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学家揭示肿骨中华大角鹿的食性

本文转自: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记者陆成宽

8日,记者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人员通过模拟咀嚼试验发现,肿骨中华大角鹿的食性与水牛和家马相似,能够取食偏硬的或富含纤维的食物;而这一能力与其具有肿厚的下颌骨有关。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历史生物学》。

大角鹿是目前已知体型最大的鹿,生活在万年至1万年前的欧亚大陆,其鹿角硕大,最长可达4米,是化石研究中的明星物种。大角鹿的下颌骨普遍存在肿厚现象,尤其是周口店第一地点发现的肿骨中华大角鹿,其下颌骨肿厚更为明显。

一种假设认为,大角鹿肿厚的下颌是为了储存钙质,以供硕大的鹿角每年的脱落与生长。然而,“雌性大角鹿并不长角却也拥有肿厚的下颌骨;驼鹿同样拥有硕大的鹿角,但其下颌却十分纤细。因此,储存钙质一说尚存疑问。”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王世骐坦言。

事实上,下颌骨主要的功能是咬合和咀嚼,其形态经常被作为推断食性的重要依据。据此,另一种假设认为,大角鹿肿厚的下颌有利于承受更大的外力,方便取食偏硬或富含纤维的食物。

为证明这一假设,研究人员选取了驼鹿、水牛和家马三种现生的大型食草动物的下颌与肿骨中华大角鹿的下颌进行对比,并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力学测试。研究表明,与水牛和家马相似,肿骨中华大角鹿也能够取食偏硬的或富含纤维的草。

肿骨中华大角鹿(A),驼鹿(B),水牛(C)和家马(D)的下颌骨。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图

王世骐表示,这项研究证明了大角鹿具有在开阔地带取食硬草的潜力。同时,由于大角鹿与古人类关系密切,比如在周口店,大角鹿可能是北京人的主要食物来源,本研究对进一步讨论大角鹿的生态适应性及其与古人类的关系有重要的意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62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