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代太监手里要拿个带毛毛的棍子

刘军连挂号多少钱 http://m.39.net/pf/a_9110979.html

带毛毛的棍子,一般我们常会在道士或道姑手里常见,道家自古也有“手拿佛尘不是凡人”的说法,当然,据记载,佛家也有拿拂尘的,比如佛尘观音。在人们看来,佛尘本是名士清淡历史文化的象征。可有一种现象让人不好解释,为何在影视剧中,经常会出现连太监那样的人都拿着佛尘呢?

▲独白:别小看我手中毛毛棍不是哪个

佛尘的起源:麈尾为材掸拭尘埃名流雅器

论及佛尘的作用,在古时候,主要是用来掸拭尘埃或驱赶蚊虫的器具,不仅道教和佛教有使用,在封建时代的皇室,也是被作为皇室卤簿仪仗之一,同时,也做接风洗尘之用。

关于佛尘的起源,首先得从麈(读音:zhu,三声。)尾说起。

麈尾,指的就是麈的尾,而麈则是一种体型很大的鹿,也称鹿主,属于麋鹿和驼鹿的总称。

最初佛尘的制作方法大致是在一根木条的上端或两边插上麈毛。其作用主要是,在悠闲时可以用来作为掸尘,或驱赶蚊蝇的工具。当然,这时候的佛尘,往往也是作为一些象征身份、或地位的名流雅器。这是最早佛尘的原型。

佛尘文化:从蒲扇形态到毛毛棍的转变

随着佛尘文化的发展,佛尘的材质和形状,在之后的历史沿革中,根据文化地域的不同,纷纷发生着不同的变化,且成为儒、释、道三家皆有的手中法宝。

在材质上,比如,佛家用的佛尘,出于慈悲心,材料仅限于五种:羊毛、麻、细裂布、已破旧之物、树枝树梢,而并不允许用珍贵动物的尾或其他宝物。而道家,其中的麻也可以作为一种主要制作材料。

在形状上,比如,汉代麈尾只有数根条缕形,若笤帚;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麈尾,就发展成了尖桃形;而隋唐的麈尾又追捧三国时期的羽尾扇形状,多数呈蒲扇形状。

说到此,估计很多人立马会想起,在三国时期,诸葛亮手里不正是有把类似破扇子的东西,还常常拿在手里摇来摇去……如果说它是扇子吧,尽管形态像,可上面满是羽毛,而且中间的缝隙并不严密,厚度也比一般的扇子厚,重量明显更比扇子重很多,显然,做扇子并不一定好使。可诸葛亮拿他来干嘛使呢?看上去还破破烂烂的。

▲诸葛亮手中之物似扇而非扇但一般人

现在想来,应该就是属于佛尘的一种,只顾过是一种比较早期的形态。诸葛亮拿它来显悠然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名士淡定风度呗。

这样,一直到了唐五代以后,麈尾才逐渐演变为今天我们常在影视剧中看到的佛尘的样子,即太监手中拿的一根带毛毛的棍子。

道同器殊:太监拿佛尘迎合了儒家礼仪

尽管佛尘最初由麈尾演化而来,而且作用基本等同,但他们确实不是一种东西,毕竟,佛尘最初原型麈尾和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太监拿的佛尘的样子还是相差甚远。然而,“道同器殊”,它同为儒释道三家可以共有且常用的器具。因此,佛家、道家拿佛尘,作为重儒的封建皇家的侍从,太监拿佛尘并不奇怪。

可是太监为何要拿佛尘?他不是名流,也不是雅士,不就是封建专制社会下一个专门伺候皇族人的奴人?

没错,论身份和地位,太监是不该拿佛尘,他内心也没有那个雅兴,然而,太监愣是有人拿了。明摆着,太监虽然拿的是佛尘,但并非为自己而拿,而是替身边身份更高贵的人而拿。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皇帝。于是,就有了我们常常看到的,站立在皇帝身边的太监一般都会拿着一个佛尘,或者前来颁布圣旨的太监手里会拿着一个佛尘,当宣完圣旨,再说一句“钦此”后,还常常会得意地将手中的佛尘一甩,才打道回府。

所以说,拿佛尘之事确实有太监会拿,但却并非一般太监可拿,只有在皇帝身边伺候皇帝,或者代言皇帝颁旨的太监才可拿,而这种情况,显示的是皇帝的高贵,或者是宣读圣旨这件事在仪式上的神圣,而并非显示宣旨太监有多高雅。

结语:

总体而言,太监拿佛尘的作用无非也是两种:一种,作为帮助皇帝驱赶蚊蝇、或者拂拭凳子等尘土的工具使用;另一种,表示皇权神圣的仪仗格调。从形式上,是太监拿,内质里,与佛尘的本来意义并不分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10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