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异国的古寺,寻找盛唐建筑的痕迹菜

跟着摄影师的镜头,造访日本奈良东大寺,在世界现存最大的木质建筑中,寻找唐朝建筑的蛛丝马迹。本文约字,阅读需约6分钟,文中东大寺照片均为本人拍摄,请勿盗用。高大却又饱经风霜的东大寺的南大门我国的木制传统建筑举世闻名,对世界建筑史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而全世界现存最大的木质建筑却不在我国境内,而在邻国日本,这座建筑就是著名的东大寺大佛殿。众所周知,日本的建筑技术源自中国唐朝,并在之后的千年岁月中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体系与风格,东大寺正是这一过程的充分体现,它建成于唐朝,在之后屡次被毁与重建,融合了不同时代的多种式样与风格。从这座寺庙中,你可以看到唐宋遗风,也可以看到日本建筑的独有特征,并对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历史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奈良最不缺的就是鹿,人与动物在此和谐东大寺位于日本奈良县,距离大阪很近,中国游客一般都从大阪乘坐JR列车前往奈良。奈良市区很小,人口也不多,即使是最繁华的商业街,人气也不比东大寺高,因为游客们基本上是奔着鹿和东大寺来的。鹿最集中的奈良公园与东大寺相邻,所以东大寺的门前和院落中也常常有前来觅食或玩耍的小鹿,看着茂密的树林、古朴的木质建筑和无忧无虑小鹿和来来往往的行人,总会觉得这就是所谓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吧。不过既然是来参观东大寺的,我们还是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建筑上。奈良古称平城京,是奈良时代的日本首都,整座城市仿照唐朝长安规划建设,所以我希望在这里能够找到更多唐朝建筑的痕迹。东大寺南大门上有“大华严寺”的牌匾东大寺坐北朝南,这样的方位朝向显然是来自于我们中国,要追究其起源,大概就是因为我国位于北温带,阳光在大多数时候来自偏南的方向,为了更好的采光,所以在修建房屋时,门窗都朝向南边,久而久之,习惯就成了规范,对于地理位置相似的日本,这一点就直接沿袭了中国的方式。东大寺的正门,即南大门,是一座非常高大的木质建筑,并且表面有着岁月的斑驳痕迹,是古建筑保护中“修旧如旧”原则的杰出体现,光是看着其表面的裂纹与污渍,就能感受到这座大门经历了多少历史的风风雨雨。东大寺本名“大华严寺”,因位于奈良东部而被俗称为“东大寺”,在奈良西侧还有对应的“西大寺”。南大门上的牌匾上写着寺庙的正式名称。东大寺南大门的斗拱结构特写作为建筑爱好者,南大门层层叠叠的斗拱结构瞬间就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一直认为斗拱是东方木质建筑中最精巧美观的结构。在走近之前,我就注意到了斗拱之间穿插着木质的横梁(枋),准确地说,既不是被柱头支撑的梁,也不是连接柱间的枋,而是从斗拱间穿过。在更近的距离上我才发现,这座建筑的斗拱也与主流的中国古建筑不同,它的斗拱是二维扩展的,虽然层数很多,但只是一个二维的平面,并不像国内古建筑那样向三个方向扩展。斗拱间的梁(枋),就起到了稳定这些平面结构的作用,虽然显得很复杂很厉害,但还是要为这些二维的斗拱捏一把汗,这样的结构看起来真的太不稳定了。这样的结构应该是来自宋朝,并且始终没有成为中国古建筑的主流,因为确实低效且不坚固。另一方面从斗拱本身粗大的形状来看,毫无疑问是继承了唐朝风格的,国内类似的结构只有在山西境内的数个建于唐朝的寺庙中可以看到。此外,在屋檐下仰望发现南大门采用了辐射椽,这是唐朝中期之后出现的结构,比之前盛行的平行椽更加坚固耐用。我查阅资料后发现,历史上南大门曾经被毁过,并于宋朝年间重建,由于唐宋时期中日两国间一直保持着交往,所以在其中混合了唐宋建筑的特点。看过南大门之后,我对东大寺的大佛殿又多了一分期待。东大寺院内是日式的园林,古朴而宁静穿过南大门后,就进入到了寺庙外墙和内墙之间的部分,这一部分以日式园林为主,此外还有一些寺庙的附属设施,如讲经堂、僧侣宿舍等,由于地面空间在进入南大门后突然变得宽敞,所以这里比起寺院外,显得不再拥挤。与中国相比,日式建筑群的最大特点是不对称,这与日本国土狭小、多山少平原的地理特征是分不开的,日本的古人很难找到足够大的平地用于修建宏伟壮观的对称建筑,而更多地将建筑融入山水,依地势而建。佛教与神道教合一,是日本宗教的特点在园林中我还发现了非常袖珍的神社,虽说在日本,佛寺和神社总是一同出现,但在东大寺中,巨大的佛教建筑与如此小而精致的神社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这是不多见的,也从侧面反映了在奈良,或者说在东大寺,佛教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东大寺内院正门,使用了日本常见的形式继续往里走,就可以抵达东大寺内院正门,其形式在日本很常见,是典型的和风建筑,也是一种非常接近唐朝风格的建筑,对比内院正门和山西南禅寺的图片,可以找到非常多的相似之处。