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加尔湖畔有座闻庙,祭祀的是哪个封神人物
封神知识点:闻太师文/王事情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内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每当我翻开《封神演义》,读到闻仲的章节,都想把这首悲壮的诗送给这位老太师。
此诗是清末李鸿章所作,据传为其临终前口授。全诗着眼点在“孤臣”二字,秋风落日、战旗破败,孤军之中簇拥一耿耿老臣,明知大厦将倾、社稷危殆,也要站出来托起破碎山河。
但一切只是徒劳而已,朝堂之上,帝王一味昏昧,美人犹自歌舞,纵有将士用命、铁血丹心,也不能抵抗一个时代的洪流,就像在那个封神的故事中,入了封神榜之人没有一人逆天改命成功一般。
李诗第三句原本是“海外尘氛犹未息”,因为无论是根据史实还是原著,商朝的威胁都实打实的来自西方的周国和昆仑山阐教众人,真正的海外势力是截教,而截教是站在商朝一边的,那么尘氛未靖之处自然只能是海内了。
闻仲官拜太师,又是帝乙(纣王之父)的托孤之臣,从纣王登基第七年起,便放弃了朝歌的安逸生活,以文官而挂武职,征完北海征东海,打完东海打西岐,转瞬便蹉跎了二十年,最后终于战死绝龙岭上。即便已经身死道消,犹自一点忠心不灭,托梦于纣王申诉其情。可惜纣王梦醒,却被妲己轻飘飘一句“梦由心作……料闻太师岂是失机之士”给安慰得结结实实,把太师所说“企反前愆,庶可挽回”之语抛诸脑后。后来战报终于传到朝歌,书中写纣王也只有“着实伤感”四字而已。就这样,忠心为国的的闻太师就像白死了一样。
绝龙岭上孤臣泪,封神台前雷部尊。戏里戏外的闻太师,真有太多可说之处。
一、闻仲的原型
闻仲与李鸿章确有相似之处,两人都是帝国裱糊匠。
他们受命于帝国千疮百孔、风雨飘摇之际,都官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如闻仲世称闻太师,李鸿章世称李中堂。
在任上也都夙兴夜寐,办了很多实事。李鸿章最为人所知的大概是镇压太平天国、领导洋务运动和签订《马关条约》挨那一枪省下一亿两白银这些事儿,闻仲与之类比,亦有领兵四处征战、进行施政改革(陈十策事件)和绝龙岭一战等事,含金量比之李鸿章分毫不差。
但李鸿章又绝非闻太师的原型,理由有两个:
第一,时代不同。李是清末人,封神写作于是明朝中后期;且目前所能稽录的十几种《封神》刊本,最晚的也不过是清道光二十三年(年)的《新刻钟伯敬先生批评封神演义》,李鸿章这时才20岁,也尚未发迹,是绝不可能影响到通俗小说中的人物塑造的。
第二,以人格而论,闻太师比李鸿章要更加高尚。闻太师长年军伍生涯,虽位高权重但并不贪鄙,李氏则不然,据传其贪污白银达千万之巨。所以非要在晚清重臣给闻太师找个原型,也只能是集改革派与清廉官员于一体的左宗棠,而绝不会是这位中堂大人。
事实上,闻仲的形象是历史上所有耿介名臣的集合体,在明则为于谦,在唐则为李靖一流。很多人相信,闻仲的直接形象,应该是来自于春秋末期越国大臣文种。
首先,两人同音异字,文种(读音:wénzhǒng),闻仲(读音:wénzhòng),别管两个字一样不一样,读音一样就证明两者确实可能有联系。
其次,闻姓有两个主要来源,一是出自春秋时被孔子诛杀的少正卯,二是文天祥的后人改姓。闻氏望族居浙江吴兴,正是古吴越之地。
最后,两人的生平相似。闻太师曾向纣王“陈十策”,而文种也向越王勾践上过著名的“伐吴九术”。
纣王七年,北海七十二路诸侯袁福通等反商,闻仲立刻奉敕征北。在北海苦寒之地灭怪除妖、斩逆剿贼,共计十五年,等扫平叛乱班师还朝之日,朝歌已经变了天。纣王十年,千年狐狸精妲己入宫,废皇后、对四大方伯下手、诛戮大臣,炮烙虿盆、酒池肉林,等纣王二十二年闻仲大军还朝,正遇王叔比干剜心而死。闻仲听得纣王倒行逆施,便条陈十道:
第一件:拆鹿台,安民不乱;
第二件:废炮烙,使谏官尽忠;
第三件:填虿盆,宫患自安;
