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霁霞红,巧夺天工浅谈中国瓷器发展的名

中国古代的制瓷业到了宋、辽、金时期,又进入了一个更为兴盛的阶段:窑址遍布全国各地,已经没有了所谓的烧造中心,全国出现了“八大窑系”和“五大名窑”,“八大窑系”为:长江流域的龙泉窑系、建窑系、青白窑系、越窑系,黄河流域的耀州窑系、磁州窑系、定窑系、钧窑系;“五大名窑”为:钧、汝、官、哥、定。瓷器品种方面,除了青瓷、白瓷继续盛烧以外,彩绘瓷进入了第一个兴盛阶段。装饰手法方面,胎装饰、釉装饰和彩装饰并重。官窑也在这一时期正式出现。因此,窑址方面的“名窑林立”,釉色品种方面的“百花齐放”和装饰手法方面的“齐头并进”是对这一时期制瓷业最恰当的描写。

宋哥窑青釉菊瓣式盘

一·整体特点

(1)造型特点:宋代瓷器品类繁多,而每一类器物又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如瓶,有玉壶春瓶、梅瓶、扁腹瓶、直颈瓶、瓜棱瓶、多管瓶、橄榄瓶、胆式瓶、葫芦瓶、龙虎瓶、净瓶等。器形的变化大多表现在口、颈与腹部,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瓶体修长秀美,一类是瓶体短硕稳重,但以修长者居多。

宋龙泉窑青釉弦纹三足炉

(2)装饰特点:装饰方法方面,宋代瓷器装饰胎、釉并重,而且还有彩装饰。胎装饰的手法有印、刻、剔、划、贴等,其代表性窑址为耀州窑、定窑等。釉装饰手法有钧窑的窑变釉,龙泉、汝窑等的青釉等。彩装饰(实际上是釉彩结合的装饰)有磁州窑系的釉下彩、釉上彩装饰。

宋官窑青釉方花盆

装饰题材丰富,有:①植物:以花卉为主,有牡丹、莲花、梅花等。②动物:有龙、凤、鹤、鹿、鱼、鸭、鸳鸯等。③人物:以婴戏为主。④图案:如回纹、曲带等,多用来作边饰。⑤文字:如磁州窑瓷器上的诗词装饰,是研究宋金时期文学、书法的主要资料。

宋建阳窑黑釉盏

二·五大名窑

(1)钧窑

钧窑,即钧台窑,是在柴窑和鲁山花瓷的风格基础上综合而成的一种独特风格,在宋徽宗时期达到高峰,主要生产色泽艳丽的青釉和铜红釉瓷器,兼烧印花青瓷、白地黑花釉下彩瓷和黑釉瓷器。宋代钧瓷多以器皿类造型出现,如花盆、花托、瓶、洗、杯、奁、尊、碗、盆、盘、壶、炉等;其中以养花用的花盆类居多,其次是文房用品类的洗、盆等,再次是祭祀用的瓶、尊、炉、鼎等。胎质细腻,色浅灰,造型端庄规整。

北宋钧窑天蓝釉三足筒式炉

钧瓷釉色相互交融而产生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是钧瓷区别于其他青瓷的一个特色。钧瓷釉采用氧化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铜红釉,这样,烧出的釉色青中带红,如蓝天中的晚霞。钧瓷釉色大体上分蓝、红两类,具体为月白、天青、天蓝、葱翠青、玫瑰紫、海棠红、胭脂红、茄色紫、丁香紫、火焰红等。其中,蓝色不同于一般的青瓷,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蓝色较深的称“天蓝”,较淡的称“天青”,比天青更淡的称“月白”。钧窑瓷釉的各种紫色是红釉与蓝釉相互融合的结果,器物上单烛的紫斑几乎不见,绝大部分是青蓝釉和红釉互相熔合的玫瑰紫色。

北宋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

蚯蚓走泥纹(即在釉中呈现一条条逶迤延伸、长短不一、自上而下的釉痕,如同蚯蚓在泥土中游走),也是钧釉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钧窑瓷胎在上釉前先经素烧,上釉又特别厚,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的釉流入空隙所造成。

