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梅昆明,龙的传说孺子牛文学副刊3则
昆明,龙的传说
叶梅
在人们心目中,昆明是浪漫的,滇池的水是爱情水。恋爱中的人没有不想到滇池旁边走一走,云南当地的人不用说,天南海北的人都爱往那儿去。看那里的风景,听那里的故事。
古老的传说,藏有多少意韵,让我们一代代揣摩、领会。
很早以前,昆明一带没有湖泊,也没有河流小溪,只有一片贫瘠荒凉的土地,好几年老天也没有下过一滴雨,田野干裂荒芜,人们都纷纷逃离这个地方。有一个年轻的猎手刚刚新婚不久,美丽的新娘子从远方嫁到此地,喝水做饭都得到老远老远的山里,从那边才能打来泉水,可有时候走在半道上,就忍不住将水喝完了。年轻的猎手眼看新娘子和乡亲们饥渴难耐,决心出门去寻找水源。
他告别新婚的妻子,走了不知多少天,终于来到了东海边。他在海边看到一只鹰叼起一条小红鱼,从他身边掠过,那小红鱼挣扎的样子好可怜,猎手取下身背的弓箭,一箭射下了老鹰,救了小红鱼。小红鱼被他送回大海时,朝他不停地摆尾,嘴一张一合,像是有万语千言。
原来这条小红鱼竟然是东海龙王的三公主,龙王得知女儿被人相救之事,又见这青年猎手英武过人,就想把女儿嫁给他。猎手却不贪富贵美色,说自己已有妻室,执意不肯。龙王恼羞成怒,一气之下将猎手变成了一条小黄龙,关押在了龙宫里。可三公主心地善良,见此情形十分难过,她虽然对猎手爱慕不已,但因为自己反而害了救命恩人,不由深怀歉疚。她私下里放了小黄龙,让他回家。但她没有龙王的法力,不能将小黄龙变回人。
猎手化作的小黄龙思念妻子,但知道自己再也无法变回人与妻子相聚,只有把水带回去才算了结心愿。于是他张开龙嘴,吸足了东海水,然后朝家乡腾云而去。三公主见猎手决然离去,心中难抑悲痛,但也只好成全于他。
小黄龙飞到家乡上空,朝着干涸的土地吐出水来,顿时化出倾盆大雨从天而降,大地上眼见着有了一块翡翠似的湖泊,越来越大,越来越深,碧水荡漾开来,干枯的树木花草渐渐伸展枝叶,由焦黄变绿,孔雀蝴蝶也飞来了,小动物们欢快地奔跑。小黄龙见到这一切,高兴极了,他向田野里的妻子和村民们点头致意。聪明的妻子读懂了小黄龙的表情,明白他就是久别的丈夫,顿时泪如雨下。眼见小黄龙吐完腹中的海水,跳进了滇池,妻子也毅然向湖中扑去,大水托起了她的身子,化做睡美人山,也就是滇池边的西山。
从此,有了滇池水的昆明变得富饶而美丽。
我来到昆明西山,从山上眺望滇池,不知小黄龙是否还在?却见多情的女子化身的西山游人如织,他们的故事风记得,滇池的水记得。
那位年轻的猎手为了滇池的水,献出了生命。但后人有时候却忽略了这水的珍贵,并不十分珍惜,前些年滇池的污染成为全国人民的心中之痛。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直到人们对生态的认识逐渐清醒,滇池的治理也逐渐加强,从年起开始启动的“滇池治理计划”共实施多个项目,总投资数百亿元,进行彻底截污,水体置换,打通清水通道,修复生态。那位年轻的猎手,还有含泪而卧的睡美人,感受这人世间的纷扰和变化,该是化悲为喜吧。
昆明还有一个黑龙潭的传说,说的又是一位为民求水,不惜生命的小伙子。有一年,昆明连着好几个月都没有下雨。一个叫做小黑哥的做了一首打油诗:“挨刀死龙王,遍地闹灾荒,老子遇到你,把你鳞拔光!”
