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炉花钱聚宝盆里藏着啥古泉说
现在已经很少见到“聚宝盆”,但和“聚宝盆”一样起到招财作用的摆件依然流行,比如摇钱树、金蟾、貔恘、白菜,有外来文化的招财猫也与我国的“聚宝盆”有一样的作用,是祈求财源茂盛的摆件。
苏炉聚宝盆龙首挂花钱
关于聚宝盆的起源,明确有文字记载的应出自清初周人龙《挑灯集异》:“明初沈万三微时,见渔翁持青蛙百余,将事锉剞,以镪买之,纵于池中。嗣后喧鸣达旦,贴耳不能寐,晨往驱之,见蛙俱环踞一瓦盆,异之,将归以为浣手器。万三妻偶遗一银钗于盆中,银钗盈满,不可数计,以钱银试之亦如是,由是财雄天下。”
沈万三拥有聚宝盆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尤其江南地区流传更广。故事版本虽多,但都离不开沈万三、聚宝门(中华门)和朱元璋。
传说在洪武年间建造聚宝门(中华门)时,地基反复下陷,反复建造依然不成。朱元璋令谋士算卦,说城墙下有怪兽专门吃土吃城砖,需要在城下埋聚宝盆用以镇压。朱元璋下旨查收沈万三的聚宝盆并埋于城门下,城门果然建成,该门因此得名“聚宝门”。
苏工白铜刻聚宝盆图花钱
聚宝盆里的财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聚宝盆图案成为人们对财富丰足的美好寄托。至今江苏一些地方春节依然会用上“聚宝盆”,不过是取圆形或银锭形容器,架上木材生火,象征着财源旺盛,生生不息。
“聚宝盆”图案也出现在清代江苏地区铸造的官炉花钱上。我们通过细查聚宝盆里所盛宝物可以更深的理解这一纹饰的寓意。
苏炉聚宝盆花钱最早期的官方铸品应是清代乾隆时期的龙首挂花,其一面有“招财进宝”楷书钱文,一面有聚宝盆图案,与清代乾隆时期具备典型喇叭穿特征的苏炉花钱无论是铸造工艺还是铜质、钱文、图案风格都相一致,可断为同时期花钱。
另列举一枚清末民国时期的苏工刻花钱。此品以白铜为坯,一面刻仕女图,一面刻聚宝盆图案,与福斋日历
一种孩儿帽上的刻花钱属同类制品,所属年代也相一致。
这两种花钱年代相距较远,但纹饰基本得以传承,近乎没有大的变动,可见聚宝盆文化在江苏地区的传承较好。
聚宝盆里的宝物
这两种花钱上的聚宝盆均似鼎形器,器内垫有绫罗锦缎(口沿明显可看出水波形布沿)。
龙首挂花聚宝盆腹部以水波纹与乳钉纹为饰,是仿古青铜器造型。
刻花钱聚宝盆腹部饰以珍珠地与梅花纹。珍珠地是苏工常见纹饰图样,梅花纹在清末民国尤其流行,梅花五瓣寓意梅开五福。
盆内上方中央均为宝珠图案,宝珠有火焰纹,为龙珠,也象征珍贵的宝珠,民间也称“夜明珠”。
苏工刻龙纹鞋拔
《庄子集释》卷十上《杂篇·列御寇》载:“人有见宋王者,锡车十乘,以其十乘骄稚庄子。庄子曰:‘河上有家贫恃纬萧而食者,其子没于渊,得千金之珠。’其父谓其子曰:‘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今宋国之深,非直九重之渊也;宋王之猛,非直骊龙也;子能得车者,必遭其睡也。使宋王而寤,子为齑粉夫!”可见龙珠之宝贵。
宝珠下方,龙首挂花为铜钱与元宝纹,象征着财富。元宝纹中央通常有凸起,和今天普遍认为的元宝纹差别不大。刻花钱则多了佛手瓜纹,佛手瓜正是19世纪初由日本传入我国的,和此刻花钱的年份相似(常见民俗聚宝盆图一般盛放佛手,佛手和佛手瓜均寓意“福寿双全”,故图上就写了“佛手”)。
再往外则是两支鹿角,更可能为珊瑚。无论是鹿角还是珊瑚,都象征着权贵与永恒,古人认为它们能带来好运与长寿。
最外侧也统一以犀角为饰。犀角自古被视为“物之珍,国之宝”,人们认为它有避邪、镇凶、护平安的作用。道教更将其列为八宝(火珠、铜钱、方胜、犀角、艾叶、银锭、珊瑚、书)之一。
明代百寿团圆多宝镜
无独有偶,聚宝盆里所盛放的宝物与我国传统杂宝纹(多宝纹)上的宝物有很多相似之处,应是由杂宝纹演变而来。
从古代铜镜来看,杂宝纹始于元代,流行于明代。是元明时期铜镜纹饰中的典型纹饰之一。
杂宝纹是以道教为主要思想的吉祥纹饰,聚宝盆图案也并不只是蕴含着财源旺盛之意,还象征着福寿安康、驱邪降福之意,是传统道教纹饰的发展和杂宝纹的延续。
或许,这些纹饰在表达着古人对财富向往的同时,亦在强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求得财源茂盛的同时,地位也得以长久,福寿也得以绵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