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七天乐,乏力,眼花,失眠,怕冷你是哪
周五啦!
七天的工作日也不过如此嘛
一晃眼就过去了
留学生直言
在中国受到最大的文化冲击之一
就是调休
网友:要不您给说说
我一看今天还是世界保健日
最好的保健难道不是休息嘛
繁忙的工作
生活的艰辛
可能会让我们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的状态
健康的身体是一切的基础
善待自己才能享受美丽人生
今天老中医的保健小妙招
送给大家
01“秋季进补,来年打虎”立秋之后,气候逐渐由热变凉,人体阳气开始潜藏于内。此时适当进补是必要的,稍加滋补便能收到祛病延年的功效。中医认为,“虚则补之”,故对于身体偏虚之人需要在秋季适量滋补。
别急,这个进补啊
中医也要辩证看
这里面的学问大着咧
虚证具体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类:
01
气虚者多见体倦乏力、面色苍白、气短喘息、懒言声低、饮食不佳或大便溏泄、舌质淡、苔薄白等症状。气虚证常见一些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人、妇女产后、大量出汗者等,食补可选用山药、鱼类、黄豆,大枣、莲子、桂圆、百合等。
02
血虚者多见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苍白及口、舌、唇、指甲色淡等症状,血虚证多见一些患有心血管疾病、失血的患者,食补可选用猪肉、鸡肉、龙眼肉、动物肝,猪血,红枣,骨头汤等。
03
阴虚者多见虚烦不眠、口苦咽干、午后潮热、颧红、便秘、舌质红少苔等症状。阴虚证最常见的人群是围绝经期的患者,其他像手脚心热、皮肤干燥、耳鸣、眼睛干涩等都是阴虚常见的症状,食补应以鹅肉、鸭肉、鳖、龟、牡砺肉、藕、银耳、芹菜、菠菜,猪肝、猪肾、芝麻、麦冬等为主如鸭肉同当归炖服,有补血润肠通便之功。
04
阳虚者多见腰膝冷痛、四肢不温、小便频数、大便溏泄、阳痿早泄等症状。阳虚就是我们老百姓常说的“火气不足”,最常见的症状就是怕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部分年老体虚、房劳过度及水肿、肥胖、腹泻等患者,食补应以羊肉、狗肉、鸽肉、雀肉、胡桃仁、韭菜、海参、泥鳅为主,如当归生姜羊肉汤对阳气虚的老年人尤为适宜。
02市面上各类保健品琳琅满目,应该如何挑选?对于气虚者:以益气为主,进补可选用人参蜂王浆、补中益气丸,以及黄芪、党参、白术、山药等。
对于血虚者:当补血为主,进补可选用十全大补丸、四物合剂、阿胶补血口服液、归脾丸,以及当归、阿胶、龙眼肉等。
对于阴虚者:补以滋阴,进补可选用大补阴丸、参杞蜂王浆、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银耳、鳖甲、麦冬、沙参、黑芝麻等药物。
对于阳虚者:当以温阳,进补可选用金匮肾气丸、鹿茸口服液、龟苓膏,以及鹿茸、紫河车、蛤蚧、冬虫夏草、杜仲等药物。
选用保健品应分清寒热虚实,依据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原则,建议请中医专业人员辨证您是气虚、血虚,还是阳虚、阴虚,或者二者、三者、四者皆虚,然后再选用适当的药物进补,若不辨寒热妄投药膳,则容易导致“火上加火”“寒上加寒”。
03对于中老年朋友而言,该如何进补,为入冬打好基础?
中老年进补遵循“三适”原则:适合、适度、适量。并非所有人都能“虚则补之”,一味滥补可能适得其反。更切忌以药代食,提倡合理膳食。建议做到以下三点:
1.进补前,先进行中医“体检”:通过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对受检者身体状况进行综合分析辨证。然后根据辨证结果,对其日常生活、饮食、情绪、起居等进行恰当的指导。
2.分清补品及补药,合理进补:补品是指食物当中的补益之品,如鸡、鸭、鱼、肉、蛋、奶、海味、香菇、木耳等。补药是指能补养人体阴气血阳不足,用以治疗各种虚证的中药。吃补药前应咨询医生,了解自己的体质和补药的药性,遵医嘱服用。补虚时,必须讲究度,建议进补时从小量开始,根据自己的感觉适量递增,以精力充沛、食欲正常、浑身舒服、不燥不虚为宜,这样才能达到科学进补的目的。
3.进补之时,应温而不热,凉而不寒,不可用大寒大热之品,即所谓平补、清补之法。提供一些汤羹类饮食供参考,如莲子冬瓜粥、红豆薏仁粥、荷叶瘦肉粥、银耳百合山药羹、沙参玉竹百合羹、老鸭冬瓜汤、木瓜瘦肉汤、雪梨炖冰糖等。
为预防冬季多发的咳喘等呼吸系统疾病,中老年人可选食银耳、萝卜、梨等补肺益气的食物,还可用1-3个核桃肉(连紫衣)与1-3片生姜同嚼服食。对于需要在冬季进补者来讲,此时是调整脾胃,打“底补”的最佳时期。可用芡实、红枣或花生仁加红糖炖汤服,或用芡实炖牛肉等食用。经过底补,脾胃健运,入冬就可放心进补,以此抵御严寒。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专家介绍
张晓菊副主任医师
专业擅长:
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病、妇科病、肾病及亚健康状态如睡眠障碍、汗证、郁证等。
出诊时间和地点:
周一、三上午航天城院区
周二、四、五全天航天城院区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发至邮箱newmedia
xxcb.cn,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内容;yuanshipengxxcb.cn。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8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