小黑哥这边骂,那边五老山上的老龙王就听见了,变成一个满脸麻子的白发老头,坐在山口上等着来找水的小黑哥。小黑哥从村里出发,走了很远的路才到这山下,一眼见到这麻脸老头,就向他打听哪里有水源?麻脸老头说,你跟我来。
他领小黑哥走进了一个不见天日的山箐里,竹林深处藏着一潭泉水,小黑哥正在高兴,突然“哗啦啦”一阵响,他被一条又粗又长的铁链绑住了。那麻脸老头现出原形:“黑小子,我是掌管昆明雨水的龙王,你竟敢骂我,我要把你扔进这深潭淹死!”
没想到小黑哥毫不惧怕:“我骂的就是你!你为何半年都不下雨,坑害一方老百姓?”龙王说:“让你来当龙王你也管不了那么多,雨多雨少在所难免。”
小黑哥说:“你管不了那么多,那就让我来管。”龙王打量了小黑哥一番,说:“好哇,不过你要答应两件事。”小黑哥问是什么事?龙王说:“行雨收雨只有龙才能做,你要行雨就得先变成龙,这是头一件。第二件,你要被锁在这个龙潭中,隔六个月才准下雨一次。如果不照天条行雨,你身上的链子就要加一千斤。”
小黑哥毫不犹豫地点了头,只要能给干渴的老百姓带来雨水,别说加一千斤铁链,就是在他身上压一座大山,他也情愿。
龙王用手一指,小黑哥转眼化作了一条黑龙,他直冲云霄,然后行起了大雨。龙王忙叫:“今天可不是行雨的日子!”可小黑哥不听他的,一连下了三天三夜,等到庄稼活过来了,大地变绿了,他才收住云头。他落到潭水之中,果然一条沉重的大铁链等着他,而且还给他加上了一千斤。
小黑哥从此就被锁在了龙潭底下,可是每逢遇到旱灾,小黑哥就会不顾天条擅自行雨,铁链一次次加重,每回为挣断铁链,他都要在龙潭里挣扎半天。因为他是条黑龙,冒出的汗也是黑色,所以把龙潭的水都染黑了。
人们就叫这潭为黑龙潭,后来修了黑龙宫和龙泉观,为的是让小黑哥有个上岸歇息的地方。每当昆明遇到干旱,黑龙潭里的水就会变得不平静起来,总有飓风吹过的声音,那是小黑哥粗重的喘息。
小黑龙、小黄龙,都是昆明人心中的英雄。龙的传说,被人们口口相传,说着他们的故事,表达的是赞颂和效仿,有一些人总在负重而行,便会有一些人跟随而来,都为的是天下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百姓共享美好和安宁。
龙游石窟遐想
王瑞来
几年前,学术会议结束,主人热情,专门为我和另一位参会的老先生安排了一次游览观光。目的地是位于浙江金华几十公里外龙游县的一个石窟群。
说到石窟,人们脑海不禁会浮现出这样一些词语: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大足石窟等等。
然而,位于龙游的这个石窟群,不同于众所周知的所有石窟。第一,不在山上,而在地下,还曾经隐于水下;第二,石窟中无任何宗教色彩;第三,石窟空空如也,几乎没有文物遗留。
龙游石窟发现得很晚,是居住在石窟旁的居民试图竭潭而渔,抽干被称为“无底潭”的潭水时才显现面容。时为年。
在此之前,人们对石窟全然不知,附近的村民关于石窟也无口耳相承的传说。
称作石窟群,是在周围共发现了25个这样的石窟。中心的7个,呈北斗七星的形状分布。
是谁,在什么时代,开凿了座座均达数千平方米的巨大石窟?开凿如此巨大石窟,其用为何?先人用什么工具,运用什么样的技术开凿的石窟?给人们留下了无尽之谜,也引来无尽之猜想。
据石窟中的解说词讲,种种猜测之中,有古代采石场之说,春秋王陵之说,越王复仇练兵基地之说,汉代仓储之说,道家福地之说等等,甚至还有外星文明之说。
石窟公园入口处有一幢建筑,镌刻着“世界第九大奇迹”。如何排出的,我不清楚。不过,存在于地下的巨大石窟的确堪称奇迹。起码,石窟的建造本身就是奇迹。
建造一座座面积达数千平方米,高度达二三十米的巨大地下石窟,避免缺氧不能用火,照明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有一个石窟留下了一块重近一吨的石块,难以想象的是,立方数以万计的石头当时是通过什么工具运出去的?石窟中刻凿时做成的上下相连的石柱,均非圆柱或方柱,皆造成三角状,上部又呈地面木造建筑的斗拱状,掌握这种稳定性知识的建造者是哪个时代的人?石窟的天井与四壁皆刻有均匀的纹理,据说如此可以延缓岩石的风化,是什么人会懂得这样的道理?石窟与石窟有的还上下相叠,距离最近处相隔仅50厘米而互不相通,建造者究竟是运用什么方式定位石窟的?