宋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托

(2)汝窑

汝瓷胎质细腻,胎色灰中略带黄色,因胎土中含有微量铜,迎光照看,可微见红色,与燃烧后的香灰相似,故俗称香灰胎,这是鉴定汝窑瓷器的要点之一。汝窑瓷以玛瑙入釉,釉色呈天青(俗称鸭蛋壳青色)、粉青、天蓝色较多,也有豆绿、青绿、月白、桔皮纹等釉色,釉面滋润柔和,色泽纯净如玉,有明显酥油感觉,釉稍透亮,多呈乳浊或结晶状。

宋汝窑天青釉圆洗

汝瓷釉面开片较细密,多呈斜裂开片,深浅相互交织叠错,象是银光闪闪的片片鱼鳞,或呈蝉翼纹状,给人以排列有序的层次感。釉中细小沙眼呈鱼子纹、芝麻花和蟹爪纹,并有典型的桔皮釉、冰片釉、茶叶沫,部分柳条纹状的开片是因手拉坯辘轳旋转时,使泥料分子排列结构朝一定方向而形成的现象。

宋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

汝窑瓷器造型有盘、碗、瓶、洗、尊、盏托、水仙盆等,其中瓶的变化较为丰富,有纸槌瓶、玉壶春瓶、胆瓶等多种。个别器物上还出现有文字,如:“奉华”二字多见于尊、瓶、碟之上,“蔡丙”、“宁”则是见于小碟与洗上。其中“奉华”应是宋奉华宫的专用物。

宋汝窑天青釉碗

宋代宫廷用汝窑器物一般均采用满釉支烧,为了避免窑炉内杂质污染,需用匣钵装好,并将器物用垫圈和支钉垫起,防止与匣钵粘连。因此,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一般为三、五、七个,六个支钉的很少,痕迹很浅,大小如粟米。张公巷的器物呈圆形支钉。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一带汝窑器多无支钉痕,个别碗、套盒、凹足钵、洗、器盖等用垫饼支烧工艺。

宋汝窑天青釉弦纹樽

(3)官窑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主要烧制青瓷,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有薄胎薄釉和薄胎厚釉青瓷两种,胎质较松,胎土含铁量高,呈深黑褐色或紫灰色;胎体较厚,手感沉重。薄胎薄釉青瓷采用支钉支烧,通体满釉,外底留有3至4个或更多支钉痕。薄胎厚釉青瓷采用垫饼垫烧,釉多开片不透明,釉色以粉青为主,也有淡黄和青灰色,纹饰少见,有紫口铁足现象。器形有碗、盘、洗和各式瓶、炉等,仿古铜、玉器造型较多见。

宋官窑青釉盏托

官瓷釉面因多层反复细刮,釉光下沉而不刺眼,釉面沉着幽亮,釉厚如堆脂,温润如玉。釉色天青色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纹理布局规则有致,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官瓷器足部无釉,烧成后微显胎骨,呈铁黑色,且口部釉薄,略呈紫色,即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南宋官窑瓷器沿袭北宋风格,规整对称,宫廷气势,高雅大气,一丝不苟,另外“肉腐留骨”(露胎处象死人骨头,俗称“骨董”)也是那时所造。

宋官窑大瓶

(4)哥窑

宋代哥窑瓷胎多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胎质坚细。因器口沿尖窄,厚釉在瓷器口沿不能存留,垂釉多在口沿边稍下处形成略微凸出之环形带,因口沿处隐露胎骨而略暗淡,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故有紫口铁足之说,此为宋哥窑瓷的特色之一。哥窑瓷器从色泽区分,有月白、灰黄、粉青、灰青、油灰、深浅米黄等种类。

宋哥窑青釉海棠式花盆

哥窑瓷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泛一层酥光,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质纯粹醇厚,细腻润泽,但不慎莹澈,如同凝脂;釉内多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攒珠聚球(是指哥窑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表上),这是辨别哥窑瓷真假的另一个传统方法。釉面纹片多种多样,经染色后大纹片呈深褐色,小纹片为黄褐色,二者互相交织,因而被称为“金丝铁线”,也被称为“墨纹梅花片”、“叶脉纹”“文武片”等。其他名称,有以纹道而称的鳝鱼纹、黑蓝纹、浅黄纹、鱼子纹;以纹形而称的纲形纹、梅花纹、细碎纹、大小格纹、冰裂纹等,总名为百极碎。这是传世哥窑的主要特征之一。明代《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

