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冷兵论之远兵投砲弓弩,由近及远的射远

北京中科医院是怎么样 http://m.39.net/pf/a_5131649.html

一、射远武器综述

早在原始人类生活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猿人就已经发明了能够远程杀伤野兽和动物的武器——矛,这种可以不用和野兽正面作战就能杀死野兽的投掷类兵器直接导致了剑齿虎等古代野兽在人类手中的悲惨命运。进入新石器时代之后,用于远程投掷的投矛出现了两种发展方向:其中一种变得纤细而轻盈,并且尾翼出现了用于增加飞行距离,稳定飞行方向的动物羽毛,这就是后来弓箭箭矢的雏形;而另外一种则以缩短矛杆的方式减轻投矛的飞行重量,并且依然以进行投掷,这就是“标枪”或者“投枪”。

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中国冷兵射远武器的总体发展趋势都是以弓弩为主兼之以大型射石武器作为补充,而投枪直到宋代才被重新引入中国冷兵器的射远装备之中。那么作为射远武器的鼻祖,投枪在中国历史上为何没能首先发展起来呢?

二、朝花夕拾——被长期遗忘的中国投枪

在世界文明历史上,投枪的射远武器地位似乎都是在西方历史文化之中被确立的。早在公元年前两河流域的“乌尔王国”,苏美尔人就用锋利的投枪击退了库提蛮族的数次入侵,在著名的“苏美尔秃鹫碑”之上甚至刻有拉格什王朝国王使用投枪击退外族入侵的画面。而随着标枪的使用顺着西亚传播到希腊半岛,希腊城邦以及后来的罗马帝国都深受标枪武器的影响,特别是古罗马人对投枪的应用几乎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公元前年左右,罗马共和国执政官卡米路斯收复被高卢人占领的罗马城之后,对罗马军队所使用的武器进行了规范化改革,罗马的重装步兵基本上全部使用投枪作为军队的制式武器,这种标准的罗马投枪长度大约在2米左右,最大射程可以达到30米。为了防止敌人在夺取投枪之后反过来杀伤己方军民,罗马投枪的制造采用了特殊工艺,将投枪的尖端变得更加纤细,这样在命中敌方铠甲之后标枪的铁头就会迅速弯曲深入到伤口之中,这就使得它们成为了战场上的一次性用品。

到了公元前2世纪末盖乌斯·马略担任罗马共和国执政官的时候,罗马共和国的军队逐渐趋向于帝制,这就要求罗马投枪的制造更加制式化。在马略改革之中,他再次修改了罗马投枪的制造方式,将其变为使用铆钉衔接的两根木杆,并且使用铁质枪头嵌入两端的木杆之中。经过革新后,罗马投枪的制造更加便捷和规范化,并且在丢出去之后一旦触碰到任何坚硬物体就会断为两截,敌军想要将其投射回来就更是痴人说梦了。

那么和古罗马帝国同时代的中国,投枪的发展又是怎样的呢?商朝灭亡之后,西周统治者通过“分封制”确定了奴隶制的统治地位,此时的打仗还属于西周贵族的事情,与平民没有什么关系(因为打仗要自备武器装备)。而和古罗马共和国所要对抗的重甲步兵相比,威胁西周统治者的则是位于西北部的犬戎、鬼方等游牧民族的骑兵,而投枪相比于当时已经成熟化的弓箭来说,在对抗骑兵方面根本没有优势可言,它自然得不到西周贵族的青睐。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士兵平民化的普及以及战斗的频繁爆发,投枪眼看就能够咸鱼翻身,成为中国士兵的制式武器,但是无奈另一种射远兵器——弩的崛起却直接将投枪一脚踢进了冷兵器的冷宫之中,从此投枪的发展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射远武器之中再无音讯,被冷落了近千年之久。

直到两宋时期,随着中国经济中心的南移以及海军的蓬勃发展,投枪才在水军武器之中重新获得了一席之地。南宋初年,岳飞奉命镇压南方的钟相杨幺起义,从农民军所使用的水军鱼叉受到启发,发明了名为“棱枪”的小型投枪,分为长短两种,射程可达数十步之远。元明两朝继续对投枪进行改造,到了清代,投枪基本只在水师使用,相比于突火枪和火铳来说,投枪有着造价低廉、使用简单、火力密集等特点,此时的投枪又被称之为“镖”。

三、是“砲”,不是“炮”——投石车在中国古代攻城战的运用

在火药尚未发明之前,“炮”在中国汉字中的写法是“砲”,既然以“石”字为部首,就说明“砲”所发射的是巨型石块,它通过抛射时产生的冲击力和重力对敌方人员和建筑进行有效杀伤。在世界历史上,古罗马军队曾经大规模的使用这种重型武器作为攻城器械,而中国使用投石车的记载大致可以追溯到公元年曹操与袁绍之间所爆发的官渡之战。