有专家认为,从石壁与天井的凿刻纹理看,使用的工具并非坚硬的铁器,而是较为柔软的铜器。
一座石窟内有一尊石像,为文官装饰却手拄宝剑。石料材质与石窟的石料不同,当是自外部搬入。还有一座石窟石壁的十几米上方,刻有虎、鸟、鱼的浮雕,造型与史前时代的一些文明遗留有几分相像。究竟是出自建造者的雕凿,还是后来者的手笔,也难得其详。
记得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教授曾经说过,秦汉以来,丽水山区的人文发展,主要是从衢州龙游而来,进入遂昌、松阳,既而渐展而东而南扩散、深入。这是讲秦汉以来文化发展与龙游的关系。
那么,再往前呢?最近看到一个报道,讲云和考古发现28处文化遗址。从时期来看,均为新石器时期至商周时期,也就是说,是三千年前至五千年前的文化遗址。
历史学、考古学乃至文化人类学对于“文化”与“文明”的用语有着特定内涵。文化是指文字发明以前的时代,文明则是指文字业已广泛使用的时代。这28处遗址称为文化遗址,显然是没有文字发现。
看了这一报道,便自然让我与前些年去过的龙游石窟联系了起来。没有任何文字的龙游石窟的地理位置,距离发现28处文化遗址的云和县仅有百余公里,位于云和县西北。经由路径刚好与谭其骧先生讲的秦汉以来文化发展正相反,是云和→松阳→遂昌→龙游这样一个北上路线。还没有人把云和文化遗址与龙游石窟联系起来观察。地理的接近,让我产生如是联想。
进一步纵深联想,包括龙游在内的上山文化遗址,作为新石器早期文化,比河姆渡文化还早三千年,距今八千至一万一千年左右,是世界稻作文化的发源地,跟同在龙游的这些石窟有没有联系?
胡适先生有句名言,叫作“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历史真相的破解,有时真的就像是侦探破案,丰富的想象力必不可少。以合乎逻辑的大胆假设开拓思路,以小心求证来加以证实或证伪,无疑是一种正确的研究方法。
去石窟之前,曾有朋友向我讲述过种种石窟之谜,我说,带着悬念去看更有吸引力。看过之后,那份神秘依然没有消失。
埃及金字塔堆向天空,龙游石窟群凿向地下。不可思议的奇迹太多,解谜无力。
带着悬念来,带着悬念去。
寻找石林精舍
陆春祥
1
我到白雀村委会时,湖州文学院的院长沈文泉已经在那里等我了。他叫了当地的文化学者老孟,还有白雀村的老书记老毕,他们知道一点叶梦得的历史,有他们一起带路,总不会漫无目标地乱跑。
白雀村原来是个乡,历史悠久,四千年前,“防风氏”在德清二都防风山建都,白雀就是当年“防风国”的辖区。白雀乡以“白雀禅寺”得名,该寺又叫“法华寺”,梁普通二年(公元年),传说寺庙诵经声传出,有白雀旋绕,作听法状,所以又叫白雀禅寺。
这白雀村和弁山(又名卞山),都相当有名,秦汉以来,项羽、太史慈、吴太子和、孙权之孙乌程侯孙皓、颜真卿、苏东坡、叶梦得、周密、谢肇淛等,这些名人都和它们有关系,这里原来就是乌程县,苏东坡做过湖州知州,叶梦得在卞山建石林别业,也叫石林精舍。我就是为了石林精舍来的,我想看看,他当年的隐居地,还留下了什么。
南宋周密,虽是山东人,但到他这一代时,已经在湖州居住了四代,他的《癸辛杂识》前集《吴兴园圃》,对湖州的名园都有详细描绘,其中叶梦得的故居,他这样写:
叶氏石林尚书左丞叶梦得之故居,在卞山之阳,万石环之,故名,且以自号。正堂曰兼山,傍曰石林精舍,有承诏、求志、从好等堂,及净乐庵、爱日轩、跻云轩、碧琳池,又有岩居、真意、知止等亭。其邻有朱氏怡云庵、涵空桥、玉涧,故公复以玉涧名书(即《玉间杂书》)。大抵北山一径,产杨梅,盛夏之际,十余里间,朱实离离,不减闽中荔枝也。此园在霅(湖州别名)最古,今皆没于蔓草,影响不复存矣。