第四件:去酒池、肉林,掩诸侯谤议;
第五件:贬妲己,别立正宫,使内庭无蛊惑之虞;
第六件:勘佞臣,速斩费仲、尤浑而快人心,使不肖者自远;
第七件:开仓廪,赈民饥馑;
第八件:遣使命,招安于东南;
第九件:访遗贤于山泽,释天下疑似者之心;
第十件:纳忠谏,大开言路,使天下无壅塞之蔽。
无一不是针对当前困局提出的破局之法,纣王倘若准行,至少在法统上站住了脚,只要大商国泰民安、君王贤明,标榜仁政的西岐自然不敢举起反旗。
春秋晚期吴越争霸,槜李之战中,吴王阖庐被射伤身亡,临死嘱子夫差报仇。夫差即位,日夜练兵,终于在夫椒之战中,率吴师一雪前耻,围勾践于会稽。越王遂用范蠡、文种之计,卑辞厚礼以求和,并贿赂吴太宰嚭(读音:pǐ)以说吴王。吴王不听伍子胥之言,赦越归国。接下来勾践卧薪尝胆,范蠡及大夫柘稽去吴国当人质,举国政事归于文种。
越国此时已形同亡国,文种挑起中兴重担,上伐吴九术(《史记》作七术),今据《越绝书》录之:
一曰尊天地,事鬼神;
二曰重财币,以遗其君(遗:wèi,馈赠);
三曰贵籴粟槁(抬高价格向吴国购买粮草),以空其邦;
四曰遗之好美,以为劳其志;
五曰遗之巧匠,使起宫室高台,尽其财,疲其力;
六曰遗其谀臣,使之易伐;
七曰疆其谏臣(让吴国的忠谏之士变得更为刚强),使之自杀;
八曰邦家富而备器;
九曰坚厉甲兵,以承其弊(利用吴国弊败之机进攻它)。
勾践听之称善。二十二年之后,越军大败吴军,兵临吴都,迫使夫差自杀。勾践度淮,大会诸侯,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范蠡功成身退,说出了著名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留书而去。文种贪恋富贵,勾践派人赐给他一把剑,极为无耻地说,“你从前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只用其三就灭了吴,还有四术请你去告诉先王吧(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于是文种只能自杀。
文种长于谋国却短于谋身,千载之下仿佛成了一个笑话,然而谁也不能否认他既是能臣,也是大大的忠臣。他的伐吴九术如今看来似是平常,但在春秋时代却是不折不扣的灭国毒计,且真的成功得到了推行,放到后世,这就是诸葛亮、刘伯温一样的人物。勾践失败时,曾被夫差囚禁三年,三年中文种对之不离不弃,而且还鼓励他要学周文王。后来大权在握,22年披肝沥胆治国理政,未尝敢松懈一日。可以说灭吴之功,文种居首,可惜,文种虽是萧何,勾践却做不了刘邦。
文种之幸,在于遇到了雄主,但雄主多猜,则成了文种的不幸。闻仲之幸,在于遇到了几乎对他言听计从的纣王,但正因纣王耳根子太软,则又是闻仲的不幸。
吴越争霸的故事流传极广,除了产生了卧薪尝胆、鸟尽弓藏这些成语外,还出现了白猿传剑、越女剑、西施、干将莫邪这些名闻遐迩的野史。《封神演义》的作者是东南沿海一带人,本就是吴越之地,自小听了文种的故事,在自己的作品中创造闻仲这样一个悲情人物并不难理解,而同时勾践和纣王在老百姓心中的口碑亦可知。
二、糕点行的祖师
姜子牙封神之时,榜上之神无论是谁都老老实实跪下听封,惟有闻仲非但不敢随清福神柏鉴引路,上得台来也不肯下跪听封,书中用八个字形容闻太师,乃是“英风锐气,不肯让人”,可见作者对他的击节赞赏。
《封神》成书以后,因为巨大的传播力,对民间神祇的重塑和构建影响极大。
至今在我国民间有一道被称为“太师饼”的风味小吃,又称“太史饼”。做法很简单,先猪油和面、切小面团,再包上馅料压平成饼状即可,馅以肉丁拌上茶花、火腿、盐、葱花等物,蒸、烤皆宜。其制作方法并非什么不传之秘,一看就会,以前的大街小巷都有这种饼卖,只不过现在渐渐换成锅盔、鸡蛋灌饼这种了。
云南昆明、贵州都匀、湖北乃至江浙一带,为其之佼佼者。这些无一例外,其起源都会追溯到闻太师。说是武王伐纣时,闻仲领兵出征,亲自发明了这种饼作为行军干粮云云。后世因循,便作此饼纪念太师。