东大寺的内墙其实是一道回廊,内墙的正门不对游客开放,大概只有在宗教活动中会打开,游客统一从左侧的小门购票进入,购票后还可顺道参观东大寺博物馆(藏品非常值得一看,但不允许拍照)。世界现存最大的木制建筑——大佛殿从侧门进入后,就一眼能看到传说中的大佛殿,世界现存最大的木质建筑终于出现在了我的眼前。虽然隔着宽阔而整齐的草坪,但我仍然能感受到其巨大的体积所带来的气势,从门口的游客的体型可以大概推算出这座佛殿的空间尺度。初见大佛殿,我在第一时间居然联想到了日本武士的盔甲,这线条的确也太日式了,与我印象中的中国古建筑风格完全不同。无论是大殿正门上方的唐破风,还是高耸的大庑殿顶,都更多的传承自日本建筑传统,而非继承了唐风。虽然始建于唐朝年间,但历史上大佛殿数次在纷争中被烧毁,而又进行重建,其建筑风格受到了日本自然条件(多风多雨)和习俗变迁的影响,唐朝的建筑特点逐渐被从大佛殿中剥离,从而演变成了更加纯粹的日式建筑,但究其根本,还是对中国古建筑的模仿与发展。大佛殿的正面结构特写走近大佛殿后,更加感受到其宏大气势,其结构上的特点也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大佛殿的屋顶采用了重檐庑殿顶,这在我国古代史最庄重高贵的一种屋顶形式,多用于皇宫(如故宫太和殿),而东大寺大佛殿使用此类屋顶的原因,大概是因为这座寺庙由天皇主导兴建,是皇家寺庙,故而尊贵。东大寺大佛殿的斗拱结构与南大门类似在高大的重檐庑殿顶下,我们来仔细看看大佛殿的斗拱结构。二维蔓延的斗拱与斗拱间穿插的梁(枋)均与南大门无异,但镶嵌在墙体中的形如三叉戟的斗拱,则是第一次见到,因为在类似的情况下,中国传统建筑多会使用人字拱(唐朝前)或柱状拱(唐朝后),而这种三叉戟斗拱是日本工匠对中国传统斗拱结构的发展,这种发展必然建立在对中国建筑结构的深刻认识之上。大佛殿让我联想到日本武士盔甲的原因,大概就是屋脊两端的金色鸱尾和正面的唐破风了,这两个结构在日本建筑中非常多见。与痕迹斑驳的南大门相比,大佛殿的维护似乎更好,虽然近看还是很旧,但总体来说要光鲜亮丽很多。东大寺大佛殿中的佛像走进大佛殿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尊巨大的深色金属制佛像,其背后有着金色的佛光装饰。这座佛像和建筑一道,在历史变迁中遭到国毁坏,现在只有很小一部分是最初铸造的。侧面拍摄的大佛大佛殿内部空间之大,让人叹为观止,很难想象古人仅使用木材就能搭建出如此庞大的空间结构,比起西方的石质建筑更加让人感慨。日本建筑仅仅是对中国建筑的模仿和发展,那么在唐朝时的中国大地上,一定有比这更加宏伟壮丽的宫殿和寺庙存在,只是都被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令人惋惜。仰拍大佛殿内部空间,让人想起佛光寺与朝代更迭频繁的中国相比,古代日本也有大大小小的争斗,但天皇家族保持了“万世一系”的传承,社会总体稳定程度高,很多古建筑虽然经历了损毁与重建,但最初从中国学习到的手法技巧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存。四面环海的日本与东亚古代的历史巨变保持了相对的隔离,就如时间胶囊一般,保留了不少中国的古代文化,不止是建筑,还有语言文字、文化等,但并不是说能在今天的日本找到原封不动的唐朝文明,我们对此要辩证地看待。大佛殿的内部空间,复杂的支撑结构根据历史记载和考证,最初的东大寺比现在更大,不仅有着更高大的大佛殿,周边还有仿照中国南北朝风格形式的佛塔,但在后来的屡次重建中缩水了,最终变成了今天的规模。站在大佛殿前,我很难想象最初的东大寺有多么壮观,而这种感受,与我站在西安大明宫遗址前的感受是相同的,东方的木质建筑太过脆弱,经不起长年的风雨侵蚀,也抵不过烈焰的高温,有太多历经辉煌的亭台楼阁被遗忘的雨夜中崩塌,只在史书中留下只言片语,任凭后人想象。大佛殿内陈列着旧东大寺的复原模型临走前,我在东大寺内发现了为被烧毁的巴黎圣母院筹款的捐款箱,这是地跨欧亚两端的两座世界文化遗产建筑之间的支持与帮助。古建筑保护是全人类的责任,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岁月的见证,是文化的碑碣,保护古建筑,就是保护人类共有的记忆。就在前几日,位于日本冲绳的世界文化遗产首里城在火灾中被完全烧毁,这不仅是日本的灾难,也是人类文明的又一损失,在海外残存的盛唐痕迹,又被抹去了一笔。我不禁想到山西仅存的那四座唐朝小寺庙,如果不进行有效的保护,也许某一天也会真正地成为历史。唐朝,虽过于久远,但一直是中国人难以忘怀的梦,希望我们的国家像盛唐一样繁荣强大的时候,我们依然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见证到唐朝留下的遗迹,而现实中我能做的,就是在这些遗迹消失前,尽可能多地用镜头去记录。对旅行、摄影和文化有兴趣的朋友,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654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