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美洲狮不是孤独的掠食者,它善于社交,

前段时间国外有个新闻很火,因此也传到了国内,新闻大致内容就是讲一个阿根廷女孩捡到了两只“小猫”,没想到后来带去看兽医时才发现是美洲狮幼崽,从而成了一件喜闻乐见的事情。

或许是翻译不当又或者是其他原因,其实新闻中女孩捡的并不是美洲狮,准确来说是它的“表亲”细腰猫,两者的差别还是很大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我之前写过的一篇文章,里面有详细的介绍。

说到美洲狮,是美洲大陆上最为普遍的食肉者之一,在美洲许多地方虽然没有达到泛滥的地步,但是却也是“数量充足”,居民甚至在自己家后院也能够时常看到它们的身影,同时在美国许多州的官方宣传中也常常提到如何防止被美洲狮袭击,比如会让人们不要在家附近养鹿,以及在后院种植鹿喜欢的植物,这样会吸引野生鹿类前来,因为美洲狮十分喜欢鹿。

猫亚科中的最大者

不少人觉得美洲狮就是生活在美洲的狮子,就如同亚洲狮是生活在亚洲的狮子一样,但是如果这样想那就错了,尽管从名字上看好像是那么回事,但是实际上美洲狮与狮子还是有很大差别的。真正意义上的狮子只分布在两个地方,那就是非洲和亚洲,除此之外其他地方均无分布。

另外,狮子属于豹亚科豹属,与花豹、美洲虎的亲缘关系比较近,而美洲狮则属于猫亚科美洲金猫属,与细腰猫是近亲,与狮子的亲缘关系很远。

美洲狮的适应性极强,是西半球所有大型陆生哺乳动物中分布范围最宽的,从加拿大育空地带到南美的安第斯山脉南部,它存在于大多数类型的栖息地中,因此可以分为多个亚种。

传统分类上,美洲狮有32个亚种,但是在年更新之后,就被认定为只有6个亚种了,分别是:阿根廷美洲狮、巴西美洲狮、智利美洲狮、安东尼美洲狮、哥斯达黎加美洲狮、北美美洲狮。

在猫科家族里面,美洲狮长得中规中矩,但与“表亲”细腰猫相比,那就算是高颜值的了。它的头比较圆,耳朵直立,身上的主要呈现黄褐色或红棕色,主要根据生活的环境及亚种的不同而略有差异,比如热带地区的美洲狮毛色更倾向于红色,而北方地区的多为灰色。

美洲狮四肢强壮,前爪脚掌很大,有5个爪子,适合抓住猎物,后爪则为4个,成熟雄性个体平均体重为68千克,雌性为55千克,体重趋势表现为越靠近赤道体重越小,越接近两极体重越高。

虽说美洲狮整体上来说体型不如美洲虎,但是却也不是绝对的,比如在南美地区的美洲虎体重可能达到90千克以上,但是在墨西哥附近的美洲虎体重要小很多,几乎跟当地的美洲狮差不多,甚至不少雌性美洲虎还不如雌性美洲狮体型大。

美洲狮是猫亚科中的最大者,平均体重比猎豹要多上10千克左右,但同样的,如果以个体来论的话,也存在没有猎豹大的美洲狮,这不是绝对的。

尽管美洲狮的体重算是大型捕食者了,但是其由于其发声构造不一样,不能像老虎、狮子一样咆哮,所以并不能称之为大猫,它只能发出低沉的嘶嘶声,许多声音与家猫的类似,音调比较尖,以至于常常被认为是其他动物发出的声音,与它的大体格子不匹配。

美洲狮似乎也不太喜欢叫唤,除了亲子之间比较常用声音交流之外,美洲狮在外界可以说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家伙,同类间很少靠声音交流。

孤独是相对的

几乎所有的犬科动物都是社会性的动物,而绝大多数的猫科动物都是孤独的,这句话本是没错,但是近年来的研究,越来越发现猫科动物似乎也没有那么孤独。

众所周知,在猫科中,除了狮子是群居的之外,其他的动物几乎都是独居的,人们对它们的印象也总是孤僻的,认为它们只有在繁殖期,或者养育幼崽的时候雌兽才会与孩子在一起,然而实际上它们也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孤独。

我们在一些纪录片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种场景,那就是几只猎豹一起捕猎,这颠覆了我们的认知,在传统印象中,猎豹似乎是孤独的捕食者,它们依靠自己的速度“来无影去无踪”,捕食猎物就如同探囊取物般,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猎豹似乎也是一种社会性很强的动物,在捕猎的时候,如果遇上了同类,就马上结成短暂的“捕食联盟”,以提高捕食成功率。之后更是一同进食,不争不抢,吃完后才各回各家,临走还不忘下次再约。

不管群居、独居,大多数动物的领地意识很强,但是在猎豹的身上,我们发现它的容忍度似乎也挺高的,在非交配的季节,雄猎豹允许雄猎豹走进自己的领地,而雌猎豹也不排斥雌猎豹。

