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道理解道德经第六十八章

第六十八章

江海所以能为川谷①王者,以其善下②之,是以能为川谷王。大國者,江海也,天下之交;小邦者,川谷也。江海纳川谷,归流入江海。大國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國,则取于大國。故或下以取③,或下而取。大國不过欲兼畜④人,小邦不过欲入⑤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⑥,大者宜为下⑦。

译文

江海之所以能为川谷王,因其谦下包容、兼畜纳下、善为群川众流的归宿,所以能为川谷王。大國若江海,居天下群川众流派合(水流汇合)处;小邦若川谷。江海汇纳群川众流,群川众流归江海;群川朝海,众流归海,归流入海。大國为归宿而下小邦,则得小邦;小邦以归流投降于大國,则趋大國。所以,有谦下包容恩泽下布以得,有投降而得。大國不过欲兼并天下、兼济天下、大化天下、畜德养民、化育人民,小邦不过欲入朝趋奉君人。双方各得其所欲,大者应当谦下包容恩泽下布、慊下(为人民造福,满足人民合理需要)、兼下(兼并天下,兼济天下)。

注释

①谷:(1)(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部分象水形而不全,表示刚从山中出洞而尚未成流的泉脉;下面象谷口。“谷”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两山之间狭长而有出口的低地,往往包含一个流域)

(2)同本义。

水注谿曰谷。——《尔雅·释水》

(3)两山之间的水流。

泉出通川为谷。——《说文》

又如:谷饮(汲谷水而饮);谷泉(山谷间所出的泉水)。

(4)泛指水流。

为大川广谷之不可济,于是利为舟楫。——《墨子》

(5)水流会聚的地方。

如:谷王(江海的别名。以其能容百谷之水,故称)

(6)井中容水之处。

如:谷鲋(指井中蛤蟆)。

②下:(1)(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位置在低处)

(2)同本义。

下,底也。——《说文》

又如:下溜头(下流头。江河下游);下江先生(下路客人。对长江下游一带人的敬称);下眼相看(看不起人);下路人(居住在长江下游地区的人)。

(3)归宿,止宿,歇宿,收留。

徐孺下陈蕃之榻。——王勃《滕王阁序》

官人要下呵,俺这里有干净店房。——《西厢记》

又如:下人(旅店安排客人住宿);下处(住所;旅店)。

(4)地。

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为帝之下都。——《山海经·西山经》

又如:下土(大地;天下;指人间);下都(神话传说中称天帝在地上所住的都邑)。

(5)表示有空间,能容纳;收容,容纳,包容,纳下。

《汉书·五行志下》:“上不宽大包容臣下,则不能居圣位。”

汉王符《潜夫论·明闇》:“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诬,而远人不得欺也。”

(6)指某些动物生产;生;养。如:下仔(生仔)。

(7)谦让;谦下。

谦让:谦虚退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

谦下:谦逊,屈己待人。谦逊:谦虚恭谨;虚、不浮夸、低调、为人低调,不自满;引申为有追求,低调,希望不断进步;是一种自我的认识,良好的品德。

(8)夺得、攻取、占领或攻占。

至河内,下修武,渡围津,东击龙且、项他定陶,破之。——《史记·曹相国世家》

参功:凡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马、候、御史各一人。——《史记·曹相国世家》

(9)安扎;安置。各依本方下营。——诸葛亮《兵要》

(10)臣下;下民:百姓;人民;群众。

如:下民(百姓;人民);下比(属下相互勾结)。

(11)下邦。下邦:诸侯邦;小邦;指京师以外的地方。

(12)下国。下国:天下;下界;诸侯邦,诸侯国;小邦,小国,相对大国而言。

(13)特指湖泽。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书·舜典》

(14)里面。众军心下大乱,不敢交战,各自奔走。——《三国演义》

(15)指时间、处所、范围。及郡下。——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16)放入;投入;加入。

如:下埽(筑堤时,把筑堤材料放下去);下酿(将熟黍米加入曲液中发酵制酒)。

(17)施行;使用。

如:下药(用药);下力(用力;出力;从事体力劳动);下功夫(用功夫;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花费很多的时间和很大的精力)。