这当然只是后世商家的附会,与过桥米线传说中的蒙自书生相类。然而这个附会起源的时间极早,上世纪20年代的民俗学家刘佳崇璋(生平不详)对京城手工业行业进行了详细调查,并写出了至少八集的《北京各行祖师调查记略》,现存仅余第八集,收有“酸梅汤贩之祖师”、“大饽饽铺之祖师”、“农园之祖师”、“茶馆之祖师”四种。第二种所谓大饽饽者,其实就是南方的馒头,这一行的祖师爷据传就是闻太师,《调查记略》云:
此行分南北两案,南案制南式之汉饽饽,北案制满洲饽饽及蒙古饽饽。其所供之祖师,则颇奇特,乃俗传纣王时代之闻仲。相传烙制糕点之皂炉、烤制糕点之吊炉、焖炉等,均为闻仲所发明。在《封神榜》演义小说中,称闻仲为闻太师,旧剧中之“太师辞朝”即此人之故事。闻仲殁后,封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即俗呼之雷神、雷祖、雷公爷。因有此一段之相传,故一般旧式糕点商,不论为蒸、烙、烤、炸何种工作之工人,凡为佛、道两教徒者,均奉雷祖为祖师,并建设雷神庙为公共祀神之所。
原来,传说闻仲发明了皂炉、吊炉、焖炉,皆为制糕点的器具,因而被奉为糕点行之祖师。闻仲死后封神,为雷部之主,俗呼雷神,因此糕点业修建雷神庙来祭祀他。当然,《记略》还记载庙中附祀关帝(关羽)、赵公明(又是《封神》中的人物,俗呼武财神)、火神马明王(有说即《封神》中燃灯座前的神灯马善)等四神,因篇幅侧重不再展开。
据李乔先生在《中国行业神崇拜》中考证,雷神庙设在京城外城的“沙窝门马神庙内”,《基尔特集》及道光二十八年的《糖饼行雷祖圣会碑》、《马神庙糖饼行行规碑》中都有记载。糖饼行亦即糕点行,每逢会期,行业中人都会演戏祭神,祈求祖师爷保佑生意兴隆,热闹无比。
值得注意的是,雷神庙修建的时间,不是道光二十八年(年),而早在百余年前的康熙年间(-年),《糖饼行雷祖圣会碑》记:
我江南糖饼行,在京贸易日久,所有铺户柜案人等,向于康熙年间,即在沙窝门内道左之马神庙,捐助银两,并置坟地,为供奉香火之费。内敬祀雷祖大帝,每届会期,恭诣庙所拈香,以昭诚恪,而酬灵贶所。
可见康熙时,原本只有江南糕点行祭祀闻仲,后来扩展为南案、北案两派的共同信仰,在民国时这种现象已很常见。康熙朝离《封神演义》成书的隆庆、万历年间(-年)其实也不过区区百年,我们看到,此时它已经深深地渗透进了百姓的信仰体系之中,一个虚拟人物竟登堂入室,成为了老百姓心目中的神。这个时间和另一则记载是相吻合的,据作于清道光年间的《翼駧稗编》云:
闻太师、申公豹,系《封神传》荒诞之言,乃恰克图四部祀之甚虔……至闻太师威灵尤赫,岁旱虔祷,雨即立降。或有冤抑,诣庙申诉,神即惩治,甚至霹雳一声,被控之人已为灰烬,彼地奉之尤虔。
这就是“申公豹成了贝加尔湖湖神”这个梗的原始出处。恰克图四部是蒙古部落,地在今天蒙俄边境的恰克图,距乌兰巴托约公里,离贝加尔湖约公里。贝加尔湖古称北海,南岸是恰克图族人的聚居地,其地贸易兴盛,南来北往的客商麋集。北海苦寒,秋冬之际湖面即将结冰时,这些客商就到申庙去拜请申公豹的木像试冰层厚度,如果没顶,就能履冰过海。等来年冰化雪消融,木像露出,就赶紧停止行走。木像全部露出来后,大家又把它抬回庙里,祭祀比以前更虔诚。
闻太师之荣耀不在申公豹之下。干旱时恰克图人向他祈雨,含冤负屈时恰克图人向他申诉,都灵验无比,祈雨雨降,伸冤冤平。如果说申公豹成为北海之神是因为他在《封神演义》中塞了北海眼的结局,那么闻太师又是如何和恰克图产生联系的呢?原因大概有三点:
第一,闻太师曾经征伐北海;
第二,闻太师死后被封为雷神,主管“兴云布雨,诛逆除奸”;
第三,与闻太师糕点行祖师的身份有关。客居恰克图的糕点行商人要得到祖师爷的保佑,在《封神》中的闻太师奋战之地建起一座雷神庙,正是相得益彰的事。随便说一句,现在的蛋糕行业,真要拜祖师爷,也该拜这位老人家。