无独有偶,同样被认为是孤独的猞猁,近年来也被发现是一种社会性很强的动物,在非交配季节,雄猞猁也被拍到时常与雌猞猁在一起,一起打猎、一起休息,雌兽产子之后,雄兽也“不渣”,而是参与了照顾幼崽的工作中来,俨然过起了小家庭的生活。

在大多数观点上,美洲狮同样是一种孤独的猫科动物,它们独居,雄兽从不参与幼崽养育,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发现美洲狮的生活似乎远远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它们具有完全建立在互利互惠基础上的复杂社会系统,简单来说就是美洲狮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么孤独,它同样有着属于自己的社交方式,已经建立起了一个以分享自己多余食物为基础的等级制度的社会。

很多时候,孤独都是相对的,前面提到的这几种常见的“孤独”的猫科动物,在深入研究之后发现它们也没有那么孤独,而一些我们常认为“不孤独”的社会性动物,比如狼、狮子,有时候也挺孤独的。

大多数雄狮都要经历一段流浪的过程,这是狮子这一物种避免近亲繁殖,也是雄狮的生活方式,如果幸运,从一个狮群里面走出的雄狮不止一只,那么它们就不必经历孤独的时光,但如果一个狮群较小,同一时间出生的雄狮很少,或因为各种原因夭折了,最后要离家出走的雄狮只有一只,那么这只雄狮在找到同伴或者入主狮群之前,就会过上一段艰辛而孤独的时光。

雌狮被认为是猫科动物中最合群的,但是它们也会有着属于自己的孤独时光,那便是产子之前。在即将临盆的头几天,雌狮会独自离开狮群,找一处它认为安全的地方,这种地方通常比较僻静,然后静静等待生产,这段时间雌狮会变得十分敏感,即便是同一狮群的姐妹,也会防着,只有等幼崽出生后的40天左右,才会将幼崽带回原来的狮群,在这之前,雌狮独处的这段时光也是敏感而孤独的。

与雄狮一样,一个狼群的雄狼在长大之后也是要离家出走去组建自己的狼群的,在以往,大型狼群很常见,所以离家出走的雄狼并不孤独,但是随着人类生活的发展,对环境的干预及破坏很大,如今已经很难发现大型狼群了,更多的是以一对成年个体(通常是父母),带着3-6头亚成年个体,以及1-3只幼崽组成家庭式狼群,在这种狼群里面出走的雄狼,成为孤狼的概率很大。

孤狼的世界同样悲惨,由于狼群更喜欢在林中的开阔地带生活、捕猎,所以孤狼往往意味着捕获不到猎物,大多数靠捡食腐肉充饥,而在组建或者加入新的狼群之前,也要经历一段孤独而艰辛的生活。

美洲狮常分享食物

上百年来,美洲狮被认为是独来独往的掠食者,但是一项新的研究颠覆了传统的观点,全球野生猫科动物保护组织的科学家马克·埃尔布罗克(MarkElbroch)及其团队发现了美洲狮的社会性的迹象。

他们在黄石公园安装了红外相机,拍摄到了一只雌美洲狮正在进食麋鹿,而另外一边,另一只雌美洲狮正在慢慢靠近。在我们固有的观念里面,这两只美洲狮很有可能会因为食物而发生争执打斗,但是现实的一面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东家”美洲狮在面对闯入者的时候不仅没有驱赶,反而默许了它与自己一起共享食物。

人们猜测这两只美洲狮很可能是“亲戚”,比如母女关系,或者姐妹关系,这样分享食物就不奇怪了,毕竟在亲缘关系理论中认为,容忍自己的亲属与自己分享食物,是在投资自己的遗传世系,从而减少了与行为相关的代价。

但是在之后对它们的遗传数据研究发现,这两只美洲狮之间并不存在关联,它们不是亲属关系,也就是说这段友谊并非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面的。

专家们认为,当美洲狮捕获的食物足够大,自己也吃不完的时候,有同类过来,为了驱赶而与之战斗的成本和代价要远远大于一起吃,那么它就可以忍受同类共享自己的食物,这是合情合理的。

其实这并非是罕见的现象,在马克博士团队的研究里,-年间,记录下了两只美洲狮的次互动,其中有60%都是在进食场合下发生的,表明它们经常分享自己的食物。

当然,美洲狮的社交属性并不仅仅体现在食物共享上面,还体现在它们会“察言观色”上面。当一只美洲狮看到另外一只美洲狮正在进食时,并非直接凑上去开吃,而是会先观察这只美洲狮的反应,并且慢慢试探,然后再慢慢接近食物,就好像你在饭点的时候突然造访别人家,并不敢拿了碗筷就坐下,而是先看看主人家留不留你吃饭。

食物共享这种现象在食肉动物中似乎普遍存在,不仅仅是美洲狮,虎、豹、美洲虎也被观察到会因为某只个体捕获了食物,而其他个体前来分享,形成的短暂集群现象,尽管这三种动物都是被公认为孤独的、领地意识极强的物种。