(18)递送。

如:下插定(送订婚礼物);下小茶(女子纳受男家聘礼。又称下茶,吃茶);下话(犹言传话)。

(19)发表、宣告。

令初下。——《战国策·齐策》

又如:下制(下诏;皇帝发布诏令);下令(下达命令;发布命令)。

(20)做出(言论、判断等)。如:下结论(做出结论);下批语(做出批语)。

(21)发布;投递。如:下命令(发布命令);下通知(发布通知)。

(22)向下面。如:下达(向下发布或传达;向下的发布或传达,向级别、地位等较低的人、团体或地方的发布或传达)。

(23)下来。

如:下世(神仙到人间去);下凡(神话中,神仙降至人间称“下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

(24)落下;降下。

下,落也。——《尔雅》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25)去;到。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6)常指从北到南、从上游到下游、从城市到乡下、从上层到基层。

如:下番(到外国);下坂走丸(从山坡上滚下弹丸。比喻顺势无阻、敏捷而无停滞)。

(27)投降;投诚。

投诚:投降;投献诚心;归附,归顺。

投降:停止抵抗,向对方屈服;也泛指在敌对双方的斗争中放弃原来的立场,投向对方。

吾恐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国之可下?——《韩非子》

鲁为楚坚守不下。——《史记·高祖本纪》

又如:下气(说求饶的话);下腰(弯腰。比喻屈服)。

(28)位在下的人。

不忍为之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下齐同。——《资治通鉴》

(29)弯屈。

魏延平日恃功务高,人皆之下。——《三国演义》

又如:下头(低头);下腰(弯腰。比喻屈服)。

(30)居人之下。如:下人(居于人下)。

(31)身分、地位低。

吾羞,不忍为之下。——《史记》

又如:下役(仆役;差人);下一肩(次一等);下作(低贱;卑微);下次小的(下次孩儿。元代称仆役);下番(称少数民族);下人(下属)。

(32)幼小。如:上下(长幼;尊卑)。

(33)次序或时间在后。如:下半世(人的后半辈子);下回(下次)。

(34)下流。下流:河流的下游;能引起群众羡慕嫉妒恨的地位,能引起群众羡慕嫉妒恨的位置,置身于众人所难以理解的憋屈位置;群川众流的归宿;众流所归,众流所向往,众流所向,向下流逝;喻君上的恩泽下布。恩泽,是指恩惠赏赐,比喻恩德及人,像雨露滋润草木;亦称帝王或官吏给予臣民的恩惠。恩泽:君主恩赐惠及臣民,如雨泽润物;帝王或朝廷赐给臣民的恩惠,言其如雨露之泽及万物,故云。《逸周书时训》:“大雨不行时,国无恩泽。”归流:流入海的河流;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世袭土司,改行临时任命的流官统治的一种政治措施。众流:众多的水流;指学术上的各个流派。派:江河的支流,泛指分支;分配,分摊,派遣,委派,差遣,安排。水流:流动的水,流水;江、河等的统称。水流,指水的流动,或者流动着的水,泛指江、河。流派:指水的支流,另指学术、文化艺术等方面有独特风格的派别。流派称之为“门户”或“门派”。每个流派不是冠以“门”便是冠以“派”,不是冠以“家”便是冠以“氏”。

(35)向心力;重力;吸引力;引力。35)向心力;重力;吸引力;引力。

③取:拿,拿到手里;得,取得,得到,招致;采取,选取,选拔;博取;攻取,夺取;通“聚”;会合,集合,聚集;积畜,积蓄;通“趋”;趋向。

趋:追求,追随;奔赴;趋向;归向;归附;趋教;趋事;趋奉。如:趋名(追求名声);趋求(追求);趋利(追求财利);趋就(追求);趋教(恭敬求教;领教);趋事(趋奉);趋跄(奔走侍奉)。

趋向:趋嚮;前行,前往;归向;归附;趋附;向往;崇尚。归向:归依,趋附。

④畜:(1)养育。

天下谁畜之。——《左传·哀公二十六年》

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孟子·梁惠王上》

又如:畜爱(养育爱护)。

(2)化育。化育:滋养;养育;教化培育。滋养:犹养育,培养;供给养分,补养;养分,养料。

(3)培养;培植。

培养:以适宜的条件促使其发生、成长和繁殖;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教育训练;蓄养,蓄积;修葺,养护。

