典故,如结草报恩,男女七岁不同席等。这些词不仅在发音上和中文发音颇为相似,连含义都是相似的。
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韩国人还发展出了一些汉字的亚文化。如提醒人要有毅力的十伐之木,强调人要注意学习和积累的难成泰山等成语。
这些成语是韩国人在文章写作和口语表达中的常用词,组成这些成语的汉字早已是韩国文化的一部分。
去汉字化运动早已开始
在古代朝鲜,汉字虽然使用便利,却并不普及。学习文化是需要物质支持的,朝鲜的文化教育主要是掌握在朝鲜两班贵族手里。汉字在朝鲜一直是上层贵族的特权,普通朝鲜人大多是文盲,更别说学习汉字了。
由于汉字依托汉语,大部分读音和韩语完全不同,所以普通朝鲜人用韩语无法解读用汉字所写的国家公文。
为了让老百姓也能读懂国家政令,在15世纪上半叶,朝鲜王朝世宗召集了一批人才,开始研究适合朝鲜人民的文字。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朝鲜在年颁布了 的训民正音,这是朝鲜历史上 种表音文,民间俗称为谚文。
朝鲜世宗野心勃勃,立刻想要把这套文字推向全朝鲜。世宗颁布政令,要求在书信和公文中使用谚文,并且把谚文列入科举考试项目。
其实创立谚文的初衷并非是为了取代汉字,而是为了下层人民更好的读懂汉字。说到底,谚文只是朝鲜人学习汉字的一种辅助工具,没有根基的朝鲜文化,很离开中华文化独自发展。
世宗的政策还是引起了朝鲜贵族的反对,深受汉文化影响的朝鲜贵族纷纷对谚文表示不屑,认为这是一种低级的文字,是下里巴人。
许多朝鲜文人还上书世宗,认为谚文的使用会使得朝鲜脱离中华文化圈,会让朝鲜被人看不起。
在强大的反对浪潮中,世宗也不再坚持自己的政策。汉字在朝鲜半岛的发展势头没有受到影响,继续在朝鲜半岛流传了数百年。
谚文虽然不容于朝鲜文化的大雅之堂,却让朝鲜的书商看到了希望。在明朝时期,《三国演义》等小说开始传入朝鲜,这些小说在朝鲜引起了轰动。
受此影响,朝鲜本地文人也开始写一些反映朝鲜世情生活的小说。朝鲜的书商们深知朝鲜老百姓读不懂汉字,所以把谚文当做了希望。
当时出现了大量采用谚文印刷的小说,这些小说出现后,出现了大问题。因为谚文只是个辅助的表音文字,相当于中国人熟知的拼音,用拼音去读文章,碰上同音字,会造成理解上的南辕北辙。
为此,朝鲜的书商在一些谚文后加上汉字以帮助读者理解,汉字和表音文字混用成为朝鲜人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日据时期谚文成为主流
甲午战争后,日本成为了朝鲜半岛的新统治者。为了同化朝鲜人,也为了驱除中华文化的遗存,日本人在朝鲜展开大规模的皇民化运动。
为了消除朝鲜人的文化认同感,日本禁止朝鲜人使用汉字。日本正式吞并朝鲜后,日本开始强迫朝鲜人学习日语。
在这一时期,韩语中涌入了大量的日本词语,大量的日本汉字也成为韩国汉字的一部分。甲午战争使得中国的威望大减,汉文化成为朝鲜人眼中落后的学问。
所以日据时期,汉字在朝鲜半岛已经衰落。为了保住韩国文化的血脉,谚文成为朝鲜志士反抗日本文化侵略的重要武器。
去汉字化成为韩国独立后的大事
韩国独立后,韩国人纷纷要求把谚文当成官方文字。日本黑暗的文化统治让韩国人记忆深刻,当时韩国人对一切外来文化都十分敏感,汉字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自然受到了韩国人的排斥。
在年,韩国政府通过法案,正式确立了谚文的官方地位。法案规定,政府所有公文都要用谚文书写,只有附录才允许谚文和汉字并用。年, 爆发,当时政府招募了大量青年当兵。因为这些青年文化程度普遍不高,韩国军队趁机在军队内组织士兵学习谚文。
整个 期间,超过百万名的韩国士兵都学习了谚文。谚文简单易学的特点很适合掌握和传播,韩国的扫盲事业也因为谚文的传播受益不少。
之后,谚文成为了大多数韩国人都能掌握的文字。在扫盲完成后,韩文正式成为普通韩国人使用的文字。当时的韩文虽然完成普及,然而出于现实需要和文化习惯,当时的报纸杂志还是有大量的汉字。
在年,时任韩国总统朴正熙为了争取韩国人的支持,他主动迎合韩国民间渴望去汉字化的情绪,继续推动韩国去汉字化进程。
在此之后,朴正熙发布了韩文专用计划。这个计划要求韩国的出版物要逐年减少汉字的使用率。年,韩国出版物能使用的汉字为个。到了年,韩国出版物能使用的汉字下降到个。
朴正熙希望逐渐减少汉字的使用,使韩文彻底摆脱汉字,实现韩文专用。除了限制出版物的汉字使用,朴正熙把去汉字化运动延伸到了教育领域。
朴正熙下令,从年开始,韩国所有学校全部使用韩文教学,所有教材都要去掉汉字。韩国急切推动去汉字化运动,是一种不顾后果,不顾历史的鲁莽行为,随后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朴正熙的去汉字化政策显然太过操切,韩文专用实施后立即在韩国引起了混乱。
前文说过,韩文只是种表音文字,而韩语的同音字非常多,只读音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巨大偏差。韩文只表意的缺点在日常建设中暴露了巨大的缺点。
在韩国的经济建设时期,发生过许多因为读音相同而意思不同造成经济损失的案例。比如放水和防水在韩文中是一个读法,也是一个写法。
韩国在修建一条高速的过程中,工程人员就是因为搞混这个词,所以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去汉字化的另一个后果就是韩国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知道怎么写。
在韩国,因为人口多来自崔、李、朴、安、张、姜等姓氏。因为韩国的同音字太多,所以许多名字的写法都是一样的。
这样给韩国人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不便。为了以示区分,韩国政府规定要在身份证上标汉字。
经过长期的去汉字化运动,许多韩国人都已不知道如何写汉字。这种情况诞生了一种奇特的现象,许多韩国小孩在出生后,父母都要找一个熟悉汉字的人帮小孩确定名字。
在法律和科学研究领域,本来就十分忌讳同音字太多,造成描述模糊不清的现象。去汉字化后,法律工作混乱,韩国科学家在研究时也会陷入苦恼。
在一片混乱中,韩国政府认清现实,开始重新正视汉字。从年开始,韩国教材再次出现汉字,政府也推了个常用汉字,汉字在韩国又焕发了生机。
韩文并非成熟的文字,只是一种语言工具。韩文本质上和汉语一样,只有单一的表音作用,无法真正承真正的文字功能。
韩国人出于民族自尊心,一度完全清理汉字,却发现自己的传统文化也一并被清理了。历史是无法割裂的,韩国人重新拾起汉字证明了这个道理。
文/羽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