由以上史料可以清晰的看到,至少在康、乾之时,《封神演义》的影响力已经辐射到了当时的中俄边境,从而基本上也可以得出结论:其时从《封神》中走出的各种神灵,已经对大江南北的世俗信仰产生了颠覆性的重建。近年来有板有眼的哪吒故里之争,正是这种大背景之下的产物,江油、宜宾、西峡、天津这些所谓的哪吒故里,可以歇歇了。
三、对通俗文学的影响
从文学意义上讲,《封神》是《西游记》的跟风之作,但《西游》是一部纯粹的古典神话,而《封神》写商周兴替、昏君佞臣、仁君贤人,则明显别有怀抱。闻仲就是这种政治寄托下的产物,类似形象在《西游》中是找不到的,而后来的讲史、演义、神魔、公案之作则不少。最出名的,莫过于《说唐》中的靠山王杨林。
为何纣王宁可杀尽天下人,也不对闻仲下手,反而隐隐有些怕这位刚直太师?无他,他知道谁才是真正关心他、关心大商之人。这种孺慕及欣赏的感情,亦绝似于杨广之于杨林。
登场:
闻仲登场时间在《封神》第一回,杨林也在《说唐》第一回出场,他本为北周行军都总管,杨坚的亲叔父,“生得面如傅粉,两道黄眉,身长九尺,腰大十围。善使两根囚龙棒,每根重一百五十斤,有万夫不当之勇,在大隋称第八条好汉”。杨忠死后,杨坚袭爵,最后篡周建隋,封杨林为靠山王,为开国五老之首。这也逼肖《封神》的设定,帝乙死、纣王袭位,闻仲为托孤重臣、文武之首。另外闻仲是碧游宫金灵圣母之徒,修成“五行大道,倒海移山,闻风知胜败,嗅土定军情”,使一对雌雄双鞭,实力强大无比。
救火:
杨林一生征战,破檀州、济南,降罗艺,最后镇守登州,为净海大元帅,名动天下。收秦叔宝为义子,赐甲赐枪,都是一番惜才爱才之心。反而是秦琼欺他瞒他,又赚开潼关,虽因杀父之仇,却总觉得不如杨林磊落。
接着是领兵十万打瓦岗,这就相当于闻仲征西岐。结果他摆下的一字长蛇阵被罗成所破,自己也被刺伤,回到登州。而在《封神》里,闻仲也曾得诸截之助,先后摆下十绝阵、黄河阵,都被阐教所破。
四明山之战,杨林败于裴元庆之手,此处裴元庆少年英雄,俨然杨戬;而杨林英雄气短,恰如闻仲。后生可畏,裴元庆是天下第三条好汉,杨林败在他手一点儿不冤。同样的,闻仲也败在了杨戬之手。
谢幕:
杨广幸江南,杨林定计举办扬州演武夺魁:
意思要众反王到来,使他先自相杀一阵,伤残一半。教场里先埋下西瓜火炮,俱用竹筒引着药线,待演武后,点着药线,放起大炮,又打死他大半。其余逃脱的,在扬州城上放下千斤闸,把他们再闸死一半。再有逃脱的,杨林自与一个继子,叫做殷岳,也有十分本事,同领一支兵,埋伏在龙鳞山,拦住剿杀。
此战实际相当于闻仲征西岐之战的后半场,也是杨林的人生终局之战。其时天下好汉之中,罗成是第七条好汉,武艺排在他前面的不过六人,前二是李元霸和宇文成都,不在场;第三裴元庆已死,第四雄阔海还没到,第五伍元召先已死于左雄之手,第六伍天锡已死于李元霸之手。这直接使罗成的武力值碾压全场,有似下山猛虎,在武状元之争中连杀43人(救秦叔宝杀1人)轻松夺得魁首。
杨林定的是连环计,连自己都算计了进去,压根就没想让众人活,这也像闻仲一样,意志如铁,为了达成目标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雄阔海来得迟了,托起千斤闸,众反王逃出扬州,来至龙鳞山果见杨林杀了出来,然而不几合就死于罗成回马枪之下。殷岳被秦琼打死。
随着杨林挽救隋王朝最后的手笔失败,这根隋帝国最重要的栋梁也断折了,炀帝再无回天之力。未几,宇文化及弑君,隋朝灭亡。
龙鳞山是杨林的殒身之处,正如绝龙岭是闻仲的归天之所。
很多年前李鸿章20岁,入京应试,意气风发,写下《入都》一诗: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很多年后,闻仲终成垂垂老朽之翁,人生绝境,走投无路,此时书中也有一诗:
几回奏捷建奇功,纣主荒淫幸女红。入国已无封谏表,到山应有泪江枫。岂知魂梦烽烟绝,且听哀猿夜月空。纵有丹心成往事,年年杜宇泣东风。
读之唏嘘。
裱糊匠的角色哪有那么好当的?
参考资料:《史记》、《越绝书》、《北京各行祖师调查记略》、《中国行业神崇拜》、《说唐全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