当时袁绍与曹操两大势力在白马互相对峙,袁绍先发制人建立起许多木质箭塔,对曹操的军队发射弓箭,导致曹操军队的士气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就在曹操感到一筹莫展的时候,谋士刘晔为曹操献上“霹雳车”之计,所谓“霹雳车”指的是一种利用杠杆原理抛射巨石的投石车,由于巨石划过天空的声音类似于晴天霹雳而得名。在“霹雳车”的帮助下,曹操摧毁了袁绍的木质塔楼,从而稳定了军心,为官渡之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古代投石车的构造较为简单,主要依靠人力进行驱动,通过拉动长木杆的一端对另一端施加推力,利用杠杆原理将另一侧的石块抛射出去,小型投石车一人就可以操纵,而稍大一点的投石车需要40人共同拉动绳索,能够将50斤的石块弹射到米的射程之外;而巨型投石车则需要数百人一起用力,可以发生重达数百斤的巨石,不过这种巨型投石车的位置一般固定在城墙周围,用后就会拆除,并不作为常备武器进行使用和携带。

在南宋时期著名的“襄阳保卫战”之中,元军为了攻克南宋名将吕文焕所坚守的襄阳城,制造出了一种令人闻风丧胆的“襄阳巨砲”。这种投石车不使用人力抛射石块,而在原先人力拉动的位置上放下了一枚重达10吨的平衡锤,依靠它的力量,这种巨炮可以将重达斤的大石块轻易抛射一百多米远,据说命中宋江城墙之后能够“入城7尺”。由于襄阳城的宋军防御工事被破坏得很严重,吕文焕最终也只能无奈向元军投降。

随着元末明初火炮的发展与火器的运用,投石车在明朝初年被逐渐冷落,在攻坚作战之中,火炮的使用不仅更加便捷,其威力也比传统的人力抛石车大得多,因此在明朝初期之后,无论是在守城还是攻坚战之中,人力投石车的身影都消失不见了。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点:随着火药的发展,代表投石车的“砲”字也变成了代表火炮热兵器的“炮”字,这也客观宣告了中国古代投石车的在汉字文明中的消逝。

四、鹿死谁手——弓与弩的狭路相逢

弓箭毫无疑问是人类的一项伟大发明,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弓箭可以追溯到公元年前的峙峪文化遗址,在这个新石器人类遗址之中,考古专家们发现了具野马的遗骸,足以证明原始弓箭在数万年前就能够轻易射杀野马。而进入奴隶制社会之后,中国弓箭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早在周公旦所著《周礼·考工记》之中,弓箭就已经有了诸多分类:比如“王弓”、“弧弓”是军队专用,而“唐弓”、“大弓”则是练习用弓,只能用于日常狩猎。

中国还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复合弓的国家,这种弓的制作方法也是出自于《考工记》,此后两千多年中国复合弓的制作方法基本没有发生过太大的变化。据周公记载,制造一把最简单的复合弓需要用到“干、角、筋、胶、丝、漆”6种材料,构成弓身的最佳原材料便是“干”,需要在冬天进行砍伐,当然也可以次一级的“柘、桑”,最差的才会使用竹木;而弓的两头则使用“角”,也就是牛角,需要在春天进行浸泡使其具有一定的柔韧度;而绑缚弓弦的“牛筋”需要在盛夏时节进行制作,到了秋天之后使用“胶”将这些材料粘在一起,最后上“漆”和“丝”(弓弦),合计一年才能完成一把复合弓的制作。

由于复合弓所需要的拉力相比于单弓来说要大很多,因此中西方的拉弓方式也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复合弓需要以单手大拇指进行拉弦,然后使用食指和中指压住弓弦,为了保护大拇指不会被回弹的弓弦拉伤,因此中国早在商代就发明了保护大拇指所使用的扳指;而同时代的欧洲由于的弓弦弹射能力太差,因此需要使用多根手指进行拉弦,这就导致了中西方弓箭在冷兵器历史上截然不同的地位。

在大一统的秦、汉、唐时期,有着很多擅长骑射的将军以射箭技术驰名于天下,比如西汉名将李广,《汉书》将其称之为“飞将军”,他在平时喝酒的时候就喜欢以射箭作为社交游戏,而到了战场之上更是堪称一代箭神,基本上能达到每一发箭矢消灭一个敌人的程度(“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而英明神武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历史上也以善射闻名,有一次李世民在林间打猎,忽然遭遇一群野猪的突然袭击,只见李世民纵马奔腾,回身连发4箭,就有4头野猪应声而倒。

