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鸣春带您瞅一瞅北京中轴线上的鸟儿们
随着春日的暖风,雨水节气已过,惊蛰很快就要到了。
随着白天逐渐变长,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逐渐变早。
万宁桥下河水已经解冻,喜爱冬泳的大爷大妈已经开始嫌弃水不够凉了。
景山地下泥土中的小昆虫们蠢蠢欲动,等待着破土而出的那天。
很快就要春暖花开了,有时间的话,沿着永定门到钟鼓楼,在北京中轴线上走一走吧!
嗅一嗅花香,听一听沿途鸟儿们的吟唱。
永定门-鸭子
前不久,冬奥村一天午餐消耗80多只烤鸭的消息“喜提”热搜。北京烤鸭,用的不是普通的鸭子,以前,北京烤鸭用的鸭子是养在永定门城楼下的。
上世纪四十年代,德国摄影师赫达·莫里逊在永定门瓮城城墙下拍摄了一组养鸭人家的照片。
瓮城下,护城河边的这家养鸭大户,专门为全聚德等前门一带的大饭庄供货。
小鸭子们破壳之后,先是在几平米的小池子里游,长大后就被赶到屋后,沿着护城河城墙根儿畅游啦!
等到再长大一点,就可以填鸭了,让鸭子们多吃一些增肥。
养鸭人把饲料做成长条形的团子,塞到鸭子嘴里,填了半个月以后,胖鸭子们就可以送去前门的各大饭庄了。
德国摄影师还专门拍了养鸭一家人的全家福,镜头下,每人抱着一只小鸭子,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其中最小的虎头虎脑抱着鸭宝宝的小朋友,当时应该是六七岁左右。
年全聚德发布寻人启事,寻找60年前养鸭人家里的这位小爷,没想到还真的找到了!
当年的养鸭幼童已经从大学退休,是一位健谈而又知识渊博的文化人。
正阳门-雨燕
冬奥会闭幕式上,冰墩墩挥手告别的一幕让大家看了依依不舍,不忍说再见。
年奥运会的吉祥物也有以熊猫为原型的福娃京京。而另一只福娃妮妮,则是以北京雨燕为原型的。
相比于其他生活在北京的鸟类,北京雨燕是目前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鸟类,还是首个北京中轴线申遗数字形象。
如今二三月份,北京雨燕正一路向北,风餐露宿,枕风而眠,从非洲、澳大利亚往北京飞呢。
数万里路云和月,等到四月份花开的季节,我们就能在北京看到这些小精灵了。
据悉,北京四环内将会有约一万只北京雨燕筑巢繁殖。
不同于别的鸟类多栖息于郊外或清净的地方,在北京境内的鸟类中,喜欢在城里的老建筑里筑巢的北京雨燕可能是与人距离最近的一种鸟儿。
颐和园、雍和宫、前门、天坛、历代帝王庙等地古建筑横梁的缝隙中均有北京雨燕栖息。
其中,正阳门城楼是北京地区最大的北京雨燕种群栖息地。
千百年来,北京雨燕与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相伴而生、携手同行,是首都独特的乡土记忆和文化符号。
北京雨燕伴城而栖,也伴京城百姓而生。
北京人对雨燕有一种特殊的情怀,在童年的印象里,从四月到八月,正阳门城楼总是成群地飞翔着许多雨燕,大家都亲切地称它们为“楼燕儿”。
春天,人们在天空中放飞的沙燕风筝,也是以北京雨燕为原型之一。
北京雨燕一度在国际上成为代表北京的文化符号。
雨燕是益鸟,对控制北京春天的蚜虫十分重要,曾经有研究人员逮到一只雨燕,掰开嘴一数,里面存着将要去喂给雏鸟的二百六七十只小虫子。
正阳门管理处的研究员说,北京雨燕的粪便酸碱度呈中性,对木建筑不构成破坏。
紫禁城-乌鸦
如今,故宫不仅是博物院,也快成动物园了!