宋哥窑葵花洗

哥窑瓷烧造方法为裹足支钉烧或圈足垫饼烧,后者可明显见到所垫圆饼烧造的痕迹。哥瓷的底足也颇为特别,其圈足底边狭窄平整,非宽厚凹凸,足之内墙深长,足之外墙浅短,难以用手指提拿起来。哥窑器物传世的以各式瓶、炉、尊、洗、盘、碗、罐为常见,多见仿古造型。哥窑窑址仍未确认,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悬案之一。

宋哥窑青釉贯耳瓶

(5)定窑

宋代定窑是继唐代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定窑原为民窑,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著称,兼烧黑釉、酱釉和绿釉瓷,分别称为“黑定”、“紫定”和“绿定”。定窑瓷器胎土细腻,胎质薄而轻,胎色白色微黄,较坚致;釉色润泽,白中略闪青黄或灰黄,施釉极薄,可以见胎。积釉处形状好似泪痕,被称为蜡泪痕,隐现着黄绿颜色。器物外壁薄釉处可见胎上的旋坯痕,俗称竹丝刷纹。北宋早期定窑产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因覆烧,器物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芒口处常常镶金、银、铜质边圈以掩饰芒口缺陷,此为定窑一大特色。

宋定窑酱釉花口盘

定窑生产规模宏大,品种繁多,多为碗、盘、瓶、碟、盒和枕,亦产净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但数量极少,主要是作为贡品进入宫廷。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纹样秀丽典雅。北宋早期定窑刻花、构图、纹样趋简,以重莲瓣纹居多,装饰有浅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装饰图案常用刻花、印花、划花和堆花手法,秀丽典雅,其中印花图案,自然形态经巧妙变形,构成严谨,刻划花,较印花更活泼生动,别具一格。

宋定窑白釉单柄杯

为宫廷和官府烧造的定窑瓷器刻有“官”、“尚食局”、“尚药局”、“五王府”款,此种花纹多为龙凤图案。金代窑址中出土的器物上印花缠枝石榴、缠枝菊、鸳鸯、鹭鸶等纹饰,与“金大定”、“泰和纪年”印模纹饰相似。

金定窑白釉剔花莲花纹腰圆枕

北宋定窑白釉荷叶式盏托

三·其他窑例

(1)龙泉窑

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宋代六大窑系,因其主要产区在浙江省龙泉而得名。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与三窑的产品相似,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簿。

宋龙泉窑三足炉

北宋时龙泉窑胎体较为厚重,但造型规整施石灰釉,釉层薄而透明,光泽较强。早期产品胎薄而较白,施淡青釉,器物以盘、碗、壶为主,罐、盆等少见。中期以后胎呈灰或浅灰色,釉色由淡青转为青黄;装饰普遍使用刻花,辅以篦点或篦划纹,此外还有团花、波浪、蕉叶纹等纹饰;产品多生活用具为主,有碗、盘、杯、壶、瓶、罐等;盘、碗内常刻团花和波浪纹,内填篦纹,外壁常划篦纹和直条纹;瓶、执壶腹部常见刻牡丹纹;图案有花卉,飞鸟、鱼虫和婴戏纹等,图案花纹一般对称。

宋龙泉窑青釉塑贴双鱼纹洗

南宋时期龙泉窑进入鼎盛时期,粉青、梅子青釉瓷色在此时烧制成功。从窑址的瓷片来看,此时龙泉窑产品有白胎(灰白)和黑胎厚釉两大类:其中白胎青瓷约百分至九十以上,黑胎青瓷数量极少,但质量很好。白胎青瓷胎质细腻致密,釉色白中泛青,釉层丰厚柔和,以粉青、梅子青釉最佳,足底露胎处呈紫色,俗称朱砂底;器物造型除碗、盘、碟、水盂、香炉等,还出现不少仿古器物,如鬲、觚、琮等器;纹饰以莲瓣、弦纹为主,南宋末出现双鱼、龙纹和贴花牡丹纹等。黑胎青瓷胎薄釉厚,胎色灰黑,俗称铁骨。釉色青,多纹片,部分器物的口沿隐露胎色,呈紫褐,圈足底端则呈铁黑色,有紫口铁足的特征;器形以瓶、炉、尊、洗、笔筒、灯为主,纹饰少见,与南宋郊坛下官窑瓷器有许多共同之处。

