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惊艳世界,你可以永远相信

白癜风发病原因有哪些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294211.html
                            

原创小北北京大学出版社

大家假期过得怎么样呀?先祝各位开工大吉~

对很多人来说,这个春节期间最难忘的,要数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了。

2月4日,大年初四,这一天也是立春。时隔十四年,奥林匹克的圣火在鸟巢再次点燃。

而中国文化再次用它的极致浪漫,惊艳了世界。

太喜欢开幕式的倒计时环节了!以中国二十四节气推进,取代传统的阿拉伯数字方式。

要知道,二十四节气作为通用的自然时间刻度成为农事指南,始于汉武帝太初元年,也就是公元前年。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二十四节气早已不仅是农事时间指南,更成为岁时节令民俗,带有更多天人合一的情感意蕴和文化意义。

通常春节在“立春”前后,天地间也的确有一种万物复苏的气息。

如《中国文化的生命力》中所说:中华先民把逝者如斯的时间长河化为循环往复的岁时礼俗,把苍穹大地的深奥节律化为生养万物的时令节气。

从而汇聚起千秋万代中国人的情感、信仰与希望,成为中国文化的底色与特质。

形成农耕民族特有的一种在四季轮回里“晴耕雨读、诗书传家”的生活方式;也是“不知疲倦、不急不躁的中国人”的独特的时间观和宇宙观。

“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场景,让人感受到豪迈的气魄和蓬勃的生命力。百川入海,化为冰雪,又是人类个体向自然的敬意▼

奥运五环破冰而出的场景,不仅有着团结交流的美好寓意,还给予每个人神圣纯洁的审美冲击▼

而“雪花”则是本届冬奥会开幕式的主题,导演张艺谋在接受采访时说,从倒计时开始,到孩子们唱出“万千雪花竞相开放”,再到最后的主火炬“雪花”,雪花是他埋下的线索和伏笔▼

每个人都像一片雪花,既能自在飞舞,又能与万千雪花一同,从“我”变成“我们”,构成整个世界,这是另一意义上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利用雪花、和平鸽这些美好的意象,中国人向全世界展现出了自己的举重若轻的从容和积累深远的文化自信。

正如张艺谋所说:

中国人常说,一叶知秋。如果你没有想象力,看见一片叶子那就是一片叶子。这种美学的理念给了我们底气,也是我们创作的源泉。

比如说焰火,我们不需要再满天的放,点到为止,以一当十。这次开幕式整体呈现的就是这种空灵和浪漫。

一起跟随《中国文化的生命力》,感受中国文化中“空灵浪漫”的美学理念吧。

01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苏轼在《送参寥师》中的“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阐述了动与静的辩证法:因为虚静而能明了万物变化,因为空明即能接纳万般境界。

这与英文单词reflection(沉思)很接近:一池湖水,只有在宁静无澜时才能倒映出水边的杨柳行人,reflection的本义就是“倒映”,引申为“沉思”,与“静故了群动”可谓异曲同工。

与苏轼同时代的程颢《秋日偶成》中的“万物静观皆自得”之句,也是此意。

“空故纳万境”中的“空”之内涵,应是南朝宗炳所言“澄怀味象”中的澄澈空明之意,而非“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之虚妄。

在《与子明兄书》一文中,苏轼说:“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间,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足供吾家乐事也。”

这里他所表达的“廓然无一物”便是“空”意。这种“空”意对湮没在芜杂信息与琐碎兴趣中的当代人来说,太具有现实意义了。

反过来想,当年苏轼如果可以用智能手机网购与电游、刷短视频APP的话,是不是就感受不到天地之间山川草木虫鱼之乐了呢?

在传统诗人中,对“空”境的领悟之深、运用之妙当属王维,这位参禅悟道的“诗佛”特别善于以有与无的对立统一法则营造清幽禅境。比如: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鹿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鸟鸣涧》)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汉江临泛》)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山居秋暝》)

其中的“空”,同样不是一种空无寂灭,而是映衬“人语响”“桂花落”“天地外”“新雨后”的生气贯注之意境,是如“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这样“相反者相成”的辩证关系的体现。

02

意象、意境与意趣

“意象”“意境”“意趣”,便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意味深长的三个词。

无论书法、绘画还是诗文,其中的气象、境界、趣味都是由“意在笔先”而造就的。王维在《山水论》中就写道:“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丈山尺树,寸马分人。”

苏轼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写道:“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这便是成语“胸有成竹”之由来。