培植:栽培;栽种培育;栽种并细心管理(植物);培养,扶植;培养人才,扶植势力。

栽培:种植培养;比喻培养、造就人才;官场中比喻照拂、提拔。

(4)顺从;驯服。

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为畜。——《礼记·祭统》

汝共作我畜民。——《书·盘庚中》

(5)通“慉”;喜欢,喜爱。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诗·小雅·蓼莪》

(6)积,聚,积聚;后作“蓄”。

如:畜聚(积储;积累;积储的财物);畜德(修积德行);畜锐(积蓄锐气)。

(7)收容。

身边畜得一婢,小名金杏。——《警世通言》

获罪于两君,天下谁畜之?——《左传》

又如:畜妾(娶小老婆);畜之(容纳之意)。

(8)保存;收藏。如:畜藏(积蓄储藏)。

⑤入:(1)参加,加入。参加:参与,加入;参与某项活动或加入某种组织。加入:进入,参加,参与;掺入,掺进去;添加;加上。

(2)接纳;采纳。野人莫敢入王。——《史记楚世家》

商君亡秦归魏,魏怒不入。——《史记魏世家》

(3)与……相适应。如:入式(合乎程式);入道;入彀。

(4)入朝,指属国、外国使臣或地方官员谒见天子。

入朝:指属国、外国使臣或地方官员谒见天子;谓进入中央朝廷做官。《国语·吴语》:“越灭吴,上征上国,宋、郑、鲁、卫、陈、蔡执玉之君皆入朝。”汉荀悦《汉纪·文帝纪》:“时梁王来朝,与太子共载,入朝不下司马门。释之禁止,不得入朝。”宋范仲淹《答窃议》:“﹝我太祖﹞命将帅李汉超等十三人分守西北诸州……每来入朝,必召对命坐,赐与优厚,抚而遣之。”《东观汉记·刘恺传》:“愷之入朝,在位者莫不仰其风行。”晋陆机《谢平原内史表》:“入朝九载,歷官有六,身登三阁,官成两宫。”

⑥欲:(1)(形声。从欠,谷(yù)声。“欠”表示有所不足,故产生欲望。本义:欲望;嗜欲)

(2)欲望。欲望:希望,盼望;想达到某种目的。欲望,是对能给以愉快或满足的事物或经验的有意识的愿望。

(3)想要,希望,愿望。如: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想要别人不知道,最好自己不去做);欲速则不达(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欲益反损(想把事情做好,结果反而弄坏)。

(4)爱好;喜爱。欲,爱也。——《增韵》

(5)需要。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基本要求。

⑦为下:行为谦下;佑下,助下;佑助下人,佑助下民;帮助下邦,庇护下邦;帮助下国,庇护下国。为:行为;卫护,帮助,佑助。佑助:庇护,帮助;保佑,佐助。下:下人,下民;下邦,下国。

1)谦下:兼下,兼并天下,兼济天下;慊下;谦逊,屈己待人;谦卑;谦恭。谦逊的意思是谦虚、不浮夸、低调、为人低调,不自满;是一种自我的认识,良好的品德。谦逊:谦虚恭谨;不自大或不虚夸;谦虚,不高傲,认为自己所做的或者所达到的水平与别人比着还是很一般的;引申为有追求,低调,希望不断进步。刘向《列女传·齐相御妻》:“于是其夫乃深自责,学道谦逊,常若不足。”

谦卑:谦虚,不自高自大。谦虚:虚心,不自满;说谦虚的话。谦虚指不自满,肯接受批评,并虚心向人请教。有真才实学的人往往虚怀若谷,谦虚谨慎。谦虚是一种美德,是进取和成功的必要前提。

谦恭:谦虚恭谨,谦虚恭敬。《旧唐书.卷六十二.杨恭仁传》:恭仁性虚澹,必礼度自居,谦恭下士,未尝忤物,时人方之石庆。谦恭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一个人内在品德和修养的高度表现。谦恭者不因学问博雅而骄傲自大,也不因地位显赫而处优独尊。谦恭者学问愈深愈能虚心谨慎,地位愈高愈能屈己待人。

谦:(1)(形声。从言,兼声。本义:谦虚,谦逊)

谦,敬也。——《说文》。按,侧重于内心上的恭顺谨慎。

谦,逊让也。——《玉篇》

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谦者,德之柄也。——《易·系辞》

谦谦君子,用涉大川。——《易·谦》

又如:谦洽(谦虚和蔼);谦光(虽谦抑而辉光益显);谦冲(谦虚);谦克(谦逊自制);谦厚(谦逊温厚)。

(2)假借为“兼”;同时具备若干方面。兼:并;合并,由部分合成整体;并吞,兼并;同时具备若干方面;全部,整个;和,与。

(3)通“慊”;满足。

2)下人:(1)人民。

《墨子·尚同中》:“天之降罸也,将以罸下人之不尚同乎天者也。”

《后汉书·朱晖传》:“盐利归官,则下人穷怨。”