叶梦得喜欢石头,到了痴迷,否则不会自号石林。范成大说他“尽力剔山骨,森然发露若林,而开径于石间”(范成大《骖鸾录》)。按现在的环保观点,这似乎有点过分了,扒开泥土,露出石头,国土局的天眼,会直接告诉你破坏森林,但叶梦得不管,他要的是万石环绕,石头的铮铮骨气,他要领导天下的石头。怪石、奇峰、流泉、深潭、老木、嘉草、新花,他统统都要。
我知道,叶梦得去世前一年的那场大火,石林精舍毁于一旦,几乎所有人都扼腕,但它在文学史上却一直生动地复活着。乾道八年(公元年),范成大赴广西,路过卞山,他在当地朋友薛士隆的陪同下参观了叶梦得旧居,准确地说,应该是没于杂草丛中的遗址了。看完遗址,范成大自然颇有感慨:方公著书释经于堂上,四方学士闻风仰之,如璇玑景星。语石林所在,又如仙都道山,欲至不可得。盖棺未几,而其家已不能有,委而弃之灌莽丛薄间。游子相与徘徊,叹息之不能去(《骖鸾录》)。我呢,只是想看看它的地方,看叶梦得经营了三十多年的避身之所,还有没有什么印迹在,以解我惦记之念。
2
我们的车往湖州城北开去,一直开到卞山脚下,这山的背面,就是太湖。
老毕从手拎提袋里,拿出一把柴刀,前几天,沈文泉已经联系过街道,街道就请住在弁山脚下的老毕带路,老毕高个,他说已经七十三岁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退伍,一直在白雀村住着,弁山,他从小就钻进钻出。
刚踏进那些崎岖的山道,我就在想一个问题,叶梦得为什么要找这么高的地方隐居呢?石林精舍真的在上面吗?日常生活怎么办?
山道甚小,两边杂草挤着,走了几分钟,却见清晰的石台阶,这些台阶不那么规整,但显然是条古道,老毕说,这古道已经千年了,往这走可以通到长兴,以前古人应该都是走这条道来往的。道两边的杂树,长得很粗壮,青?树居多,还有一两百年的大樟树,那些藤蔓,时时会缠住你。老毕显然是有准备的,他手中的柴刀不断发挥着作用,一会,他就砍了好几根杂树,给我们当拐杖用,一群人拄着杖,真有点像苏东坡他们在走山路,竹杖芒鞋。
差不多到了第一个山顶,有四间屋子藏在树林中,两间屋顶已经开了天窗,我们一间一间看过去,老毕说,这里以前是林场工作人员住的地方,最里面的一间,还有锅灶。房子前面,杂树生花,藤蔓缠绕,那株玉兰树,长得极健壮,叶片肥厚,颜色青葱,显然,它独自在此亭亭玉立已经几十年,没有人欣赏,它也静静开放,独活。
山岗的中间,有一个标志牌,上面写着“湖州南太湖弁山越野挑战赛”,还有一些小指示旗挂在树枝上,这里是越野跑的好地方,平时基本没人来。我们沿着山岗前进,一片冬青树林里,我们坐下休息,十二月的天,已经有些冷了,我们都穿着棉袄,将棉袄脱下,放在石头上,等会儿沿原路返回。
老毕在脱棉袄,阳光穿过树林,碎碎而下,我笑着和沈文泉说,王维《鹿柴》诗意境出来了,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弁山阳光的影子,是照在脱棉袄的老毕身上,当然,也照在我们身上。老毕从袋里拿出几只小金橘给我们,说,吃吧,我已经洗过了。
3
在第一个高压铁塔下面,我们第二次坐下来休息,再脱线衫,老毕又从袋里拿出一个橘子给我,热热的阳光,冷冷的橘子,吃到肚子里,舒服得如夏日里吃雪糕一样。老毕指着上面的高压铁塔说,那个铁塔往下一点,就是石林精舍。我笑笑,心里的疑问,越来越重,如果精舍真的在那里,山这么高,一定还有别的什么路可走,叶梦得那些朋友,来看他一次都不容易呀,还有,水怎么办,人可以隐居起来,但总要喝水的呀。