多只宫里的“御猫”不仅有名字,还各自有粉丝,许多爱猫人专门买猫粮寄到故宫博物院,嘱咐工作人员喂给自己的心上猫。
为了回归清朝在御花园养鹿的传统,年时,故宫博物院还从承德避暑山庄短暂引进过9只鹿来配合主题展览。
其实,故宫里数量最多的小动物还是乌鸦。据说,故宫中的乌鸦,当初是满清皇帝们特意“请”来的。
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创业之初,被明军追杀,情急之下,卧倒在一条沟里隐蔽。
这时,一群乌鸦纷纷飞来落在他的身上,将他严严实实地盖住,才幸免于难,故有“乌鸦救祖”之说。
满族人有“鸦鹊崇拜”的情结。
北京老城曾经是满人聚居的地方,那时,满族人家院内多有用来祭天的索伦杆,索伦杆有丈余高,顶部有一碗状物,专门放置谷物和肉碎,用来喂乌鸦。
清顺治帝入关后,也在北京故宫内设立“索伦杆”,保持了对乌鸦最高规格的崇拜。
顺治帝告诫子孙,不许射杀乌鸦,有自己吃的就不让乌鸦挨饿。以后历代清帝遵从祖训,在紫禁城中饲养了无数只乌鸦。
后来,溥仪退位出宫之后,就没有人照顾这些乌鸦了。
故宫由于被作为重点保护文物,里面没有再住人,而乌鸦正喜欢安静,所以,它们继续在故宫里生存了下来。
这些黑色的鸟儿们从此白天外出觅食,夜晚在故宫休憩,这种习性延续至今。
清晨,故宫的乌鸦们沿着中轴线的方向往北,途经奥林匹克公园,飞出城区觅食。
到了傍晚,郊区寒冷,聪明的鸟儿们就会飞回城里休息。
钟鼓楼-鸽子
按照古都“前朝后市”的规划,北京中轴线北段的钟鼓楼一带,从不乏热闹的人群和百姓,这里市井繁盛,商贾云集。
据资料记载,以前的老北京,对于鸽子的痴迷,其实来源于王爷贝勒、皇亲国戚,鸽子是他们的一个重要玩物。
这一阶层对鸽子痴迷,当然就带动了富商巨贾的迎合,上行下效,最后平民百姓也爱养鸽子了,这就使得老北京养鸽、赏鸽形成了风俗。
在钟鼓楼附近的胡同里,老北京们最爱养的就是鸽子。家有鸽子,代表主人家人财两旺。
红墙黄瓦老皇城,青砖灰瓦四合院,豆汁焦圈钟鼓楼,蓝天白云鸽子哨。
夏季,鸽子换毛,是最适合缝鸽哨的时节。
鸽哨缝在鸽子的尾羽上
早年间,养鸽人放鸽子时喜欢给鸽子带上哨。特别是秋冬季节,晴空万里,在蔚蓝的天空中,一群群鸽子自由盘旋,鸽子哨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鸽子时远时近,声音也时起时伏。
一早一晚,都需要“盘鸽子”,把鸽子赶到天上围着屋舍旋转。
清晨,听着环绕耳畔的鸽哨;白天忙着工作和家务琐事;闲下来之后,摇着蒲扇和街坊聊聊天;傍晚,在夕阳的余晖下做着各种手势,指挥着鸽群回家……
曾经,这就是钟鼓楼附近百姓平凡的一天了。
时代的变迁褪去了中轴线上古建筑本身的使用价值,它们变成了城市名片、文物保护单位、网红景区、游客集散地、附近居民休闲的去处。
随着北京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栖息在中轴线上的鸟儿们也在逐渐增多。
护城河里经常能看到鸳鸯和野鸭,北京雨燕的繁殖点和数量增多了,连珠颈斑鸠、戴胜等鸟类也变得十分常见。
随着食物链低端鸟儿的增多,在北京市区甚至开始出现红隼等猛禽了。
透过这些喧腾的小生灵,古老的中轴线延续着历史和文化的厚重,迸发出生态与人文的生机。
资料来源:角楼图书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