南宋龙泉窑青釉凤耳瓶

(2)磁州窑

磁州窑为北方著名民窑,以烧造白釉黑(褐)花瓷器为主,并有划花、剔花及釉上加红、绿彩绘等品种。器形主要为日常生活用的盘、碗、瓶、壶、罐、洗、盆等。纹饰多用花卉、鸟兽、婴戏和民间故事。瓷枕为该窑北宋著名产品,枕面绘小儿垂钓,或画花鸟,或题写诗句,着墨虽然不多,却极为传神。发现有“张家造”戳记瓷枕,是为民窑的又一物证。

宋磁州窑白地黑花“镇宅”铭狮纹枕

(3)耀州窑

耀州窑以烧造青瓷为主,同时还烧造白釉、黑釉瓷器,青釉瓷花纹受定窑影响,极其富丽。北宋晚期是它的鼎盛时期,据记载为朝廷烧造贡瓷。宋代青瓷胎体较坚簿,胎色灰褐或灰紫,釉质莹润透明,釉色青绿如橄榄,釉薄处呈姜黄色;金时胎质稍粗,胎色呈浅灰或灰色,釉面多数姜黄,青色者少,釉质稀簿而不润。胎体装饰手法上以刻花和印花为主,刻花尤为精美,刀法犀利流畅,刚劲有力,立体感较强,史籍上记载又叫“刀刀见泥”。纹饰多满布器内外,种类繁多,有牡丹、菊花、莲花、鱼、鸭、龙凤等,风格粗放健美,生动自然。器形有碗、盘、瓶、罐、壶、香炉、香熏、盏托、注子、钵等。

宋耀州窑青釉刻花莲花纹双耳瓶

(4)景德镇窑

景德镇窑以烧造青白釉(又称影青釉)为主,印花纹饰仿定窑。北宋初期生产的器物有碗、盘、壶等,胎洁白细密,釉色白中泛黄,素面居多,少量器物外壁有刻划纹,内底有印花或文字。北宋中期,器形中盆、壶、罐增多,出现芒口器,釉为影青釉,纹饰以刻划纹为主,壶、罐器物的肩部装饰有牡丹、菊花、莲花、飞凤、水波等印花纹。北宋末至南宋,器形种类多样化,仍以影青瓷为主,纹饰多为印花,题材有花草虫鸟、人物、动物等,内容更趋于丰富。

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带盖瓶

(5)建窑(建阳窑)

宋代建窑以烧黑釉器而著称,兔毫斑、鹧鸪斑、曜变等釉色的名品就出在这里,以茶盏为多。建窑产品胎体厚重坚致,使用含铁高的原料做胎,因而胎色深黑坚硬,有铁胎之俗称,或名乌泥窑、黑建、乌泥建等。建窑器内外施釉,底部露胎,釉汁垂流厚挂,釉色黑而润泽。黑釉属于结晶釉的范畴,含铁量高达8%以上,在高于℃的高温熔烧过程中,窑温的变化,使釉面产生奇特的花纹。釉面呈现褐黄色,银灰色和褐蓝色的纹路,其流淌下垂的兔毫纹,呈现着浓淡深浅、曲曲弯弯不规则的宛如西北黄土高原的丘壑,呈色上浓下淡的规律;在太阳光下,其黑色釉面闪烁着金红色的光点。建窑主要产品以盏、碗、盘、碟为主,兼烧盒、罐、壶、灯、炉、钵、梅瓶、冥器等。其碗盏造型口大足小,形如漏斗,有敞口和合口两种,以敞口为多。底为浅玉环圈足,有旋坯纹。有的器物底足刻有“进王戋”、“供御”铭文,为朝廷贡品。

宋建窑黑釉兔毫盏

图片来源于网络、故宫博物院等;文章内容参考自网络、书籍;若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96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