雄性扮演着重要角色,但雌性美洲狮更擅长社交

独居并不意味着非社会性,在马克博士的研究区域中,发现每只美洲狮每年会与其他的美洲狮至少互动26次,另外还记录下了6次3只成年美洲狮在一起的场合,最高记录是拍到了包含幼崽在内的9只美洲狮聚集在一起。

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美洲狮不仅有着自己的社会系统,还很复杂,且雄性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若论谁比较擅长社交,那还是雌美洲狮。

美洲狮有着很强的领地意识,而领地的边界,与雄性个体的领土范围密切相关,简单来说就是雄性之间的领地不重叠,且包含数只雌美洲狮在内,而雌性的领地是可以重叠在一起的。

雄性对雄性的容忍度较低,尤其是在交配季节,如果在同一雌性领地内有两只雄性美洲狮,必然会发生争斗,但是如果在同一雄性领地内有两只雌性美洲狮,似乎会相安无事。

比如在马克博士的研究观察中,曾看见两只雌美洲狮与一只雄美洲狮交配,另外一例是两只雌美洲狮在另外一只雌美洲狮的领地里面看着它与雄性交配。雌美洲狮间的“相安无事”看上去似乎在共享一个“资源”。

在观察中,研究者发现了很多雄美洲狮“有担当”的一面,比如在前面观察到了6次3只成年美洲狮在一起的场合,其中有4次是雄性分享食物给其他个体:

在前两例中,一只雄美洲狮把食物给了2只雌性及与自己所生的4只幼崽;

在第三例中,一只雄美洲狮把食物给2只雌性及与自己无关的4只幼崽;

在第四例中,一对雌雄美洲狮把食物给了另外一只雌美洲狮。

在所有的观察记录里面,发现雌美洲狮的互动似乎更多,比如三只没有幼崽的成年雌美洲狮一起进食的场面,它们对同类的忍受能力更强。

这其实是很合理的,美洲狮成年之后的确要过独居的生活,但往往雌性在领地的选择上面,会更靠近“母亲”,即是说雌美洲狮离开“母亲”过独居生活,甚至还没有走出“父亲”的领地,这是时有的事情,而雄性美洲狮会尽可能地远离出生地。

母美洲狮对幼崽很宠爱

在猫科动物中,如果说哪一个物种对自己的后代更好?那么美洲狮无疑能够上榜,通过对美洲狮家庭生活的观察,发现幼崽对于母体的依赖程度很大,在出生后的头一个星期后,幼崽才能睁开眼睛,10天内都会在巢穴中度过,在接下来的一个半月左右,母狮会偶尔出去寻找食物,可能当天回来,也可能几天都不回来。

母狮对幼崽可谓是达到了“溺爱”的地步,它会一直与幼崽呆在一起,直到18个月后,幼崽半大不小了才逐渐开始对它进行生存技能等培训。

美洲狮虽然凶猛,但是却很少主动攻击人类,大多数美洲狮袭击人类的事件起因,都是带仔的母狮,因为它觉得人们可能会伤害幼崽。

根据一项研究,雌性美洲狮一生中大约82%的时间都是跟幼崽度过的,它们每两到三年产一窝,一窝产子数在1-6只之间,但大多数时候都是两只。在幼崽能够外出活动的阶段,母狮会将幼崽经常带在身边,捕获猎物之后会在第一时间让幼崽过来一起进食,或许美洲狮共享食物的这个特征,早在这个时候就已经深深烙印在它们脑海中的了。

它对人类的威胁,远小于人们对它的偏见

历史上美洲狮遍及南美及北美大部分地区,但是欧洲殖民美洲之后,人们开始了疯狂狩猎之旅,加上人类的发展占据了它们的栖息地,导致美洲狮在这之后总群数量急剧下降,甚至在不少地方已经灭绝了。

其实关于人类大量狩猎美洲狮的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人们高估了它对人类的威胁程度。殖民者进入美洲之后,放牧业发展了起来,凶猛强悍的美洲狮,被人们认为是捕杀牲畜的元凶。

尽管美洲狮会捕杀牲畜,给农场主带来损失,但是远远没有达到那么可怕的程度。正是因为有这种想法,以至于在往后的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不断用各种手段对美洲狮进行了疯狂地狩猎。

到20世纪初的时候,美国大部分地区的美洲狮几乎都被捕杀了,仅剩西部和佛罗里达州有少量残存个体,好在60年代后,由于颁布了新的狩猎法规,加上白尾鹿等猎物快速增长,美洲狮的数量得以反弹。

其实人们对美洲狮的误解,在很多方面都能够体现出来,在北美一些社交网站上,经常会有人将路边突然出现的“大猫”拍下来上传到网上,然后问这是美洲狮吗?但是实际上有很多照片只是大一点的猫,或者猞猁,或者细腰猫等等。

伦敦大学的精神病学博士后TobyWise认为人们之所以觉得自己遇见的是美洲狮,往往是因为把美洲狮与危险联系在了一起,但实际上美洲狮对人类的威胁,要远比人们对它的偏见小得多。

(原创用心的作品,喜欢请个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61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