第二个铁塔往下,走了不多一会,我们在一片平地上停下来了,老毕说,整个山上,就这一片最开阔,这里应该就是你们说的石林精舍。
和我们一起上山的老孟,他说,他八九岁的时候上来过,他比老毕还年长一岁,他说这里,他们一直叫大洋滩。这一片地,倒是开阔,边角算起来,差不多上千平方米,杂树和藤蔓,已经将平地围绕得紧紧的,我在一排大石头旁边蹲下,这是原来的墙基吗?看着也不是太像,墙基倒了,那些石头总还在的吧。不过,地上倒长着不少草,那些老旧墙基内常有的那种草。
前面我已经写过,叶梦得在《避暑录话》和《石林燕语》中,有不少段落是记载晚年的隐居生活的,夏天太热的时候,他常常和他的儿子和学生一起,坐在山泉边,听水声,读书,说书。
这水怎么解决?老毕说,这往下一点,就有山泉呀。
沈文泉和我同样有疑问,见我们不断否定,老毕和老孟说,这山的下面,有不少老墙基,以前也有人住过的。老孟说,明年开春季节,他会再去找找看,如果有新发现,我和你说。
这老孟,叫孟生根,年生,虽只有初中学历,但他对文化一直爱好,尤其是对家乡的热爱,数十年来,一直勤于搜集家乡的人文资料,到目前,已经写了好几本书,出版和主编了《白雀民间故事》《白雀旅游景点传说》《白雀地异记叙》等。我相信老孟的寻找能力和眼力。
4
过了几个月,沈文泉兄发来他最新寻找的结果,这一回,他应该是找着了石林精舍的准确位置,我将他的简单过程录于下:
我和徐勇(湖州知名文化学者)从弁山大道北侧的幻住寺(上次我和陆老师也曾到过这地方)进去,沿着一条崎岖小道进入白雀林场,然后弃车步行进山。徐勇指点给我看小玲珑洞的位置,因为无法靠近洞口,只能远远眺望。我们站立的地方,前些年修了一个带尖顶的四方木亭子,亭子里有一块刻着《项羽点兵图》的石碑。
看过小玲珑洞,我们再出林场,从幻住寺门前重新驶上弁山大道,西行数公里,在一个水潭边停下来。徐勇先手指西北方向白雀法华寺的白雀塔,然后指着眼前的水潭和对面的小山头说,这里就是原来大玲珑洞和石林精舍的位置,前些年被白雀石矿破坏掉了,这个水潭就是矿坑注水后形成的,石林精舍的位置就在水潭水面的区域内。
对照清同治十一年(公元年)刊刻的《湖州府志》里的《弁山图》,与徐勇的指点,完全可以互证,石林精舍遗址就在这个无名水潭的位置。
从文泉发我的几张现场照片看,石林水潭及周边的环境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修复和美化,俨然像个公园。他和我感叹,如果能在石林水潭边上重建石林精舍,挖掘和利用好叶梦得、叶清臣等名人资源,湖州的词文化资源,还有藏书文化资源,那么,这方山水就会重新灵动起来。
浙江省松阳县的叶平,叶梦得第三十三世孙,他做过县文化局局长、司法局局长,现在是世界叶氏联谊总会的常务副会长,他是叶梦得长子叶栋这一支的,他说,松阳有叶梦得后人八千多,叶梦得儿子中至少有四个(栋、桯、模、橹),在浙江南部数县中有几万后人,松阳城郊豹坞山有叶梦得墓,桐溪村有丞相府,我问叶梦得墓不是在湖州弁山吗?他说也有可能是衣冠冢。祖籍松阳,他又避乱过,任何可能性都存在。
山中人已远逝,石林先生永在,他留下的精神财富,诗词和家训,特别是几部笔记,成了人们追踪崇仰的最好明证。
原标题:《叶梅:昆明,龙的传说
《孺子牛》文学副刊3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