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前后,麋鹿角会自动脱落吗北京城还有哪

治疗白殿疯点北京中科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

北京晚报·五色土

记者李峥嵘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二十二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冬至是阴阳交替的时刻,在这一天,阴气盛极,此后阳气开始萌生。

冬至时节,我国北方千里冰封,进入了“数九寒天”。旧时,人们将冬至之后的八十一天分为九个阶段,每个阶段为九天,这就是民间说的“冬九九”。

冬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在冬至这一天很多地区都非常重视。

《北京晚报》“四时佳气”之“冬至”节气的报道

皇家鹿苑换新颜

对于冬至物候,古人有“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的说法,意即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山中的泉水潺潺流动,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冬至前后,麋鹿的鹿角就会自然脱落。这是真的吗?我们不妨到北京南海子麋鹿苑探访一番。

冬日的麋鹿苑白加德摄

南海子历史上曾是北京最大湿地、北方地区面积最大的皇家猎场,“燕京十景”之一的“南囿秋风”就在这里。清朝,南海子不仅是皇家射猎游幸之处,也是皇家操练阅兵的重要场所。康熙曾作诗描述当年的盛况:“清晨漫上晾鹰台,八骏齐登万马催。遥望九重云雾里,群臣就景献诗来。”

因为历史的变迁,南海子不负昔日盛景,但是依然有一番广阔幽深的野趣。时至冬季,天空高远,旷野无边,草木间栖息着不少鸦雀禽兽。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展览部副研究员胡冀宁为我们介绍了一段历史:

早在先秦时期,麋鹿解角被视为冬季时令的标志,统治者以麋鹿为主要对象的冬狩成为一种“守时待岁”的仪式活动。《礼记·月令》在“仲冬之月”中记载有“麋角解”;东汉《说文解字》记载“麋:鹿属,从鹿,米声,麋冬至解其角。”《本草纲目》中记载:“麋喜沼而属阴,冬至解角。”

宋代以后,随着气候的变化、自然灾害及人类捕杀,野外麋鹿数量逐渐减少,北京南苑皇家猎苑中的麋鹿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麋鹿种群。南苑作为历史上辽金元明清三朝五代的皇家猎苑,麋鹿在这里得以保存,也就有了乾隆皇帝与麋鹿的故事。

乾隆三十二年,冬至前后,乾隆皇帝在读书过程中产生了一个疑问。他曾经在《礼记·月令》读过仲冬之月“麋角解”的记载。可是他自己观察到的鹿和麋都是夏天脱角,所以他怀疑古人记载有误。乾隆皇帝推测,这种冬天换角的“麋”,会不会是北京南郊皇家猎苑里饲养的“麈”(zhǔ)。

麋鹿苑里的麋鹿白加德摄

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他吩咐人去察看。果然,差去的人从猎苑里捡回了一只麋鹿角,禀报说:“南苑里的鹿正在掉角。有的一对角全掉了,有的才刚脱落一只角。乾隆皇帝听了,不禁感叹:“天下之理不易穷,而物不易格,有如是乎!”乾隆皇帝经过考证,确信古人的观察是正确的,只是古人麋和麈不分:乾隆年间将梅花鹿称作麋,麈则指体形较大的鹿。

随后,乾隆皇帝专门为此事撰写了《麋角解说》,并命人刻在这只脱落的麋鹿角上。由此也就有了麋鹿苑的镇馆之宝——乾隆鹿角“麋角解说”。

麋鹿,俗称“四不像”,它是传说中吉祥神兽“麒麟”的原型,也是传说中姜子牙的坐骑。麋鹿起源于中国长江、黄河中游,曾广泛分布于长江和黄河流域的湿地,“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年八国联军劫掠,南海子猎苑毁于战乱,散养在南海子的麋鹿在中国绝迹。年前后英国从欧洲一些动物园中收集到18头麋鹿,放养于乌邦寺庄园。年英国乌邦寺庄园塔维斯托克侯爵将20头麋鹿送还给中国,国家专门成立了北京麋鹿生态试验中心,并辟出近千亩土地,建成第一座以散养方式为主的麋鹿自然保护区。我国的麋鹿种群开始有计划地恢复。

麋鹿苑白加德摄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副研究员程志斌介绍了麋鹿苑的情况:“目前苑内有只麋鹿,属于散放状态,自由自在地生活,为了保持它们的野性,除了饲喂之外,我们很少干扰它们,这样将它们放归野外之后,能够更好地适应野外的生活。”

冬至前后,如果你到麋鹿苑,仔细观察,会发现不少麋鹿头上只有一只角。程志斌说:“现在12月中旬,苑里已经有开始脱角的了。麋鹿通常在冬至前后开始脱角,它是鹿科动物中少有的冬季掉角的鹿,我们常见的梅花鹿、马鹿都是春夏之际开始脱角的。麋鹿脱角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受光周期和体内激素的影响,麋鹿每年会很有规律地、周期性地脱换。”

程志斌还说起一个有趣的细节,“麋鹿角不是两侧一起同时掉的,通常先掉一侧。当角脱落的瞬间,麋鹿的头感觉失去平衡,这时它处于蒙圈的状态,表情挺可爱的。”

冬至物候鉴赏处:南海子麋鹿苑

金光北归现奇景

冬至在过去是个无比重大的节日,是皇家祭天、民间祭祖的重要日子,称之为亚岁,有唐诗云:“亚岁崇佳宴,华轩照渌波。”人们甚至将之与春节相提并论,在民间也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北方谚语云:“冬至馄饨夏至面。”冬至吃馄饨可追溯到古代的祭祀食物。南宋《武林旧事》记载过冬至时:“享先则以馄饨。有‘冬馄饨,年馎饦(bótuō,一种类似煮面片的面食)’之谚。贵家求奇,一器凡十余色,谓之‘百味馄饨’。”《帝京岁时记胜》也记录了北京人用细肉馅包“角儿”与羹饭奉于祖先。

北方还有围炉火锅、吃红豆粥的习俗。王仁湘先生在所著的《饮食与中国文化》里感慨:“雪地冰天,万物必藏,越是在寒冷的季节,人们越是能创造出热烈的气氛,同自然抗争,与从严冬斗趣。许多热烈的气氛,都通过节令饮食活动体现出来。”“冬节食物也很丰富,人们有较多的闲暇来从事烹饪制作,不像春夏秋三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72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