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崇年看冬奥过大年
年北京冬奥会的举办是在2月4日到2月20日,恰逢北京一年当中最冷的时节,对于冰雪项目来说非常适宜。今年春节比往常早一点儿,冬奥会开幕式正好是我们的大年初四,在欢度佳节的日子里,举行一场世界瞩目的盛会,可以说是喜上加喜!
人物简介
阎崇年,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历史学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获北京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获中国版权事业终生成就者奖。专著有《森林帝国》《努尔哈赤传》《清朝开国史》(上下卷)《康熙帝大传》《古都北京》(中、英、法、德文版)《故宫六百年》《北京文化史》等。
中国的春节与世界的冬奥
咱们国家的传统重大节日首推春节。“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这个过年的“年”字原本上面是“禾”,下面是“千”,《说文解字》里篆书的“年”就是这样写的。“千禾”表示粮食无限多,寓意五谷丰登!周代以前过年时间是有变化的,有的在十月份——相当于现在国庆节的时候,是真正的丰收的季节。汉代改为以正月为岁首,这个时候粮食收完了,进入农闲时节,粮满仓,人满堂,家家高兴,好好庆祝。
后来过年演变成说“年”是个怪兽,放鞭炮是要驱逐怪兽,我觉得这是误传和误解。因为我们历史上是个农业国,过年就是全家高高兴兴地来享受丰收的幸福。比如腊月三十,全家都得回来团圆,那一天要请神,我觉得实际上最初请的是祖先神,也就是提醒家庭成员,大家过年不要忘记过世的先人。如何接待他们呢?就是请他们回来,一起吃团圆饭。怎么吃呢?把牌位、画像摆上,把好吃的摆在供桌上,意思就是请祖先回家聚一聚,让他们知道后人现在日子过得很快乐、很幸福。那为什么初五晚上送神呢?过去,腊月二十五朝廷封印,吏户礼兵刑工各部衙门把图章、印玺都搁在一块儿封起来,过年这几天不办公了。等过了初五,到正月初六,各部衙门办事机关重新开门,把图章、印玺都请出来,正式开始工作。各家商店也初六开张。祖先们过完年也得回那边上班了,所以咱们得送送他们,就吃顿好饭,燃放鞭炮,把神送走。这些东西从民俗学来讲是有一定道理的,后来有些人把它神化了、迷信化了、玄学化了,然而我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阖家团圆、欢庆丰收、家家和谐、国泰民安,才是它真实的意思。
春节是个全民节日,不光是汉族,满族、蒙古族、藏族、回族、苗族、瑶族等各兄弟民族都过春节,所以在我们最喜庆最盛大的节日里举行世界级的冬奥会,这是我们十四亿中国人的大喜事;我们国家处在亚洲,所以也是全亚洲的大喜事;全世界优秀冰雪运动员正齐聚北京,媒体都聚焦北京,向全世界传播,所以也是世界体育史上的一件大喜事!
宫廷的冬天与古老的冰雪运动
我们国家有个特点,那就是大。最南端的岛屿是曾母暗沙,它紧邻赤道,约北纬4度,一派热带景象;往北端走,咱们明清强盛的时候最北到北纬64度,南北纬度跨越60度,从炎热的夏天到寒冷的冬天,这就是国家的幅员辽阔。所以我老说中国版图大、人口多、历史久、心胸又广阔,那真是让人骄傲!北京的纬度是北纬39度多,既能举办夏奥会,又能举办冬奥会,这是由特殊地理位置决定的,也是我们国家强大的表现。
说到北京的冬天,故宫的取暖方式很有特点,明朝和清朝还不太一样。明朝定都最初是在南方,到北京以后太冷受不了,他们就采用地暖,砌坑烧炕、砌火墙。清朝满族人把东北的暖墙和暖炕挪到了北京。炕有一个进火口,里面像暖气片一样来回串,然后烟气从烟囱出去。当时只要有人住的地方都有烟囱,像南三所、乾清宫、坤宁宫都有烟囱,所以冬天屋里挺暖和。
故宫的供暖既有集中又有分散,皇帝、皇后、太后的宫都有一套供暖系统,比如:乾清宫、慈宁宫、养心殿,这是因为它们之间距离比较远,集中供暖太浪费能源。除了暖墙暖炕,宫里还用炉子,有地炉、炕炉、手炉等。慈禧屋里就单有一个炭火炉,烧起来很暖,另外还有手炉随身携带。
远古,人类要选择最适合居住的地方,汉族选择了中原地区。长江和黄河流域,不冷也不热,雨量充沛,平原较多,适于人居和发展农业,比如西安、洛阳、开封、北京、杭州、南京,这些做过都城的城市都在这个区域里。宋代之前,由于汉族是农耕民族,冬天粮入仓了,进入了冬闲,人们就用扭秧歌、唱戏来娱乐,与冰雪相关的活动开展得比较少。但是北方的民族不一样,特别是山海关以北,到了冬季那真是冰天雪地!就比如我研究的清朝森林文化,包括满、赫哲、鄂温克、鄂伦春、锡伯等族,它分布的区域往南大致到长城左右,往北到黑龙江地区,考古发现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居住了。十月份就已经是冰天雪地,黑龙江、松花江等大江大河都冰封了,大雪铺天盖地,是真正的林海雪原!
