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之乐府诗解析

如果把曹操看作一个皇帝,又从文学的成就上来看,那么,在历代帝王中,没有一个比得上他的。除了作诗,他还懂方药,爱音乐,会写草书,下围棋,真说得上多才多艺,难怪他要以周公自居了。曹丕、曹植等的文才,自与曹操的熏陶和遗传有关,但曹操的父亲,却没有什么学问。曹操本人,年轻时游荡放纵,中年后南征北战,一直过着紧张的生活,而文学上却有此成就,可见他确有天才。他的“东临碣石”,可以说是山水诗的滥觞,王夫之所谓“未有海语,自有海情”(《船山古诗评选》)。他的散文如《祀故太尉桥玄文》,也是以诗人之笔来写的。

他的诗,流传下来的都是乐府歌辞,其中有的是模拟之作,有的却于悲凉中见性情。就当时文人写的乐府诗来说,却是写得最多的。这里先举《短歌行》第一首为例: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四言诗本不易作,到了东汉,可以欣赏的作品已经不多了,曹操这一首,还是有其自己的面目,如吴乔《围炉诗话》卷二所说:“作四字诗多受束于《三百篇》句法,不受束者唯曹孟德耳。”短歌之短,指歌声的长短,曹丕《燕歌行》所谓“短歌微吟不能长”。

这首诗具体的写作年代不详,当为急于建功立业、广求人才、设筵待客时所作。写时一面饮酒,一面听歌,一面构思,所以前人也说他前后不连贯。

人生几何之感,原是人之常情,下面接以去日苦多,警意便深了一层。正因去日苦多,来日苦少,更要紧握现在,以下一段文字皆从此出。吴兢《乐府古题要解》说此诗与晋陆机的“‘置酒高堂,悲歌临觞’,皆言当及时为乐”,张玉谷《古诗赏析》批评他“何其掉以轻心”,是对的。这开头四句,实是虚冒,作者的“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步出夏门行》四解),下急承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正是同一命意。一反一覆,诗境才显得转折而深厚。我们看看《短歌行》的第二首,他就念念不忘于西伯、齐桓、晋文,即不难明白。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就说“则终篇皆挟天子令诸侯、三分天下之意”。

“青青”两句,借用《诗经·郑风·子衿》原文,以此表达自己对才士的思慕,心欲得而沉吟,申足“慨当”两句。“呦呦”四句,也是借用《诗经·小雅·鹿鸣》原文,意为鹿得苹,便呦呦然相鸣呼,诚恳发乎内心,有如欢宴宾客,鼓瑟吹笙,也是出于诚心,仍是借此表白爱才之意。引《子衿》是说求之不得,因而沉吟;引《鹿鸣》是说求之既得,奏乐助兴。“月明”四句,却又宕开,仍用反复手法。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两句感慨他们犹是漂泊之身。最后四句,则是希望他们归附自己。一番心事,全盘托出。自比周公,实已把汉献帝看成孺子。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还举刘桢《赠五官中郎将》、王粲《从军诗》,一称曹操为“元后”,一称曹操为“圣君”,当时汉帝尚存,“而二子之言如此”,正如荀彧比曹操为汉高祖、光武帝一样。

从曹操的一些诗文看,可以看到一个显著特点,便是强烈的权欲感,他的《让县自明本志令》的“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以及“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这些话,同样是权欲感的体现。许劭说他“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对后一句的平实一点的理解,也即在天下大乱的时代,他是最能发挥权欲的一个强力人物,古人之所谓霸才,大抵如此。陈恭尹的《邺中》诗有两句说得很有意思:“乱世奸雄空复尔,一家词赋最怜君。”意思是,做一个乱世奸雄不过尔尔,若论文才还得推曹氏一门。

五言诗可以《苦寒行》为代表: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

题为“苦寒”,又值风雪,却不从风雪写起,而先写太行的艰险,严冬而登此进退两难,无寒可避之地,其寒之苦,便给读者以想象余地,而时世艰危也于此可见。第五句由风吹树木声而紧接北风。风声已足兴悲,忽又野兽当道,对我而蹲,何等可怕。野兽既多,自然人民稀少,即为下文“无宿栖”牵线。霏霏是雨雪纷飞貌,可见作者上山时已在下雪,却偏放在后面说。

这时天更晚了,风雪扑面而来,诗人不禁延颈长叹。从这句起,转入诗人自己的思归心情。这样严寒的天气,应当是缩颈的,诗人却在“延颈”,仅此二字添得多少寒意。“思欲”句当指东归故乡谯郡,由于苦寒徘徊,一刹那或许有此念头,实际却不可能,因而只有仍然北上。可是这时人和马都挨饿了。行军腹饥,平时已难忍受,何况寒而又饥?只得挑着行囊去拾柴,凿开冰块取水来烧粥。末两句仍隐以周公自居,因为《诗经·豳风·东山》,旧注以为是在称颂周公东征,三年而归的故事。

曹操此诗,作于建安十五年()征高干(袁绍之甥)时,年五十六,也见其能与士卒同甘苦。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云:“大约武帝诗沉郁直朴,气真而逐层顿断,不一顺平放,时时提笔换气换势,寻其意绪,无不明白;玩其笔势之法,凝重屈蟠,诵之令人满意。后唯杜公有之。可谓千古诗人第一之祖。”很能说明曹诗特点。又云:“《乐府》以此为文帝作,余以结句断之,知为武帝作。子桓溺豢乐之犬豕耳,无此志意矣。”亦言之成理。

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二,在论及《垓下歌》与《大风歌》后说:“千载而下,唯曹公‘山不厌高’、‘老骥伏枥’,司马仲达‘天地开辟,日月重光’语差可嗣响。”胡应麟《诗薮》中也将两诗并提。

司马懿的原诗是:“天地开辟,日月重光。遭逢际会,奉辞遐方。将扫芜秽,还过故乡。肃清万里,总齐八荒。告成归老,待罪舞阳。”司马懿的原籍为今河南温县,舞阳是他在曹魏时封邑。

此诗同样表现出他的气魄和权欲,在当时的四言诗中不失为杰作。曹操和司马懿皆是死后追尊为帝,故因曹诗而附录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14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