唐柳宗元《平淮夷雅·皇武》:“度拜稽首,皇祐下人。”

(2)婢仆。

《红楼梦》第八八回:“下人在背地里便生出许多议论来。”

(3)指下属。

明于谦《宣府军务疏》:“其参将扬能说称,尚书比时挑选军士,止是出于己见,不令询问下人,一时挑选不精。”

(4)居于人之后;对人谦让。

《易·系辞上》:“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孔颖达疏:“能以有功卑下於人者也。”

《汉书·司马迁传》:“仆观其为人……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这四句诗,奉劝世人虚己下人,勿得自满。”

(5)在一些方言中,下人指家中的子孙等晚辈,与之对应的上人指父母及以上的长辈。

3)下民:(1)百姓,人民。

《史记·循吏列传》:“使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

宋陈亮《勉强行道大有功》:“天祐下民而作之君,岂使之自纵其欲哉!”

(2)人类,人。

宋徽宗《神霄玉清万寿宫诏》:“而下民之命,实明神所司。”

4)下邦:诸侯邦;小邦,相对大国而言;指京师以外的地方。

5)下国:(1)天下;下界。

《诗·鲁颂·閟宫》:“奄有下国,俾民稼穑。”

《史记·天官书》:“五星皆从而聚于一舍,其下国可以礼致天下。”

(2)诸侯邦,诸侯国。

《书·泰誓中》:“惟天惠民,惟辟奉天,有夏桀弗克若天,流毒下国。”

《逸周书·祭公》:“烈祖武王度下国作陈周,维皇皇上帝度其心,寘之明德。”孔晁注:“下国,谓诸侯也。”

《文选·王延寿》:“初恭王始都下国,好治宫室。”李善注:“以天子为上国,故诸侯为下国。”

唐齐己《村居寄怀》诗:“诸侯行教化,下国自耕桑。”

(3)小邦,小国;相对中原大国而言。

汉袮衡《鹦鹉赋》:“背蛮夷之下国,侍君子之光仪。”

《魏书·奚斤传》:“斤等三十馀人议曰:‘河西王牧犍,西垂下国,虽内不纯臣,而外修职贡,宜加宽宥,恕其微愆。’”

唐温庭筠《经五丈原》诗:“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4)指京师以外的地方。

唐李贺《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诗之二:“青轩树转月满牀,下国饥儿梦中见。”

宋王安石《忆昨诗示诸外弟》:“属闻降诏起羣彦,遂自下国趋王畿。”

6)邦,会意兼形声字,最早见于甲骨文,从田,表示建立土界,也即“封疆”之义。封疆:划封土地的疆界;分封的疆界,界域的标记。所以“邦”的造字本义就是“封界”。古文字中“封”、“邦”本为一字,古汉语名动相因,所以“封邦建国”的中动词“封”和所“封”的名词“邦”本来是一回事。而在金文中字形的演变又增添了义符“邑”,而表示“封界”之义的“草”和“土”(也即“邦”字的初文)也逐渐演变为仅余“草”字。到了战国文字中,其字形进一步简化,表示“封界”之义的“草”字又演变成为表示草盛意思的“丰”字。邦:(形声。从邑,丰声。古文从之、从田,会意。与封字从之、从土同意。本义:古代诸侯的封邦、封地);疆界,边界;泛指地方;封,分封;汉朝时期,为了避汉高祖刘邦的讳,将“邦”改为“國”。诸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邦邦君;喻指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长官。诸侯源自分封制,最迟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诸侯邦,狭义上指中国历史上秦朝以前分封制下,是共主对诸侯封地的称呼,也被称为“诸侯列邦”、“列邦”、“封邦”;封地最高统治者被赐予“诸侯”的封号。现代多数情况,“诸侯”和“诸侯邦”、“封邦”混淆使用。“封邦”者,分封的诸侯邦。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战国策》、《韩非子》及山东临沂银雀山所出竹简本战国人作品《王兵篇》都提到过相国。《史记》中关于七国相国的记载尤多﹐如称张仪为秦惠王相﹐又说秦昭王时魏冉为相国。但在铜器铭文中,只有相邦仪和相邦冉。《史记》言吕不韦为相国,而作于秦始皇三年﹑四年﹑五年﹑七年﹑八年的铜戈铭文上有“相邦吕不韦”。铜器铭文中从不见有相国之名,唯古籍作相国,可能是汉代人因避汉高祖刘邦之讳而改“邦”为“国”所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191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