“胸中之竹”,显然是带有画家审美素养和人格修为之“画意”的“意象”;而纸墨间呈现出来的“手中之竹”,则是由画家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是心中意象的对象化。

“胸中之竹”的形成,靠的是画家对竹子的诗情画意有感的“诗心”;“手中之竹”的描绘,靠的是画家“心手合一”的高超“手法”。

何谓“诗心”?晚清词话家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写道:

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不得已者在。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

此“万不得已”之“词心”,亦即“诗心”。由此“心”而生意象之“意”,有“意”之象才见得天地间入诗入画的风物。所以,“意象”是传统诗词书画之所以具有诗情画意美感的根本要素,是诗人画家抒情咏怀言志的基本载体。

“意象”的建立,与汉字本身的丰富意蕴有直接关系。

比如“时间”(time)概念在不同语境中,便有时光、光阴、时日、日子、日月、岁月和春秋等不同色彩和意味,而“时光如梭”“光阴似箭”“岁月不饶人”的内涵,基本上都指时间流逝得很快。这样一些具有特定色彩、意味的形象表达是非常宜于“意象”生成的。

像王维《秋夜独坐》中“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这看似平淡无奇的十个汉字,组合起来就是两句意象清宁、意境幽悠、意趣净雅的千古佳句。

03

言不尽意的汉语表达

由此可见,“意象”不仅是理解古典诗词书画的重要基石,也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关键概念。

像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更多以“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天风浪浪,海山苍苍”这样一些充满诗情画意的“意象”来描绘“雄浑”“典雅”“豪放”等概念内涵,而不是抽象枯涩的理论阐述。

应当说,这是中华先贤对生命与文化之关系的高妙见地。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曾写道,有一次黄昏散步时他有一个很好的想法,但回家写出来之后发现“词不达意”。

作为哲学家,尼采想通了的道理是:一只小鸟在天上飞着你觉得很美,但抓到手里之后那种自由的美感就消失了。而中华先贤很早就深刻认识到这种“言不尽意”的问题。

庄子阐释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时,就认为“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而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易系辞》中便有“立象以尽意”之说。正因有“象”之独特价值,中国古典诗词书画才在“意象”基础上获得了“意境”和“意趣”。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汉语恰恰是以其丰富、感性、形象化的词而见长,所以中国古典诗词可以达到白话文和英文难以企及的典雅隽永。

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也是朗朗上口的十个汉字,就把一千三百多年前那个黄昏时分夕阳在天边的群山之上、泱泱黄河东流向大海的景象描绘得如此真切,一种壮阔、明朗与豪迈的意境也由此而生,令人想望山外千山,想上楼上高楼。

04

诗化中国与诗意人生

18世纪德国浪漫派诗人诺瓦利斯说:“哲学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精神家园。”

对于中国人来说,中国古典诗词歌赋已经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诗情画意美感兼具的精神家园。

那些灿若星辰的伟大心灵,在家国兴亡的烽火狼烟里,在锄禾采桑的国风谷雨里,以“诗心”所感并且以“诗意”所呈现的天地万物之美,给予我们诗意的“观世界之道”,从而形成审美的“世界观”。

审美的“世界观”使惯见的“物象”成为具有诗意与哲思的审美意象。一花一鸟,一器一物,都见其精神、格调或趣味。

这种精神、格调和趣味,在千百年的诵读流传中潜移默化为中国人的深层文化记忆和审美经验。

比如看到燕子飞过,我们便会想到春天来了,想到“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想到“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想到“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想到“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还会因“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而想到爱情的美好,想到古诗十九首中“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的相思之情,想到《诗经》中“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的惜别之情。

你看,在中国的屋檐下,就是这样一只燕子,便有如此丰富而美好的意蕴。

所以,当我们“腹有诗书”,所见天地岁月,便如此富有诗情画意与美感。

春看燕子飞,秋听蟋蟀鸣,便已是诗化中国的诗意人生。

在古典诗词歌赋营造的诗情画意美感兼具的家园中,“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使我们拥有数不胜数、美不胜收的美好生命体验。

如此审美的“世界观”,使我们在“艰难苦恨繁霜鬓”的生活中,看到一个深深浸润了先贤生命情感的诗意中国,并在这诗意中国里对诗意人生充满了执着的热爱与追求。

最后,祝冬奥健儿们精彩发挥,

展现最好的自我!

原标题:《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惊艳世界,你可以永远相信中国文化的浪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31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