尽管中国复合弓的射程和贯穿能力都很优秀,但是要想拉开它却需要强大的臂力。中国古代的复合弓制成之后,它的张力是通过悬挂重物进行张力测试的,因此弓的张力通常以斤或者石作为单位。一般来说,张力能够达到“六钧”(古代一钧为现在的15公斤)的弓就算是良弓了,而南梁名将羊侃所使用的弓的张力却达到了“十二石”(相当于现制公斤),它的有效射程大约在米左右。

而对于一般的士兵来说,他们对于弓的张力要求并不是那么大,据明末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的记载,明朝军队的制式弓箭以张力大小粗略分为“上力”、“中力”、“下力”三个等级,其中“下力”弓箭的张力大约只有60斤左右,而“上力”则是“下力”的两倍,这些张力的弓一般士兵都能够较为轻松的拉开。

正因为大力开弓的同时还需要瞄准目标,因此并不是每个中原人都能成为百步穿杨的神射手,不过对于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来说,这一缺点却似乎并不存在。在动荡的生活环境之中,如果不能学好射箭,那么就无法生存下去,因此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从小开始就学习弓箭技术,再加上战马的机动性,因此他们在面对中原士兵时有着相当大的优势。为了降低射击的难度,“弩”的出现可以说和弓狭路相逢,并且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中原封建王朝和游牧民族之间的武器对决。

弩最早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相传由楚国人发明,在战国时期被大规模列装军队,据《战国策·韩策一》记载:“天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可见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正是以弩立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弩就是弓的一种改进品,它通过“臂”上的弩机固定弓弦,从而将弓箭的发射动作和瞄准动作完美分离。由于弩在上弦的时候不用考虑瞄准目标,因此弩的弓身可以变得更硬,弩手也可以使用脚踏,用全身的力量为弩上弦,因此弩的杀伤力和射程相比于弓来说都更加优秀。

由于弩的操作更加简单,便于一般士兵的操作,只需要稍加训练就能够达到很高的命中率,因此弩逐渐取代了弓,成为了历代封建王朝的平民化武器。在战国中期的马陵之战,孙膑以万名弩手进行埋伏,等到魏军到来之后便趁着夜色“万弩俱发”,庞涓无奈之下只能自尽;楚汉之争时,项羽和刘邦约定在阵前决斗,刘邦列举项羽十大罪状,项羽气愤之下命令事先埋伏好的弩手放箭,结果一箭贯穿了刘邦的胸口。为了避免汉军的士气崩溃,刘邦中箭后俯身捂着自己的脚叹气说:“他们竟然如此卑鄙,竟然用冷箭射伤了我的脚。”汉军的军心这才得以稳定下来。

两汉时期,西汉和匈奴的战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以说是弓与弩的对决,汉代名将李陵可以说是其中的佼佼者。公元前89年,李陵奉命带领步兵征讨匈奴,匈奴调集了将近十几万的骑兵将其包围。在大军重压之下,李陵不慌不忙的将少量盾兵放在前列阻挡敌军冲锋,而将自己的弩手排成数列依次发射,纵马冲锋的匈奴骑兵还没有冲入射程就被汉军的弩箭射翻。据史料记载,汉军曾经在一天之内发射了五十万支弩箭,最终匈奴骑兵付出了3万人的伤亡代价之后才将箭矢射尽的汉军俘虏。

从东汉末年开始,弩的发展迈入了巨型化的过程,比如东汉王充的《论衡·儒增篇》之中已经出现了“车张”的记载,而在《后汉书·陈球传》之中已经出现了发射“羽矛”(一种装有羽毛的长矛),射程达“千余步”的大型弩床。在南北朝时期,它们主要被安装在要塞或者舰船之中,对敌方的坚固目标进行打击。北魏文成帝时期,为了加强对柔然的防御工作,特地为北方的要塞配备了床弩,而拉开这种床弩所需要的张力需要六头牛来提供,可见其发射之后恐怖的破坏力。唐宋时期,巨型弩的使用被继续扩大,此时的大型弩依靠绞车进行张开,这种弩又被称之为“车弩”,可以同时发射7支箭矢,它的威力可以轻易的摧毁城墙或者舰船。

到了两宋时期,随着游牧民族对中原政权的威胁逐渐加大,单兵所使用的张弩亟需进行改革与创新。公元年,李宏对北宋的张弩进行综合改进,在略微加大踏张弩的基础上大幅度减小弩箭的长度,发射只有数寸长的“木羽箭”,使得它的有效射程达到了步(米),号之为“神臂弩”,从而广泛列装于北宋军队,成为对抗游牧民族的有力武器。

元末明初时期,随着火枪和火器的出现,弩的使用被逐渐缩小化,大部分从军队之中退役,沦为了民间狩猎所使用的远程武器,尽管在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之中还有着明初军队装备“神臂弩”的记载,但是此时的弩仅用于守城。明朝灭亡之后,入主中原的清朝八旗骑兵没有使用弩的习惯,因此弩才正式退出了中国冷兵器历史的舞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185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