古代没有汽车,下雪马车也不行,轱辘会陷进雪里,那么整个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再往北的广阔地区,交通怎么解决?于是人们发明了冰雪的行具——爬犁。古代北方民族是分一个部落一个部落的,有的部叫“使鹿部”,养鹿,出行时用鹿拉爬犁;有的叫“使犬部”,一家养五六十只狗,甚至上百只狗,打猎用狗,拉爬犁也用狗,行船拉纤也用狗。元朝就有狗拉爬犁,跟马拉车道理一样,有一只狗是头儿,拉着最长的套绳跑在前头,它能听懂主人的指令,狗比骡马聪明,走、停、转向都能听懂。亲戚串门,大人孩子都坐在爬犁上,带的东西也放在爬犁上,一群狗拉着爬犁,几十里地跑得飞快;打猎也要用爬犁,比如你打了头野猪,扛不动,就放在爬犁上拉着。军事上也同样需要用到冰雪交通手段,比如黑龙江漠河北边的雅克萨,冬天零下40多摄氏度,当时一度被俄国人占领了,清朝们要驱逐敌人,就算从辽宁调集军队过去也不容易,这个时候滑冰、滑雪、狗拉爬犁、狗拉船就用上了。比如要运大炮,当时是组织当地的人完成这项任务,他们赶着牛羊一路走一路吃,或者在河湖里捕鱼,在树林里面用树枝烤着吃,运完之后就地解散,这种方式比用军队运输方便,否则后勤补给就是个大问题。
雪上有雪爬犁,冰上有冰爬犁,又叫冰床,木头做的,用棍拄着,利用反作用力往前推。如果是一个人还可以滑冰。清朝时候,满洲人是关外来的,对滑冰本来就很熟悉,到北京之后,八旗军队有一项军事训练就是滑冰。一到春节、正月十五,还有一些特殊的日子,要选出几个滑得最好的进行滑冰表演,叫作冰嬉,皇帝皇后就在北海搭个御座观看冰嬉。所以说,滑冰首先是军事训练的需要,能够培育耐寒的能力、机敏的反应、勇敢的作风,也能锻炼意志力和体能。同时,滑冰作为一种娱乐活动和体育活动,在清代也被国家所提倡。
还有滑雪,跟瑞士一样,咱们东北过去的狩猎人也滑雪,他们的滑雪板也是像船一样头上翘一点,用绳子或皮条捆在脚上,一戳一戳地滑。当时的人肯定没见过国外滑雪的那套装备,就是在生活中自己发明出来的。
我查资料,《满洲源流考》记载:古代女真滑雪,雪橇形如弹弓,长四尺、阔五寸,一左一右,系于两足,激而行之雪上,可及奔马。《满文老档》记载:清初大年初二,努尔哈赤等人在冰上看打冰球。还分成两队滑冰比赛,男女分队,胜者获奖。
所以说,冬奥会项目一个是雪,一个是冰,这两方面活动在中国历史上都有涉及,不仅在经济、军事方面具有实际的用途,还在文化、体育、娱乐方面受到广泛欢迎。
北京的冬天滑冰是比较方便的,除了前面说过的,皇家每年观看冰嬉以外,普通老百姓也有滑冰的习惯。以前北京有好多地方可以滑冰,北海白塔前后、颐和园,这些地方的冰场都有人管理,天暖和、冰融化了,就停了。
冬奥问答
问:您对冬天的故宫有什么特别的印象吗?
答:有一次晚上搞活动,赶上下大雪下得挺厚,主办方说在里面走一走,于是我们就踩着雪进去了。整个故宫墙、房顶、地上都是一片白,树木挂着冰雪跟梨花一样,真是难得一见!
故宫有位老先生叫朱家溍,爱滑冰,他年轻时候每年都滑,80岁那年还带着冰鞋去北海试了试,还能滑。
问:您参加过冰雪运动吗?
答:我当初在北京六中上学,最近的冰场是中山公园里的筒子河,冬天我就去那儿滑。学校体育课就教滑冰,还有业余滑冰队,滑高兴了出很多汗,都不觉得冷。我学花样刀大概一次就会了,开始先摔几跤,到临走时候就能慢慢地滑起来了。如果要滑技巧当然得花工夫,普通的滑起来不是太难。
还有个笑话,有一次我和我们体育老师去参加市里的滑冰比赛,去了之后怎么等也没人来,我们俩就下去先滑了。后来听说这个滑冰活动取消了,没人通知我们。我们俩就自嘲,说:“北京滑冰你是第一,我是第二。”
来源:北京晚报作者:阎崇年口述阎丽珠整理
流程编辑:u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